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系列访谈录之(三) 那日松:摄影师的眼界和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

 颐源书屋 2020-07-03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将于2020年10月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再次启幕。经过2016年、2018年两届摄影大展,中国民族博物馆所倡导的民族影像志收藏和创作理念已经为业内普遍认同,我们希望这一影展可以进一步引导创作者遵从文化本真性原则、尊重文化主体、摒弃虚假与浅薄的伪民俗式摆拍,实现对于拍摄对象的个性化深描,从而使影像成为各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载体。

距参展投稿截止日(7月31日)将近。影展组委会将分期选登部分投稿作品,并对往届评委、嘉宾、创作者、学者进行系列访谈。透过这种互动对话形式,让更多学界、影像界、创作者共同探讨民族志摄影的理念、视角、心态和技巧。通过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将中华各民族的丰富记忆经由博物馆语境带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带入主流文化阵地,从而实现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嘉宾访谈


摄影师的眼界和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那日松谈民族影像志摄影



  那日松,第一、二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评委。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像素》杂志主编,出版人。历任《大众摄影》作品编辑、《北京青年报》图片编辑、《摄影之友》主编、《PHOTO》(中文版)主编等。曾多次担任中国及国际摄影节及大型摄影展策展人。多次获得“年度策展人”及“最佳策展人”奖。


那日松老师,您对之前举办的两届中国⺠族影像志摄影展有什么评价和看法?对于今年即将举办的第三届摄影展又有怎样的期许和建议?

这两届中国⺠族影像志摄影展肯定是越办越好了。尤其是第二届,整体水平很高。作为评委,在评选过程中,我都觉得很惊讶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无论从摄影,从艺术,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讲,都非常的精彩。当然我想这一定跟中国民族博物馆这几年的工作有关,因为大家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对于今年举办的第三届,期许一定是有的,但是否还能像上届一样高质量和丰富多彩,就很难说了,因为这种专题式的创作是有周期性的,除非第三届我们可以召集到更多优秀的摄影师加入进来。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征稿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让更多的摄影师知道这个展览,并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投稿过来。

在投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撞题和同质化问题,您怎么看或者说,您觉得有哪些可以规避这类问题的路径?

  一个好的题材有多个摄影师,甚至更多摄影师同时拍摄是很正常的,大师还经常撞题呢。最重要的还是摄影师的摄影理念和创造能力。简单说就是独特的角度和创新的表达。也就是摄影师的思考是否达到足够的深度,以及从更多的角度看这个选题,找到独特的最合适的切入点,然后就是摄影师是否可以最大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现在摄影的发展已经完全进入到多媒体时代,可以使用的表现方式和媒介很多,创造空间更被无限地扩展,这也给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您作为资深策展人,在看待作品时,影像作品的哪些表现维度是您比较看重的?您更期待看到怎样的摄影作品样态?

一个是打动我的作品,这种作品一般都是真正用心拍摄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和看到摄影师的情感,当然这种作品是很难得的。另外就是摄影语言成熟,同时又有创造性,也具当代性的表达方式。拍民俗不一定就都总是古老的传统的样式,社会在进步,生活也在变化,人们的观看和欣赏习惯也在变化,摄影师的眼界和观念当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希望看到更多情感表达的朴素直接的作品,也希望看到表达形态多元的充满创意性的影像作品。

⺠俗纪实摄影与“伪⺠俗”之间的界限在哪儿?

这个界限应该就在这个“伪”字上,是否造假就是最基本的界限。这里有虚假的形式,还有虚假的内容。有的形式是真的,但内容是假的;有的内容是真的,但形式是假的。

以您的专业眼光来看,⺠族影像志作品在当下国内环境里,收藏价值几何?被博物馆收藏是否能够体现其价值?哪一类⺠族影像志作品更具有市场价值?

这些作品当然有收藏价值。如果从老一代摄影家说起,比如庄学本、孙明经,到杨光海、杜天荣、顾德清,再到中生一代的吴家林、徐晋燕、巴义尔等等,以及年轻一代的许云华、德戈金夫、罗金倩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当然博物馆收藏和个人收藏,从收藏目的、收藏方式几个方面讲也是不同的。纪实性、文献性和艺术性兼顾,同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照片会更受市场的欢迎。

您对以⺠族影像志为题材的影展或者画廊的前景怎么看?您觉得未来在国内开设这种成体系的画廊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很看好民族影像志类型摄影作品的市场前景,我们正在准备先做一次“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拍卖专场”,预计就在今年9月举行。民族题材摄影画廊当然可以做,但也许更适合于做在民族地区。

近年国内摄影节和影展愈发繁荣,涌现了很多新的影展和画廊品牌,作为资深策展人您对中国⺠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的展览策展工作有哪些前瞻性的看法和建议?

现场感和互动性是最重要的。立体化的展览会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互动性会延伸展览的时间和空间。由于疫情,线下展览和线上展览并行可能也是必要的选择,而线上展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互动性。

2020年7月2日



从上期系列访谈录开始,组委会将每期推送1~2组本届影展的来稿选登作品或往届收藏作品。来稿选登作品只做宣传用途,选择过程由工作人员完成,没有评委参与,不对最终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构成影响,特此说明。



2020·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来稿选登(经作者授权节选):

使鹿鄂温克人



作者:王伟

作品概要:

  “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意为“杨树茂盛的地方”。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使鹿鄂温克人,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是“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也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驯鹿文化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驯鹿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迄今为止,敖鲁古雅持守驯鹿生活方式的人已为数不多,但他们所守望的驯鹿文化成为人类泛北极圈驯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3年起,我先后二十余次深入敖鲁古雅考察、拍摄,行程20000余公里,拍摄大画幅黑白胶片近千张、数码照片近万张,利用影像人类学的方式记录了部落中34位最具代表性的使鹿鄂温克人的珍贵肖像,捕捉了数百个驯鹿鄂温克人的文化和生活场景。在拍摄中,大画幅相机所具有的视觉震撼力,真实记录了使鹿部鄂温克人弥足珍贵的群像,其独特、充满历史感的面孔,清晰传达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所镌刻的痕迹。

  同时,我也想借以这种古典的摄影方式向历史致敬,为使鹿鄂温克人留下时代肖像。

↑ 玛力亚·索(生于1921年)

↑ 得克莎(生于1959年)

↑ 安塔·布(生于1944年)

↑ 玛尼(生于1950年)

↑ 维佳(生于1965年)

↑ 何协(生于1966年)

↑ 柳霞(生于1963年)

↑ 玛妮(生于1952年)

↑ 何海清(生于1948年)

↑ 多妮布(生于194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