3月1日,我在《鹭客社》微信人文公众号发了《城西之城》一文,文中附上我春节期间拍摄的三角坪老街区图片,旨在寻找记忆深处的故乡,不意却触动一城风絮,图文被大量阅读转发,不少原住民纷纷留言,有人直言有种想哭的感觉,因为有太多满满的记忆。在大家的热忱襄赞下,我对三角坪的前世今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初步勾勒如下,若尚有缺失的地方,敬请谅解;有可补充之处者,敬请指教;有私家老照片及资料者,不妨提供,谢谢。 一坪四街一公园,这是小溪的城西地带。它是小溪的“三坊七巷”,是小溪的文脉所在。三角坪原指四条街道的中心,我倒感觉可以用来称呼整个城西老街区,因为从地图上看,这个城西老街区刚好就是个三角形。所以我们不妨统称它为三角坪历史老街区。 三角坪骑楼老街区是民国14年(1925年)至民国18年(1929年),当时的县府责成驻军营长洪哲明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督建,将城西的十多条小街拓建成以三角坪为核心的四条混凝土路面骑楼街。这些街道沿用至今。其中,中东街和中西街在抗战时期合称中山街,只不过一个是中山东街,一个是中山西街,这是三角坪民国老街区的最主要街道,是小溪的“中山路”;民主街则是小溪的“大同路”。 一、三角坪 关于老街区的核心地带——三角坪。现年75岁的林慕理先生回忆说,现在的三角坪百货大楼是解放后盖的,解放前的建筑是平和书局和广济美药店,平和书局的老板是育英小学原校长张光中的父亲张文象,广济美药店的老板是育英小学任教的陈大雄的父亲。由于家庭的影响,张光中一直是在芦溪小学任教,一直到文革后才调回育英小学。林慕理先生还回忆到一个惊悚的情节。那就是小时候,他在三角坪看见一个挂着的被割下的人头,据说是一位有名的共产党头目的,当时不懂事的孩子,还把一支烟放在他的嘴里。 除了百货大楼,三角坪还有顺香卤肉店。这家是老字号,现已传至第五代。第五代传人称顺香卤肉店已有百年历史,第一代创始人廖金到台湾谋生,找了一位制作烤肉的高山族老婆,学到了高山族人的腌卤烧烤肉类的手艺,并带着老婆回到小溪,结果五个儿子个个都会做烤肉,有的还回到台湾开店,成为横跨海峡的卤肉世家。“土生土长的小溪人,没有不知道的。以前一到逢年过节,店门口天天排满长龙。”在过去,能吃上顺香家的焙肉、腊肠、肉松、各种卤制品,算是一种奢侈。现该店已经搬迁至二路头(旧车站)的顺香斋。 原住民杨进士回忆道,整个三角坪充满味觉的记忆。冬夜,有面粉茶摊的大茶壶嘟嘟作响。夏季傍晚,高中生们从“大草埔”踢完足球后,在三角坪喝一碗三毛钱的四果汤,那份沁入心脾的凉爽。圆形建筑是国营糖烟酒副食品商店,廊下总有糯米糍小摊,一粒粒圆圆的小糯米糍从指缝间挤出,在盘子里滚一身花生芝麻粉末。墟日的“大众饭店”门口,有老头坐小凳上炒着粿条,拌上一小勺花生酱,喷香诱人。三角坪有顺香、真香两家卤料店,母亲常常在这里买焙肉干和卤鸭。 原住民菜菜亦回忆道,三角坪有着传奇美味的小吃——煎包,那是相当好吃,当年是得排队买的,限量版的,轮到你时没就没了,(老板已故去,手艺没传出)。扁食王,我一朋友他爷爷,也已故去,手艺也没传下来,如他老人家还在,别家卖扁食不敢加个王字。面粉茶,晚上会叫笛那种,现冲现卖那种,也已故去,也没传下。糯米糯,火城的糯米糯,那是小溪闻名呀!夏天冬天都有的两种,两种都那个好吃啊!老板也已故去,不过手艺传下来给他儿子了,不过他儿子没再摆摊卖了!老人家还有一手绝活,就是炒粿条,那也是牛的不得了,小时候我就喜欢的不得了,那时一碗5毛。 上中学时候,三角坪一个好同学家就在那里,她哥哥会打钥匙,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还有,那个时候的大众食堂门口有一个卖面糊茶,我一直嘴馋吃那个,一直发誓,有钱就要买它吃。现在吃的东西多,但好想好想那个感觉。 原住民小春回忆道,有一同学的老爸在三角处卖鸟梨,就是各种泡制过的水果,时光飞逝啊,我们后来把那地方称之为伤心三角坪。 二、中东街 中东街是三角坪老街区,最有名的主街。抗战时期称中山东街,包括原十八间、仓街、云洞街,即东风桥头至三角坪,长235,宽6米。十八间指从桥头到要往民主街的那条路的拐角。刚好十八间。仓街则是从三角坪到这个拐角的地方。 一位叫ryo的原住民回忆道:我们是十八间的入口处姓黄的世家,最早卖海鲜鱼类为主,生意爆好,后来没落了,就各种生意都做。 原住民Ada回忆道,我家是十八间的其中一间,后壁城巷口中对面那家眼镜店。以前十八间全部是土墙木质结构,由于80年代末发大水,老房子倒了,现在是翻新的。我家是小溪最早的眼镜店,店老板人称眼镜辉。我爷爷是霞寨小坪打鸟山人,小时候和哥哥偷渡去泰国,因为太小,没人请。给人抬轿子,快饿死了,只好逃回来,留哥哥在那。……小时候新华书店对面,集体理发店里一群老爷爷老奶奶理发师,传统的理发工具,生锈的剃头椅。 原住民梨窝朵朵回忆道,拐角铁门的那间就是我家,原来的门都是用一片片木板门拼起来的,可惜年久失修腐蚀了。俺家姥爷是这带有名的老裁缝,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一楼是我家裁缝铺的店面,姥姥姥爷带着徒弟在做衣服,我就和表哥表姐在布床下钻来钻去地捉迷藏,姥姥就时不时赶我们出去,生怕我们被熨斗烫到,姥爷就在一旁乐呵呵地笑着!
中西街,抗战时期称中山西街,包括原西门坎脚、大庙口、西门,解放后一度称府前街,即三角坪至市尾食品门市部,长233米,宽6米。这条街道比较让人有印象的是开漳圣王庙、八一旅社、风车撵楼。 原住民杨进士回忆道,中西街八十年代初有一间国营酱油店,一个小学同学的母亲在店里上班;各家的小孩们捏着一角钱、拧着空瓶子去“打酱油”(现在的孩子肯定不能理解以前酱油是要用“打”的)。再隔壁,是卖菜籽的摊子,一个高中同学的母亲支着那个小摊。再往下走,靠近小庙的地方,八十年代初有国营冰棍厂,各个电影院里斜挎着冰棍筒、喊着“来……霜条,来……霜条”的小孩,就是从这里进的货;夏天每从冰棍厂门口经过,闻到门内溢出的冰甜空气,让孩子们觉得那里面简直就是天堂。对面有一家做面条的店,人们提一袋面粉到店里,付几毛钱,就可以制作成面条;一个朋友在那个店里长大,他从小就被叫外号“打面的”。
九一七街,抗战时期称中正路,包括原半街、北门外、九间仔、米市街、打铁街。解放后一度称解放南街(简称解南街)、解放北街(简称解北街),即三角坪至建设街,长285米、宽6米。 原住民玉琯新声称:民国时,九一七街上段为打铁街、近三角坪部分为米市街,解放后,即成解北街、解南街两段。九一七之名乃文革后才产生,将两街合并。至于黑市街,商品街乃更后之事,群众自发呼叫。 原住民杨进士回忆道:小时候住在解南街12号的三楼,长辈说这一排都是地主的房子,内部有三层,又窄又长的木梯连通着;一楼天井中间有口很深的井,各家都在这里提水。楼上木板隔成一间间,住着很多住户。母亲在三角坪当时最大的建筑物百货大楼内上班,幼儿园一放学我就跑到大楼里玩,花一分钱在路边买“田草”,挑担老头在一小块仙草冻上斜切一刀塞一点红糖,就是极佳的美味。育英小学当时还叫实验小学,校门开在“大井头”这边,约84年左右才改到保健院这边;我和同学夹道欢迎美国校友苏协民返校,后来就设立了苏协民奖学金,每学期给全校第一名奖励100元,我获得第二届奖学金,当时工人的月工资才30元;三角坪冷饮店新出的球形冰淇淋才五分钱,三角坪电影院内摇铃铛的孩子卖的冰棍是三分钱,早晨三角坪酱油店旁支摊卖的油条是四分钱…… 原住民菜菜回忆道,吃面就得吃居民大队的,在现在九一七街旧派出所斜对面一点,那一个好吃啊,其中那种扁食造型不一样,现在没几个会了,唯一还见得着的就是中西街的阿芬水面,手法一样,可能就是当年居民大队出来的。 原住民小君回忆道,小时候的黑市街家家户户都还是木门,在快过年那会儿大家都会刷木门。还有小时候最期待停电跟刮台风,大人们在打牌,我们小孩就在玩捉迷藏。
民主街相当于厦门的大同路,由于对接原来的东门桥,是早期的主街。街名从抗战时期沿用至今。包括原东门街、银九王埕、南门,即中秋路至公园北路,长190米,宽5米。东门桥是康熙35年(1770年)在东门街与城东的旧桥头之间兴建的一座平梁木桥。此桥沿用至1958年。民主街,有位叫菜菜的原住民称,“民主街原来有家国营平和照像馆,那时全小溪的照相老师傅全在那,老一代的,包含现在50岁以上的人的身份证都是那照的。最后一任馆长还在,已退休。老人家闲不下来,有空还替人照,店开在中东街一服装店的里头,外面有个小牌,叫平和照相馆,加个阿龟照像,别笑噢,名虽俗,但人家确实是摄影宗师”。 六、其它 此外,这一带,还有中秋路、南门路、下坎仔、崎街仔四条小街。 大草埔,也是中秋埔,这也是小溪人极为熟悉的地方,从三角坪通过中秋路,就可以到大草埔。这里经常举行运动会,审判会。据称其边上曾经有一座廊桥,廊桥上还有供人休息的美人靠。 关于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与一坪四街同时兴建,这地方朝溪一侧原来是小溪的古码头。杨进士回忆道,公园里的儿童游乐场,五分钱可以玩整个星期天的下午。公园里两只石马,其中一只缺了半个耳朵,被我年幼的手无数次抚摩过,时隔三十几年,去年回乡偶然经过,石马还在,那半个耳朵依然残缺,只是轻抚其上的手,已历遍沧桑,不知它还识得否…… 原住民keko回忆道,公园对面的牛奶花生汤也好喝了,前几年回去还有去喝过!还有公园里的溜冰场,大草埔……都是满满的回忆! 关于后壁城,有人认为后壁城在清朝时就是一个城,不过是小的城而已。原住民Niko回忆道,小时候我就住在后壁城,那里让我想起歌词“离开时最后一次朝你远望,你带着天真的忧伤。时光来去你在原地,安静地站到两鬓苍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