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识是缘,还是自我介绍下吧

 思维灯泡 2020-07-03

我叫冯起升,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哈哈,不要人肉我就好。

我毕业于稀男财经大学,顾名思义,就是男的特别少,然后又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居多嘛。

很多关注我的朋友是从知乎过来的,我知乎之前的名字是南风疏狂,说起这个名字,还是有些渊源的。

01

大概还是我大二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学校教室自习,抬眼间发现窗外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抬头45度角仰望苍穹,蓦然间一股文艺的气息在内心骚动,实在按耐不住,一时不知道哪根神经出问题了,竟然写了这辈子唯一的一首诗。

昨夜南风疏狂,今夕依稀少年郎。世事从教沧桑,我心念你如常。东篱把酒,诉不完心中几许凄凉,梅子黄时,却奈何天涯无处思量。愁!断肠!

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果真是看书把脑子看坏了,根本就没有在念着谁,另外,那时候的我哪有愁断肠啊!

吟诗的人真的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不过却也发现原来我内心深处还有那么一丝文(二)艺(逼)气息,偶尔还可以文(装)艺(逼)一下。

虽然不知道自己吟的是什么,然则“南风知我意,此生仗剑任疏狂”听着还行。嗯,南风疏狂也还是不错的,由此它一度成为我的笔名,直到最近才改过来。

我本科毕业才20岁,不想那么早出去工作,自己又喜欢看书和思考,所以就选择继续读研。

我很天真地在研究方向上仔细琢磨,最后选了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后来发现真是想多了,根本就没有具体方向的区别,管你什么方向,都是一样的培养。

其实读研究生到现在,也基本上靠得是自学。

我是批判性思考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简单地说就是,秉承开放的心态和探究的精神,不断地进行质疑、假设和验证,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观点却又不盲从任何权威。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一旦我们掌握了这项技能并且养成了这个习惯,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由此受益无穷。

02

毕业求职时也蛮多波折和插曲的,在求职之前其实我对于这个专业和职业就已经进行了系统分析,也咨询过不少师兄师姐和职场前辈,最后结合我自己的兴趣、价值和规划,我选择了一个独立院校老师的岗位,并先后担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在这期间也自己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构建。

其实在进那个学校之前,我就规划好了仅仅是过渡而已,用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反正我一直都是忠于自己的职业而非特定的组织。

当然,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工作上敷衍了事,恰恰相反,在任何一个单位和岗位我都尽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状态。只有这样,将来才有选择的余地和权利呀。

当老师的时候,在教学和培养方面我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以实践为导向;二是批判性思考。

以实践为导向就是以组织实际运营和管理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批判性思考则是注重批判性地反思而非流于肤浅的职业教育。

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以实践为导向,方可更好地确立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行动,更具有指导意义;注重批判性思考,才能避免受琐碎的、零散的、肤浅的经验所束缚,导致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去了对事物整体性和全面性地理解与把握。

工作几年后,我琢磨了下:单靠自己学习遇到瓶颈了,职业发展也需要通过跳槽来加以转变和提升,所以就跳槽出来,去了一个管理咨询公司,从咨询顾问做起,继续不断地学习。

再后来,我开始在知乎上开始进行问答和写文章。

我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

  • 第一,是为了自己进行系统梳理和构建,毕竟写作本就是最好的思考;

  • 第二,是为了营销和推广,就像我上一篇文章说的,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本来嘛,营销无处不在,下次空了专门写一篇。

这两者本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欺骗,也难以维系;没有后者,则变成了自说自话,不利于进一步的长远发展。

03

再后来我又从咨询公司出来了,逐渐变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做做兼职顾问,并开始系统梳理和构建,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与产品体系。

中途有一次去了高新区人力资源协会,负责那边的产品与运营,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没呆多久中途退出,全心全意做自己的事情了。

最近的工作主要有:

  • 签约了今日头条,成为他家旗下悟空问答的一个答主;

  • 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开发线上课程;

  • 去高校做做演讲,不断推广;

  • 去企业做兼职顾问;

  • 整合其他一些资源,做些咨询与培训业务。

顺带说一句:如你有管理咨询与培训需求,或者你是优秀的培训师、咨询师,请一定记得联系我!

说起来不怕你笑,以前我的梦想是“传道受业,教书育人;著书立言,学行天下”,现在,倒不想那么多了,反正一步步走下去,该咋样就咋样。

公众号叫“思维灯泡”,其寓意就是“用思维之光,像灯泡一样照亮前行方向”。

当然,思维不是凭空起作用的,还得结合具体领域的知识,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和经验沉淀为基础,方能真正做到像专家一样批判性思考。

所以后面我会把“一个中心,两条路线”的课程体系搬到网上去,针对具体阶段和领域进行深入系统分析。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我尽可能做好我的,其他就看缘分和造化了。

最后以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的《林中路》结束此文,与读者诸君共勉。

林中路——海德格尔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