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昵称63703230 2020-07-03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松荫艺术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文/ 同古堂

名士青衫一杯酒,故人红豆两家灯。

在董桥的书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经过岁月漫漫,烟雨蒙蒙,却依旧同老笺纸上的墨痕一般,愈久弥新,越发深刻,让人惊觉着俗情的冷暖与颠簸的风尘。尤是灯火阑珊,窗竹摇影之际,字里行间的人物,熟悉也好,陌生也罢,伸手一触,竟皆在咫尺,试图勾勒着逝去的韶华浮生,恩怨是非。

只是,对于多数人而言,无论故去或犹在,境况总是变幻无常,世味益薄,且寿则多辱,人死声销迹灭才最是理想。周作人于《雨天的书》中即这样写道:

遍现有生,唯人最长生。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那么虽过千年也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 “寿则多辱”。

其以此自况,纵是毁誉参半,晚景凄凉,也终究透着“苦雨斋主人”骨子里的几分洒脱及淡然。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世味

功名宦情,过眼云烟,红楼的往事让人流连、慨叹。白先勇身上也有着贾宝玉的一些影子,作为“小诸葛”白崇禧的公子,他享尽荫下之福,亦经历着家族的繁华与落寞,如同奏罢一曲游园惊梦,满树梨花,落下了遍地缤纷。

此刻,无论其作为“台北人”还是“纽约客”,泛起的“同袍乡愁”力透纸背,耿怀的江山社稷惟隔海长吁,而对传统文化式微的遗憾,更是忧心忡忡。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到美国过个圣诞结》 陈如冬 补画

同白先勇对传统的热爱一样,钱穆对于“时代革新”潮中,甚多学界巨公妄自菲薄传统文化,也很是嗤之以鼻。只是,白先生为传统呐喊时,儒学回春,拥趸不少,而钱穆更多时候是横而不流的少数派,孤芳自赏。

君子群而不党,如今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国学大师,其旧书生报国,捣麝成尘,堪为典范。忆往昔批评者有,质疑声也不绝,然外双溪前,即便每若守旧,亦是书香不散;素书楼中,纵然黍离之悲,也总有家山入梦。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宜酒食长富贵乐无事》 陈如冬 补画

“无穷天地无穷感,坐对斜阳看浮云”,台静农先生的斋号原为“歇脚庵”,后改为“龙坡丈室”,尝谓生死契阔皆寓于期间。

诚然如是,心存魏阙还是寄迹江湖,都不掩他灵魂深处啼血式的悲鸣,如歇脚居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听说台先生越写越生气》 陈如冬 补画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乡愁催人潸然泪下,感叹时代的梦魇;而千载功名是非、境遇沉浮,也让人萌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向往。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时也,命也,徒伤悲耳,一切就像董桥先生在《刘文指要》中笔触间所流淌的,别无二致。

我从此信命。信了命终于学会把浓浓的世味看成淡淡的清水,像刘绍铭对着这池清水悠然静观书外的大千世界那样。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信命

佛说,一切皆有定数,只有先信命,再行善而积累福报。信命并非消极之说,而是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世间万物,本就千变万化,任谁也无法预料,且尽人事,其余者不执随缘,淡泊得真。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立春前后》之<南无阿弥陀佛> 陈如冬 补画

刘绍铭信命,牟润孙教授也是,他似乎因家中从小礼佛,耳濡目染,对于勘破俗情颇是淡然,曾说“得失都是命,命里有避不掉,命里没有,争也白费”。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清白家风》之<书香> 陈如冬 补画

而关于“信命”,董桥先生在《橄榄香》中,则言“我从此潜心读了许多佛教典籍,不是信佛也不是信命,是信了自家心中那瓣心香”。一语“心香”如善信之士,虔诚纯粹,一念莲花开。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这辈子注定做外人》 陈如冬 补画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命自天定,半点不由人。生活这场电影,你自己导演,可是从一开始播放,过程如何演绎,结局依然如此。毕竟,人生无法回放,谁又知道偏差与否。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清芬

世味有浓薄,信命可冲淡,摆脱名缰利镇的俗缘,望古而笔下清芬幽远。梁实秋闲适,看淡人生的温雅,在笔墨纵横阡陌中,领略了鱼雁往还的清芬。他贵族的阅历与绅士的品性,除了睿智,还有不为人所觉的从容与胸怀。

夏志清也珍重笔墨,字斟句酌如火纯青,一手漂亮的圆珠笔小字随手征引,渊博有趣,什么时候发表都是上佳小品,那是中外旧派文人名士的风流余韵,没有数十寒暑的书香熏染绝难如是。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夏志清先生的长衫》 陈如冬 补画

殷海光两袖清风,视名利权位如浮云,其文字深邃冷静,逻辑清晰,为民主启蒙发声,从不屈服,如果自由有回声,那请以清芬作伴。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殷海光这个硬汉》 陈如冬 补画

而林太乙文字的清芬,散文篇篇如行云流水,不虚矫不夸饰,透着乐天幽默及清淡飘逸的处世哲学。走进她作品饱赏时空的蒙太奇风景:偶尔瞥见白话文学的游廊,偶尔远眺中西文化的吊桥,最终看到的是深深庭院里绵互而温润的教养。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送别林家次女》 陈如冬 补画

学人风骨,卓尔不群。如蔡元培先生做人之道,出于孔孟之教,一本于忠恕两字。知忠,不与世苟同;知恕,能容人而养成宽宏大度。”,由众人对其之仰慕,也可知风骨,乃一个时代的精神苍穹。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风骨

胡适也用骨气撑起了旧式文人的脊梁。有人曾经统计过,狂放不羁的李敖一生骂过三千多人,却唯独对胡适极为推崇。这点颇是让人意外,又甚合情理。

在《播种者胡适》一文中,李敖写道:“我不承认在严格的尺度下,胡适是‘哲学家’和‘史学家’,我宁愿承认他是一个褪了色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卓越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以李敖的性情及“毒舌”,如此“褒奖”,显然已是殊为不易了。

风骨意味着倔强。有时候从细枝末节处,也可无限窥晓。台静农先生说,若是由摩耶精舍到洞天山堂,庄严先生一定留他吃饭喫酒。只是庄先生的病体已不适宜饮酒,桌前放的那一杯掺了水的酒,表示着酒人的一点倔强。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一生挚友》 陈如冬 补画

胡金铨的风骨,在于恪守知识分子的情操。很多次以为在导演的身份背后,他首先是个文人。或许武侠世界的一介儒生,往往是不合时务,胡金铨亦是如此,所以他的电影,如果细细思量,总难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送别金铨》 陈如冬 补画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于右任这位“布衣大儒”“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便是民国元老素朴、兼济天下的气节。

只是造化弄人,其郡望不改,故土难离,《望故乡》中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可谓乡情绝唱。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老院长于右任一瞥》 陈如冬 补画

流年果然似水,往事难免如烟。戏台上、银幕里,那一出出悲欢离合,如梦如幻。静夜灯下,前尘旧影,行人倦旅,惘然推盏独自追忆。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如梦

1949年后的乡愁,成了多少人挥之不去的烦丝,记忆中的时光不再,而童年里的弄堂,哪怕斑驳,哪怕破败,也是游子心中的一抹锦绣。

那一代人,留声机里缓缓转动的袅袅乐音,缠绵着靡靡的十里洋场。周璇的清甜,李香兰的冷艳,白光的冶媚,蝴蝶的娴淑,袁美云的幽娇,陈云裳的亮丽,全是梦中龙华桃园的花魂。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上海上海你记住了》 陈如冬 补画

除了旧日岁月,人们更多的是在饱经世故沧桑后,寻觅失去的天真与浪漫。它就像是荧幕上奥黛丽赫本提醒着走得太快又健忘的世人找回抽屉里的一句诺言,夹在旧书堆里的几片深情,藏在阳台上花盆下的儿时真诚。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夏萍逝世十周年》 陈如冬 补画

也好似人们怀念张国荣,除了才华,电影中他所饰演的角色,带给大家的欢乐、悲情还有感动。《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拔剑自刎,以绝美的身姿惨痛离去,永远地活在了自己还是虞姬的梦里,惟剩一身六朝沧桑的金粉。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最后一个西关大少》 陈如冬 补画

俗世纷扰,一念知足,既然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不如以几许风骨,笔墨清芬,在如梦幻的人生旅程,惜福戒贪,约束己身。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惜福

林青霞感悟知恩,启功谦和宽容,此皆惜福的缘故。纵是圣人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弘一法师也说过:“我们即使有十分的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那不是更好吗?”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敬悼启功先生》 陈如冬 补画

启功言:“开门撒手逐风飞,由人顶礼由人骂。”,凡事达观处世,保持坚净的心,笑对苦难,看淡名利,方能荡涤心尘。

董桥先生也是惜福的,在与前辈名流的往来中,他谦卑的分寸,令如今多少狂言的年轻才俊汗颜。戒之在得,又有几人能够如他一样自适,那般恬淡。

他说“我这辈子命中多贵人,高攀的前辈实在太多,从前涉世浅薄,不守分寸,偶然写写他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近年自己岁数匆匆到了当年他们的岁数,我加倍省悟前浪的壮观和后浪的孱弱,伤逝之念越深,附骥之情越怯”。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乔志高先生》 陈如冬 补画

纷扰杂务之余,能静心读书写字,独钓寒江享幽境,踏雪寻梅访暗香,也是难得福分。江兆申即曾和董先生不禁感慨“我们毕竟是有些福分的”。

同古堂 | 董桥:那些人那些事

董桥 节录《立春前后》之<新年试笔> 陈如冬 补画

世间百味,铜臭愈浓,旧派文人的情怀也愈发寡淡,只是倘能以君子之风行止,则虽阅尽世道,仍山高水长,实是一股清流,此亦契合“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其争”之淡泊逍遥。

松荫艺术以董桥先生“世味、信命、清芬、风骨、如梦、惜福”六大主题为引线,看似展览,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名字,都是泛黄旧页中,活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些影子。在这里,没有政治派别,没有江湖是非,有的只是那墨香飘散的人生哲学。

要知处世似临阵,终想做人如作诗。青山只会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坦荡于天地间,放下羁绊,终能豁然开朗,风轻云淡。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