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遇到麻烦事,低头请求中国帮助,中国态度明确拒绝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7-02
1/3

刘禹锡愤书《陋室铭》

刘恕人/文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性格刚直耿介、豪迈不羁,有“诗豪”之称。其诗歌也显示了这种风格,如他的那首不同凡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曾被贬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了一名通判。通判虽是知县的副职,却由皇帝直接委派,对知县有监督权并可直接向皇帝报告,一般知县都怕三分。可刘禹锡这个通判却虚有其名,实际上就是让县官看管的犯官。

这个和州策知县很势利眼,对刘禹锡故意刁难。按规定,县里应该给通判在县衙里安排三间三厢房子。可策知县嫌刘禹锡碍眼,竟把他撵到城南的江边去住。刘禹锡对此不仅没有怨言,还高兴地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见刘禹锡不仅不低头,还要和自己“争辩”,很生气,于是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州治历阳德胜河边,刘禹锡看到门前垂柳依依,河水潺潺,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后更加气恼,再次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县城中部,让他再也看不到河水垂柳,而且只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p>刘禹锡愤书《陋室铭》</p><p>刘恕人/文</p><p>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性格刚直耿介、豪迈不羁,有“诗豪”之称。其诗歌也显示了这种风格,如他的那首不同凡响的《秋词》:</p><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p>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曾被贬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了一名通判。通判虽是知县的副职,却由皇帝直接委派,对知县有监督权并可直接向皇帝报告,一般知县都怕三分。可刘禹锡这个通判却虚有其名,实际上就是让县官看管的犯官。</p><p>这个和州策知县很势利眼,对刘禹锡故意刁难。按规定,县里应该给通判在县衙里安排三间三厢房子。可策知县嫌刘禹锡碍眼,竟把他撵到城南的江边去住。刘禹锡对此不仅没有怨言,还高兴地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p><p>面对大江观白帆</p><p>身在和州思争辩</p><p>策知县见刘禹锡不仅不低头,还要和自己“争辩”,很生气,于是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州治历阳德胜河边,刘禹锡看到门前垂柳依依,河水潺潺,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p><p>垂柳青青江水边</p><p>人在历阳心在京</p><p>策知县见后更加气恼,再次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县城中部,让他再也看不到河水垂柳,而且只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p>
<p>半年时间,刘禹锡看策知县三番五次刁难自己,很是生气,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那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p><p>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p>这篇区区81字的短文,写得极有特色。首先是立意高,室以陋为名,而作者并不以陋为耻、为忧,原因是“惟吾德馨”。居室的“陋”与主人的“德”,形成强烈的反衬,所以发出“何陋之有”的感慨。</p><p>其二是文字凝练,律中有散,散而有韵,错落有致,朗朗上口。</p><p>其三,内容上面面俱到,疏而不漏。写院中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两字,化静为动,炼字精当;写室内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雅不俗,又进一层;写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正一反,相互衬托。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情操。后面,作者引用了诸葛亮、杨雄的事例,以见古贤人虽身居陋室,而功德满天下。最后以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反问作结,戛然而止,使文势振起,余味无穷。</p>
<p>此文一出,迅速传遍天下,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为书写,刻碑立于室前。那个势利眼县令看了以后,瞠目结舌,无可奈何。正是:</p><p>孟母三迁,留下一段教子有方的佳话;</p><p>梦得三迁,写出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p><p>刘禹锡《陋室铭》一文,当作于824—826年和州任上。这座碑刻如果保留到现在,将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可惜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p>
1/3

刘禹锡愤书《陋室铭》

刘恕人/文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性格刚直耿介、豪迈不羁,有“诗豪”之称。其诗歌也显示了这种风格,如他的那首不同凡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曾被贬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了一名通判。通判虽是知县的副职,却由皇帝直接委派,对知县有监督权并可直接向皇帝报告,一般知县都怕三分。可刘禹锡这个通判却虚有其名,实际上就是让县官看管的犯官。

这个和州策知县很势利眼,对刘禹锡故意刁难。按规定,县里应该给通判在县衙里安排三间三厢房子。可策知县嫌刘禹锡碍眼,竟把他撵到城南的江边去住。刘禹锡对此不仅没有怨言,还高兴地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见刘禹锡不仅不低头,还要和自己“争辩”,很生气,于是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州治历阳德胜河边,刘禹锡看到门前垂柳依依,河水潺潺,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后更加气恼,再次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县城中部,让他再也看不到河水垂柳,而且只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