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记忆(一)

 天下掌故 2020-10-28

杨书敏——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赤峰市松山区蒙古族中学高级教师。

                童年的记忆(一)

                                  书敏

      自打记事那天起,就数的清家里共有九口人,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还有我。由于姥爷和爸爸工作的关系,我们分两处过。姥爷在街里工作,哥哥姐姐就跟随姥姥姥爷在城里读书。爸爸在喀喇沁萤石矿工作,我和弟弟妹妹出生那里,跟随父母,住在矿上家属院里。


                         我的姥爷


                                  我的父亲
    
    在爸妈这边,我就俨然成了家中的老大,爸妈上班,看弟看妹,就成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个不讲计划生育的时代大多数家庭都是大孩儿看小孩儿)。此时我也只有五六岁,虽是小弟小妹的司令,也只管得了两件事 ——别让刚刚会爬的妹妹掉到地下摔着,她爬到炕边,我就拖着腿拽回炕里,有时在炕沿上摆两朵棉花团,说那是耗耗儿,会咬人的;别让会走又淘气的弟弟出去乱跑,他一要溜走,我就喊,你要不听话,我给你告妈,这话一般是很奏效的。至于他们饿不饿,渴不渴,哭不哭之类的我就无能为力了。

姥姥妈妈和大姐


      记得有一次。天已擦黑,妈妈还没有回来,心里有点发慌,就对他俩说,妈妈咋还不回来,咱们哭吧,我一带头,我们仨就哭成了一团,直把邻居于婶引来,陪着我们,直到妈妈回来。自此妈妈工作期间就取消了休息,为的是早干完早回家(妈妈做家属工,计件挣钱)。

                                   妈妈

       初春的某天,蓝天如洗,万里无云,太阳把大地照耀得暖洋洋的。孩子们犹如冬眠的小虫忽然苏醒过来,在院子里嬉闹玩耍,跳绳,跳皮筋,丢沙包,丢手绢,……好不热闹。我按捺不住阵阵的眼馋心痒,想出来一个顶好的主意,找来妈妈筛面用的大箥罗,放在院子里,把不会走路的妹妹放进去,既爬不出又摔不着,领上弟弟入了伙,玩得好个开心快乐。妈妈虽然认可了我的看孩儿方法,但每当上班前,总有一番不放心的千叮咛万嘱咐,别只管玩,看着妹妹点,记着把箥罗放到阴凉地,记着给她喝水,别让弟弟跑丢,天如果要来雨,赶紧回屋,不能淋着,我一一应者。有时妹妹也不甘于围墙里的约束,用哭声来表示抗议,这时我只好抱着她,看别人玩耍。没有大人抱孩儿的臂力,我的抱法比较粗鲁野蛮,两只胳膊使劲地勒住她的肚肚,我俩的脸同一朝向,其实,就是嘟噜起来,我累,她也不舒服,一会又被我放回原处,她也就乖乖地认命了。
                                       哥哥

       女孩,自然爱美。有一天妈妈走后,我就把妈妈的化妆品(一大瓶的凡士林油)找来,在我们每人脸上涂了厚厚的一层,厚到什么程度,说起来好笑,只觉得眼睛像是被浆糊粘住,难以睁开。不能出去了,我就把妹妹放在窗台上坐着,我和弟弟趴在窗台上眯缝着眼做望眼欲穿状。结果脸上厚厚的凡士林油被太阳一晒,竟然汗珠一样的往下滚,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油腚子气味。妈妈回来,见状,又气又笑,好顿擦洗,我们仨才算舒服,妹妹也不哭不闹了。

                                    我们姐妹仨

                                             小弟

         懵懂好奇的童年,总有想不完问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天忽然想求解一件事——弟弟妹妹归我管,我小时候谁来看呢?姥姥不可能抛下读书的哥哥姐姐来管我吧?问问自己的小脑袋,问问自己的小心脏,无解。就去求证妈妈,得到的是极简的几个字——屋里锁着。我又惶惑地问,会爬了会走了呢,又是极简的几个字——身上背着。我似信非信,也许就像曾经问妈妈,我们都是从哪来的,得到的答案是,“大风刮来的”一样,对于那些不便向孩子说清抑或是非一句两句说得清的问题,妈妈一概用不甚其详的只言片语来敷衍孩子,制造童话效果吧。但有一个细节是确定无疑,是姐姐说给我的。我会走了,弟弟妹妹还没有出生,妈妈上班之外,还有些剩余时间,就带着我,找老乡们不曾开垦的沟头地脑,刨镐头地。每次出发前,妈妈都偷偷煮上两枚鸡蛋,到了山上又偷偷把两枚鸡蛋分别藏在不同的石头旁边。我一旦耍熊开始,妈妈就说,去找找,石头缝里有没有野鸡蛋呢。我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时,妈妈就指着某块石头说,到那儿找找,也许会有。鸡蛋找到了,我美美的扒着,吃着,妈妈无干扰地劳作着。第二枚鸡蛋是为我发起第二轮捣蛋时备用的,兴许不待用到,妈妈就收工了,这枚鸡蛋就又被妈妈偷偷带回来,留着明天再用,那时的鸡蛋是稀罕物。晚上,趁我入睡,妈妈又点灯熬油为一家人缝衣做鞋了。第二天妈妈如果还能抽出时间经营她的镐头地,她不说去干活,说,“走,妈妈背你去找鸡蛋”,我就高高兴兴地跟妈妈走了。因为妈妈的勤劳苦干,生在长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我们没有挨饿,也没有吃糠咽菜,妈妈刨镐头地种下的小米有上千斤吧,或许还要多。记得用一个大茓子(一种窄而长的席子)螺旋状地围成粮仓,几乎顶到了屋棚,家里的粮本干脆借给了爸爸的同事家领了,他家连阶五个小子,俗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供应的粮食根本接济不上,甚至于棒子瓤都加工碎了用以充饥。那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我们没有挨饿受冻,可饱经沧桑的老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感谢母亲,有妈就有温饱,感恩母爱,有妈就有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