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记忆:许地山父亲许南英在海沧

 鹭客社 2020-07-02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石美红砖厝)



台湾爱国知识分子许南英在海沧)的日子

前言:

1895年,离开台南故土的许南英(许地山父亲),很长一段时间在闽粤两省频繁搬迁,他曾在鼓浪屿、漳州(包括如今厦门海沧)等地居住过,与当地的文化圈,特别是来自台湾的知识分子,如施士洁等人有密切的联系。他以诗表达情感,给闽南文化留下宝贵的记忆。

拒不向日军投降屈服的知识分子

许南英,号蕴白或允白,又号窥园主人、春江冷宦、龙马书生。1855年出生于台南,1879年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0年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他没有就任,却回乡协助台湾巡抚唐景裕编撰台湾通志的台南部分内容。



作为清代台湾二十五进士之一,许南英才华出众,是台湾近代诗坛的创始人之一。他更是一名著名的爱国诗人。作为清台南筹防局统领,他坚守抗日,直到1895年日军占领台南的前一天才离开台湾。

国破家河碎,许南英用诗歌、用文字表达了他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对故土沦桑、国家羸弱饱受欺凌的满腔悲愤。即使后半世生活极为落魄,四处奔波,他拒绝归籍日本,更放弃了在台湾的家产,表达不向日本占领者妥协的不屈之志。

“一掬相思泪,松楸弃祖莹”“沧桑家国泪,相对一沾巾”,伴随许南英是台湾被割占之后后半世飘零不宁的日子。

他离台后,先在厦门小住了一段时间,到广东汕头投奔在新加坡、广州等地经商致富的宗亲林子荣、林子明一家。1896到1897年间许南英到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漫游,途中遇到同是台南人进士陈三省,并与当时属漳州海澄(今天海沧)新阳惠佐举人出身的邱菽园相知相交。刚到新加坡,不巧邱菽园扶灵柩回海澄,使得许南英无法在新加坡久居。1896年许南英曾写“送邱菽园观察回海澄”一首,描写了他在南洋借酒消愁的苦旅:“一刺来投万里奔,主人先我返邱园。几囊束笋新诗卷,双袖酬花旧酒痕。冀北乍欣逢伯乐,汝南翻怅别陈遵!穷途作客真无奈,多少心胸未敢言。”1902年许南英被委任为广东徐闻县知县,之后在广东多地任税关总办、乡试阅卷官等职。1905年50岁时,他的长子叔酉娶许南英同年陈梧冈的长女陈素为妻,并回厦门结婚,作为家长许南英回到厦门操办婚事。1911年他有比较长一段时间在厦门、漳州一带居住、生活。1912年他一家搬到当时澄海的海沧墟居住,并有“借海沧居”之名。1912年曾短暂赴台省亲访友,但拒绝了日本殖民当局供职的建议。1913年初许南英到龙溪谋职,不久被诬陷调查,失望回到漳州。1913年许南英与同窗好友汪春源、施士洁在漳州相聚。1915年许南英加入菽园诗社,1916年赴台居住半年,后受林尔嘉推荐前往印尼协助编传记,1917年不幸印尼苏门答腊去世,留魂海外。

(忆厦门虎溪岩僧人的一首诗作)

“借海沧居”今何在

明代,龙溪、漳浦沿海各处合并成立海澄县,一二三都辖下各社为:苏林社、青礁社、澳头社、登瀛社、嵩屿社、长屿社(可能为现在的东屿)、郑井社(疑为陈井)、海沧社、卢渐尾社(卢坑与渐美)、东坑排头社、林东社(新垵附近)、马礲社、渡头社(当为棣头)、沙坂社、钟林社(钟山)、石囷社、苏厝社等(嘉靖《龙溪县志》)。

在清末民初,海沧距当时海澄三都城区大约10里地的样子。

据《福建通志》记载,“三都距厦门十里许,近坂尾寨,海沧距三都十里许,桥梁尾在三都、海沧之交,船只往来必经之所,俱属水师提标防汛”。而海沧治下的青礁,与如今漳州的角美相连。

而许南英在海沧的居所,如今不知落在何处,但是应该在海沧镇,即现在海沧街道旧街区。当地林女士、陈先生告诉笔者,海沧镇的老街曾是海沧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路头尾附近码头在海沧大桥未修通之前,一直是漳州往厦门的重要水路。曾任厦门晚报副总编辑的朱家麟先生告诉我,海沧墟应该在海沧街道,1978年以前海沧有圩场(墟,集市)。



(海沧老街)

居海沧并非临时起意

为何在海沧居住,许南英没有直说,研究资料也没有提及,但从许南英的家世背景、生活轨迹及熟悉的朋友圈,理由不外以下几个:

原因之一,有人说,许南英的祖籍在广东揭阳,但是他的年谱(《窥园留草》)却明确说,他的始祖来自“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集兴保华山甲锦里社”“始祖宋,己未科解元,联捷进士,仕至谏议大夫。生男三:长房分居,开族溪头,属海澄县。次房分居,开族屿头,属漳浦县。三房分居,开族坂尾,属海澄县,社名锦里”。

这里的锦里社,原属海澄三都,明清时期名为坂尾,1946年改为海沧乡锦里堡,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现主要居民为林姓子孙,明清之际锦里林氏大量迁居台湾,如今在台湾的锦里人后裔就有5万人之多。锦里距海沧老街很近,约1.5公里左右的距离,交通方便。

尽管许南英祖先在明清之际便从锦里经广东再迁台南,但是海澄三都毕竟也是先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对许南英这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慎终追远,回到故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018年台湾文学馆举办许南英逝世一百周年主题展)

第二个原因可能与1911-1912年他一家人分别在漳州澄海一带任职有关。1910年许南英第二子许赞元(叔壬)投身革命军,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许赞元及几位福建的年轻人(包括海沧莲花洲一陈家子弟)被当时福建武状元时任广州协副将的黄培松所救。1911年57岁的许南英被授予广东电白县职,但当他准备前去时,适遇辛亥革命风潮云涌,故滞留厦、漳一带未能就任。1911年许赞元受龙溪县“石美小学”之聘,即在如今角美的石美村教书。这一年长子许赞书叔酉参加同盟会。1911年11月11日漳州宣布独立,而当时维持社会秩序的是在“石美小学”任职的叔壬等人组织起来的百余名学生军。许南英被推举为漳州民事局长,“先生得漳州友人电召回漳,被举为革命政府民事局长。不久,南北共和,民事局撤销”。1912年叔酉担任厦门同盟会会长(张宁:许南英评传剖析,福建师大硕士论文,2006年)。

许南英共有七子二女,其中第三子许赞牂(叔午),第四子许赞堃(叔丑)又名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

可见无论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许南英,还是受辛亥革命熏陶留日接受西方教育的许赞元等,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内陆,许家父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守旧而不迂腐,反而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

与海沧青礁一线之隔的角美石美村如今虽已衰落,但过去也曾是古渡口,因厦漳水路的中转站而繁华一时。村里的西门西昆慈济宫里有海防馆功德碑,这里还是明郑时期经略台湾的重要谋士陈永华故里(“厦门边上的角美石美村,古街深巷乡愁浓”,影像厦门)。当年陈嘉庚从南洋回国,要到鼓浪屿都会从石美再到过去。可见当年石美交通方便,地理位置重要。

这样的机遇,也许是许南英一家选择在海沧居住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闽台本一家,1894年台湾被割占后,台湾一批知识分子不当国奴,纷纷避居闽粤等地,白鹿寺、虎溪岩、鼓浪屿等地成为闽台文人绅商聚会的重要场所,而许南英、汪春源、施士洁就是其中极有份量的台湾文坛的领袖。在台湾的时候,许南英曾组织浪吟诗社。日本占据台湾后,许南英常与吴樵山(子云)、陈卜五、王泳翔、施云舫(士洁,与许南英同岁,进士出身)、丘仙根(逢甲)、汪杏泉(春源,进士)、陈省三(望曾)、陈梧冈(日翔,进士)、马亦籛等人来往。

因此选择在海沧居住,一则地理位置与鼓浪屿相近,鼓浪屿在东,海沧在正西面,坐船便可以来回,而许南英回漳州澄海或到角美石美村均可通过水路到达。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他参加社会活动及与家人团聚。

当然,许南英一家没有在海沧长居,主要还是经济问题。许南英全家抛弃财产离开台湾时所带的现款不多,曾挪东挪西,包括向汕头交通银行总办押借500元。遇到困难,他一家会到广东宗亲家去融通。此外,在海沧许南英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虽有好友数人,但毕竟难以安居乐业。而他的同门、儿女亲家陈梧冈曾被授予秘鲁使臣,但并未赴任,蛰居厦门。辛亥革命之时,陈梧冈欲拉许南英落发为僧,或于虎溪岩边筑室隐居,但是许南英未答应,不久陈梧冈却在厦门去世。1913年,许南英59岁时,第三子叔未去世。眼看他家生活依然困顿,许南英的同年旧友张元奇当时担任福建民政长官,为此推荐许南英任为龙溪县知事,与衡州沈琛笙一起重修《龙溪县志》。但是没多久许南英辞龙溪县知事职,许南英搬到漳州东门外管厝巷。另一说,不久之后许南英携家人乃移居龙溪县属石美黄氏别庄,即其子曾经任职小学的石美村。

1913年许南英与沈琛笙一起到菽庄花园,又一起到漳州,说明当时许南英与当地知识分子交情深厚。许南英曾与沈和诗多首,其中1911年在漳州相聚时写的一首诗这样写道:“座中高踞老扬雄,且漫频书咄咄空!仰首遥天飞一鹤,伤心大野战群龙。抽豪气象干云綵,铸镜光芒射日红。后有文人徵杞、宋,千秋应识寓公公。”沈琛笙1913年之后是林尔嘉菽庄诗社的主持人。

 诗文里的霞阳新垵才女邱韵香

1912年许南英在厦漳期间留下153首诗,1993年有95首,其间数首有海沧有关。

1911年许南英在为曾是台湾嘉义、后嫁给霞阳画家杨文升的才女邱韵香赋诗一首:“诗臻好处原天籁,不必词华格调新;三百编中存正始,河洲荇菜出宫人。有明十子开诗社,歇绝风骚二百年;文献销沉羊劫后,犹闻谢女有薪传。髫年文队识邱迟,知道邱迟善说诗;更比康成风雅极,过庭一卷授雌儿。是儿不作庸人妇,嫁得夫君绘事精;想见春闺饶艳福,一图写好一诗成”(”绣英阁女士诗卷”)。

许南英在诗篇题目里特别注明,邱韵香女士是台人,是明经邱缉臣的令媛,赞赏这位才女师承其父亲邱缉臣才华,诗风清新雅致,才思敏捷,她丈夫一图绘好她一诗遂成,功力不俗。

我们知道,邱韵香的父亲邱缉臣,明经(贡生)出身,是与许南英一样有名的清代台湾传统知识分子。因1894日本侵占台湾,邱缉臣带着才貌双全的女儿邱韵香从台湾回到海沧新垵祖地,以行医为生,闻名遐迩。邱缉臣女婿杨文升,是当时闽南著名画家吴石仙(名庆云,字石仙,后以字行,晚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的弟子,同是海沧人。



(邱韵香照片)

同年辛亥冬日,许南英与徐蕴山、胡君湘一同游位于漳州南门外的南山寺,并留下诗一首:“未来曾有约,今日入招提。古佛金泥落,名山培塿齐。诸天将寂灭,觉路转昏迷。领取尘根净,寒烟菜一畦。”

与霞阳小学第二任校长马亦籛交情极好

1912年在海沧居住的许南英写诗撰述,描述他与朋友交往的故事与内心的感受。其中他与霞阳小学第二任校长马亦籛交情极好,曾在马家住了3天,期间一同看书、赏花、对诗,许南英暂时忘却了生活颠簸流离的凄苦。在许南英的诗文里,这样记载道:“壬子春日过霞阳访马君亦籛,得观所藏图书,复赏所植花木。信宿三日,踰苏岭,归海沧。”归后写长诗一首:“霞阳达海沧,苏岭贯其腹。昨自霞阳归,笋舆入林麓。山灵讶俗客,足音响空谷。鼓吹海山花,东风送香馥。拾纷上翠微,俯瞰高人屋:屋中何所有?图书千万轴;屋外何所有?春兰与秋菊。主人不出山,甘为花之仆。花下自读书,消受山中福。我欲从主人,来往山路熟。伫立苏岭头,天风吹野服;翘首望八荒,龙蛇满大陆!”在此诗中,许南英描写了海沧的地理风貌以及与好友相处时的心境,更以”翘首望八荒,龙蛇满大陆”来表达他对国家强大的期许。

在离开海沧之时,他再次与马亦籛告别。在”别马亦籛征士“诗里,他写道,乙卯九月,过霞阳,就亦籛问菊花尚未开,又订后期。临别赠赋:”主人淡似东篱菊,已过重阳尚寂寥。送我殷懃修后约,与君涕泪话前朝。局中黑白楸枰幻,野外元黄草莽骄。空有大风无猛士,愁看横海撼狂潮!”

在许南英诗文中提到的苏岭,就是连接青礁与霞阳之间的一条古道。如今行人依然可以从青礁经马青路,步行上蔡尖尾山,翻过山的西面就是石室禅院,直行一公里左右就到如今的霞阳(新阳社会服务中心)。在当时,从海沧青礁或从角美石美到霞阳,步行起码需要4个小时。而当时马亦籛任职的霞阳中西学堂即如今霞阳小学,设在大路尾杨程旧大厝近。

霞阳,杨姓是这里的大族,如今村里仍保留许多清末民初的红砖大屋。上文提到的霞阳小学由杨昭固先生创办于1904年,始名“霞阳中西学堂”。当时杨昭固先生拨出二间厢房为教室;学生60多人,招聘清朝举人、榜眼约7人为师,授“国语、英文”两科目,为村民子女出洋谋生为宗旨,学以致用,全面发展;2、3年后,学生就发展到200多人,教师13人;1907年学校发展迅速,校舍迁往大路尾杨程旧大厝上课,长达34年,造就了大批人才。马亦籛是该小学第二任校长,是澄海人。马亦籛又是马兆麟(1837-1918,东山,举人)的得意弟子。马亦籛才情显著,“市隐拚将笔砚焚,骚坛片席竟平分。眼中世界空馀子;天下英雄识使君。文字有缘在香火,友朋相忆□泥云”(《后苏龕诗钞卷八》)。

诗人笔下的海沧、鹭江胜景

在海沧期间,许南英到访附近的侯堂陈氏别墅,即现在海沧镇莲花州的莲塘别墅。莲塘别墅主人陈炳猷在越南经营米业发家,1908年在莲花洲修建家宅、祠堂、学堂。许南英在“莲花洲小山”(在莲塘学堂后)诗里写道:“此山何处来?东西空依傍;特地矗芙蓉,屹然小屏嶂。主人亦不俗,经营费意匠:凿池环其下,凿径穿其上;中有一幽谷,廓乎有容相。胜赏不在高,对之觉神王。门外泰武山,隔海遥相向;似与山争妍,故献峨眉样。”此诗不仅写景,更是表达他对家乡台南的思念;”门外泰武山,隔海遥相向”。

(海沧莲塘别墅后花园及戏台、学堂)

他与莲塘别墅里的学堂教员陈畹兰、陈其纯等陈家兄弟一同游陈家莲塘别墅与沧江,留下美文游纪一篇。“壬子午节前一日,与莲塘学校陈畹兰教员并陈其纯诸昆季放舟沧江”:“卜筑邻沧海,招邀作水嬉;人当阴雨后,天值放晴时。细浪犹平槛,新泉尚满陂。鸭头浮石濑,鹢首动江湄;自在乘风顺,逍遥水上迟。友生机泼泼,兄弟乐怡怡;吾道思观海,斯游想浴沂。舟轻惊欲覆,簥嫩笑争持。傍岸寻红药,沿流掬绿菭;过桥如度鸟,穿闸若盘螭。瞥眼云生墨,当头雨散丝;镜光看日射,弓样指虹垂。罾动收鱼蛤,船摇骇鹭鹚。浑忘携笠屐,一任洗须眉。来路如鱼乐,回潮似马驰。言旋元亮宅,小坐仲舒帷。芳草迷三径,新荷净一池。茶香留渴口,莲味沁清脾。佳节逢明日,名山订后期。老夫清不寐,为作纪游诗。

当然,在海沧的日子,许南英还写了许多诗文,其中借海沧居诗一首:“借沧海居冬夜不寐口占:起看残月寒无色,卧听回潮怒有声。子丑寅时酣睡足,碧天何事尚迟明?”。1912年还有不少诗作,无论是出游还是居家打扫庭院了,心里装的是家国大事:“壬子春日自题画梅:已入共和年,视天犹梦梦!挥手坐空山,独与梅花弄”“野兴:一生几两芒鞋福,随意林东转水西;远浦日烘芳草活,平田风押稻苗齐。未妨乘兴孤村醉,莫遣回头歧路迷!翘首长安何处所,病夫何事逐轮蹄?”“早起:早起洁庭除,扫尽尘翳迹。一蛛隐窗间,垂丝二三尺;一丝挂檐际,一丝粘东壁:组织大罗网,纤毫无余隙。蚊蚋不知几,撄触随所择;乃知天演理,胜败原不易。嗟我黄种人,异种日逼迫;日日世网中,俯仰皆局蹐!”“壬子端午夜坐偶成:孤灯对风雨,入夜忽栖凉。转瞬逢端节,栖迟滞异乡!遗臣同吊屈,歧路更悲杨!新鬼滔滔是,钟馗剑失铓。”。在“过海澄感事(1913)”一首诗里写道:“双桨随风水面平,荻芦瑟瑟作秋声;前汀错落渔寮见,远树参差古戍明。锡命上公雄镇海,周遭乱石巩专城。我来欲问前朝事,祗有斜阳照废营!唾手功名称异数,平心而论总非宜。人除清室存明室,公助胡儿杀汉儿!班爵自应功狗冠,盖棺莫使草鸡知!易朝气节都如是,岂特泉南靖海施!”

在海沧居住的日子里,虽然后面几个孩子读书就学花费不少,但长子、二子开始工作,使得许南英的生活还算安定,但是他心里装着故土,装着国家,每逢节日不免思念故乡

鹭岛结社诗香传闽台 

 
       1914年甲寅闰五月七日许南英与沈琛笙、徐蕴山赴菽庄诗社,当晚便赶回芗江,坐船第二天佛晓时人已至漳州江东桥,专门去趋谒黄石斋先生讲堂:“后游从二客,老兴拟东坡。北斗天容净,南山树色多。炎威消酷吏,幻梦冷春婆。酬酒芗江下,回头吊汨罗。江东桥上望,山上邺山堂。道学无余子,先生有瓣香。艰难丁末造,阅历冷沧桑。偶话前朝事,勾陈勿起芒。”这应该是在端午节前后,诗人凭江怀念屈原,心中滋生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沧桑巨变。


     1914年,许南英在厦门仍有不少诗作,如描述与陈剑门在鹭江再次相遇,感念1894年公车上书的悲情呼吁,20年岁月风霜吹打、青春不再、才华不展的失落情绪:“和陈丈剑门见赠原韵:鹭屿相逢皆老大,廿年前共赴公车;一麾作郡游邹鲁,几点看山上太华。绩奏黄流闻帝可,泽苏赤旱慰兄嗟。似知天意将亡晋,归去来兮宦兴赊。落月犹疑在屋梁,凉蝉抱树发清商。公真健者如松柏,我亦乡人敬梓桑。著作尚余扬子草,海邦犹想召公棠。岿然一座灵光殿,窃幸同时切景行。千万军声动地来,沙虫猿鹤俱尘埃。一球秋肃皆遭劫,六管春阳望起灰。太息衣冠诸老尽!若论仕宦几人回?死犹有待生无味,余勇还堪贾酒杯。诸贤热血苦相争,争得‘共和’两字名。未见衣冠遵汉制,徒闻岁月改周正。山中病鹤原长寿,天上妖狐欲变精。才调百无堪一用,自惭人唤‘许先生’!”

在鹭门灯谜合刻题词里许南英写道:“年来事事冷于水,趺坐诗龛一定僧。文字语言齐解脱,木樨香里证传灯。斗角钓心各蕴奇,外孙幼妇索曹碑。奸雄亦有输人处,羡杀杨修是小儿。”曾与厦门李子德和诗三首:“和厦门李子德原韵三首:漠漠春阴翳不开,跫然人报送诗来。开缄喜见花生笔,展纸长吟酒泻杯。傲睨乾坤延寿骨,蹉跎岁月本粗才!爨琴又遇知音侣,雒诵回环日几回。”“曾造清时五凤楼,文章无价盍归休?年华不驻人偏老,天地无情气已秋!栗里弃官潜幸免,淮阴降等哙贻羞。芒鞋竹杖随来往,闲作人间汗漫游。”“人海茫茫叹寡俦,更思伋古缏非修。天将闲散安诗史,人为牢骚唤醉侯。谈笑萧、曹当不让,指挥夷、惠比谁优?似闻烽火滇池急,倚剑看天抱杞忧”。

读许南英的诗,寻找许南英在厦门、漳州的足迹,我们后人还可以做许多,这也许是我们后辈读书人对这样一位人格伟大的台湾知识分子的一份致敬。

作者简介:杨仁飞,1988年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澳门日报社记者,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现任台湾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