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荣是不世出的雄主,为何还是那么容易就被夺走了江山

 昵称535749 2020-07-02

生物学家讲历史

讲不好历史的生物学家不是好的数学老师3小时前

公元960年正月,被誉为五代最杰出皇帝的后周世宗柴荣死去还没半年,赵匡胤便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一举篡朝成功,建立宋王朝。但凡权臣篡位,都是根基深厚之辈,曹魏、司马晋都是历经两世乃至三世的准备才告功成,就算效率高的也要像杨坚、王莽那样背后有家族支持。可并无显赫背景的赵匡胤仅仅用了半年,就摆脱了雄主柴荣的影响,而且在兵变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甚小,几乎可以用兵不血刃来形容了。柴荣失败的实在过于迅速了,他留下的后手几乎全部失效。后周连出了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两位明君,为何他们刚刚离世就被自己的臣子彻底背叛了呢?

500

就算跳出五代这个范畴,柴荣也算得上雄主。可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安排的如此失败,虽然离不开忠君意识淡薄这个大时代带来的影响,但这第一口锅还是得由他自己背。

柴荣过于强势,众人敢怒不敢言

柴荣的身后评语也不全都是褒扬之词,宋真宗赵恒曾评价他“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这里面虽然有为自己大伯遮羞的嫌疑,但也说出了一定的事实,柴荣对人对已过于苛刻,令人不敢亲近。

500

柴荣理政最出名的措施是“灭佛”,欧阳修曾称柴荣继位第二年,就“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仅保留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寺庙。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扩大兵源,二是看上了庙里数不清的铜佛像,重铸为铜钱,增加财源。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柴荣“灭佛”自有道理,但时人看来,未免有穷兵黩武的嫌疑。佛教徒自然更是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感,这会带动不少民众抵触后周政权。

柴荣“灭佛”是实用至上,他对自己的将士同样如此。在后周险胜北汉和契丹的联军的高平大战后,柴荣认识到旧禁军战力的局限,于是另起炉灶招募新军殿前司。旧禁军士兵多来自各处藩镇,有很多还是出自郭威帐下,原先的嫡系现在骤然要失去主力位置,自然会心存不满。更糟糕的是,福利待遇不但被降低,还有不少老弱被裁汰,而且善后工作也做的并不漂亮。这加剧了底层禁军兵将的愤懑情绪,为日后的兵变埋下了引子。

柴荣对民役的使用亦无节约意识。柴荣继位第二年便扩建了开封城,为此征发了附近十余万民夫。另外由于当时黄河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漕运不兴,还易洪涝,柴荣在位六年,几乎每年都会征民役修黄河,通漕运。这些自然是利在千秋的好事,可功在当下啊,不知当时有多少拿他和隋炀帝作比。柴荣打下淮南后不久,当地发生了饥荒,柴荣力排众议从国库放粮赈灾。可能有人奇怪,为何会有大臣反对皇帝赈济灾民呢?奥妙就是在淮南上,这是块新领土,民心未附,谁知道后周能不能握的住。而且赈灾的粮食要从开封出,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那民众对这样的皇帝自然不喜。

500

短短六年,柴荣干了不少大事,对于后周的统治是好事还是坏事,关键是看柴荣能镇住场子多久。若柴荣在位够久,天下都能感受到“利在千秋”的好处了,那就是好事;若是短命皇帝,天下感触更深的就是“功在当下”的弊端,那就是坏事。就像柴荣力主均定田赋,在各地重新分配荒田,这当然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增加赋税,可也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他们是敢怒不敢言,就看有没有机会了。

柴荣所托非人,步子迈得太大

柴荣年富力强,精神旺盛,国家的所有方方面面他都要调理,其中关键一项便是重整科举。

自唐末以来文人的地位一降再降,科举也变得有名无实。柴荣对科举选材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他认为科举最重要的作用是给他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重在能为国君出谋划策,诗赋文学次之。为此柴荣多次亲自出题考察,恢复科举的无尚地位。

500

柴荣之所以重整科举,是要拔高文人的地位,压制武将势力。作为从军旅出身的皇帝,柴荣自然清楚皇权的最大威胁便是武将和藩镇,要想消除这一威胁,最好的方法就是恢复文武并重,甚至以文制武的状态。

然而,历史留给柴荣发挥的时间太短,提文降武的工程只进行了一半。柴荣启用范质、王溥、魏仁浦、王朴这些忠心和能力兼具的文臣为相,抬高枢密院地位,建立以文制武的秩序。可惜他“降武”的动作还没怎么进行就猝然结束了,文高武低的潜规则也未养成。结果造成文臣空有地位没有实权的尴尬处境,根本约束不了下面那帮骄兵悍将。

柴荣对自己的英年早逝也倍感突然,他在世诸子中最年长的也只有七岁,必须留下辅政大臣帮助儿子治国。为了压制武人,柴荣安排的辅政大臣都是文人,正是范质、王溥和魏仁浦,这些人的忠心是可以保证的,可惜都没有实际兵权,而且都没有已经过世的王朴强势。王朴正是为柴荣提出“先易后难”的平边策的人,标准的鹰派人物,但在柴荣病逝前就去世了,这也是柴荣的一大憾事。

500

为幼年皇帝辅政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太后。虽然柴荣并不乐意倚重后戚,但在这种局面下也不得不让符皇后出面临朝听政,而且他还是有所保留,并没有诏他的丈人——魏州实力派藩将符彦卿入朝,顾忌的自然是后戚篡权。可柴荣的谨慎造成了符太后的势弱,这位可怜女子本就不是强人,又没有父兄依靠,只能全依靠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柴荣对身后事的安排过于仓促,高估了自己对武将势力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造成辅政大臣集团过于文弱,无法应变乱局。这无疑刺激了武将势力的野心,为兵变成功提供了可能。

皇位继承人的难题,柴荣的格局还是小了点

在陈桥驿兵变过程中,有禁军兵将反复强调,国家无主,所以必须定赵点检为皇帝。甚至进兵开封后,守着范质等宰相,仍有兵将这样说。可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明明正坐在皇椅上呢,他们何以这样说话呢?

五代十国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乱战,任何一国需要的都是能主持国事的成年国主,五代十四位皇帝,柴宗训是唯一一位幼年天子。柴荣自然也知道传位给幼子很危险,对于皇位继承人,柴荣其实不是没有别的选择,可他还是这么做了,自然要承担可能的后果。

500

郭威本是柴荣的姑父,后来收他为养子,改姓为郭,并让他一直追随在身边,由此柴荣躲过了后汉对郭威一家的屠杀。郭威的亲子在那场灾祸中全部遇难,柴荣的儿子也没有幸免。或许是相同的遭遇让郭威对柴荣更感亲切,临终前便把皇位传给了他。

柴荣继位后不久,将姓改回了本宗,说实话这事稍微有点儿不地道。郭威自然更想让他继承郭家的香火,或许柴荣在某些方面从心底对养父也有不满。

郭威在选择继承人时,可选范围其实并不小,虽然没有亲子了,但他还有侄子李重进、女婿张永德。虽然两人比不上柴荣,但也绝非无能之辈。而且不管是侄子还是女婿,他们的后代与郭家都有血缘关系,从这一点来说,柴荣与郭威的关系并不比他俩近。

郭威最后还是选择了能力更强的柴荣,临终前还特意要求李重进奉柴荣为主。郭威克服了血脉之见,柴荣却没有管住自己。

500

柴荣起初重用了这两位表亲,将他们提拔为禁军的头脑人物。然而柴荣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先是将张永德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后来打发李重进就藩地方,远离中央。根本没有考虑将帝国再改个姓氏的可能,从这点来说,柴荣的格局还是要比郭威小点。他宁愿冒着失国的风险传位幼子,也不愿意尽最大可能保住周王朝的国祚。

柴荣的所作所为很明显寒了这两位表亲的心,尤其是一直以老好人角色出现的张永德。他本是禁军最高统帅,即使被剥了兵权,在禁军中的影响力也是相当可观。可在赵匡胤发动兵变时,张永德完全失声,根本没做挽救周国的尝试。李重进后来倒是起兵反对赵匡胤,但他最后惋惜的是有负郭威所托,不觉得有什么对不起柴荣。

结语

500

柴荣对身后事的安排失之仓促,但因早已种下。他的过于自信,让他做起事情来没有余地,任何事情毫无转圜余地,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做事还是得留一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