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元宰相商辂与香溪东莞郡童氏

 开心一天abc 2020-07-04

商辂(1414-1486),字大朴,一字弘载,号素庵,明浙江严州府淳安县芝山村(今里商乡里商村)人。明代明代首辅大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商辂在科举上以浙江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是浙江唯一的“三元及第”之人;在官场上为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宰辅”;在人生方面为立德(道德)、立言(文章)、立功(事业)“三不朽”楷模,故称“三元宰相”,他不仅才学出众,更以为官清廉、刚直敢言载入《明史》。 

商辂一生可分为:求学时期(32岁以前)、仕宦前期(32-44岁)、归隐时期(44-54岁)、仕宦后期(54-64岁)、退休时期(64-73岁)。

明朝(1368-1644年),史称有明三百年。商辂生于1414年,即明永乐十二年。商辂求学时期为明朝永乐、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仁宣两朝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次年改为正统元年。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商辂勤奋好学,有成人大志,熟读经史,习科举业。十九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二次,会试三次。19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不第。21岁,娶卢满为妻。次年再次参加乡试,中式第一名,勇夺解元。23岁,首次参加礼部会试。同考试官周叙将商辂卷报会元,主考王直、陈循已先将刘定之取作会元,商辂落第。29岁,再次参加会试,不第。正统十年(1445),32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主考阅卷,评商辂会试第一,获得会元。随即参加殿试,英宗皇帝朱祁镇亲擢为第一甲第一名,即为状元。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明朝由盛转衰。商辂在此时踏上了仕宦之路。  

英宗前期(正统十至十四年),商辂为翰林院修撰、阶承务郎,为从六品官。后进东阁肄业,充任经筵侍讲,为展书官。又进阶儒林郞。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英宗亲征蒙古族部落瓦剌,至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这时,朝中产生战守两派。徐珵等倡议南迁。于谦等力主保卫京师,商辂毅然加入京师保卫战行列。并奉皇太后命,作御策,立英宗帝长子见濡为皇太子,改名见深。入内阁参预机务,拥立郕王即位。  

代宗时期(正统十四年九月至景泰八年),正统十四年九月,郕王朱祁钰即帝位,为代宗,即景帝。十二月,进升商辂为翰林院侍读。次年,改景泰元年。正月,商辂兼经筵官进讲。八月,商辂于居庸关将英宗迎回,景帝将英宗安置于南宫。九月,升翰林院学士。三年,升兵部左侍郞兼左春坊大学土,仍任旧职。四年,阶升为嘉议大夫。七年,商辂参与的《寰宇通志》成,加兼太常寺卿,有司为其营造宅第于南薰里文门右居。七年之中,商辂全程辅佐景帝,为景帝进讲《尚书》,上疏请减省官员、重视边务、招抚流移、任用贤才、抑止盗贼,并主考会试,由从六品官升迁到正三品官。期间,易储问题对商辂后期官场命运产生了影响。景泰三年五月,景帝立长子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见济母妃杭氏为皇后。英宗长子见深更封为沂王。不到两年,见济夭折。景泰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群臣复请立太子。商辂主张复立宣宗皇帝之孙,疏具未进。十七日早,石亨等迎请英宗复辟,复正大位。史称“夺门”之变。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废景帝为郕王,复立见深为皇太子。因石亨等的谗言,景泰时期守御有功之文武大臣遭受迫害,于谦、王文被杀,商辂等削职为民。  

归隐时期(天顺元年至成化二年),商辂一方面悠游山水,一方面在乡里闾造桥铺路、赈济贫困,甚得地方众望。  

宪宗早期(成化三年至十三年),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不豫,命东宫见深即位,即宪宗。次年改为成化元年。二年,十二月,召命商辂复起。三年二月,商辂抵京,三月复兵部佐侍郞兼翰林学士,召直内阁,参预机务。商辂重回仕途后,出谋划策,尽心尽力辅佐宪宗。《商文毅疏稿》三十三篇疏稿中,成化朝有二十五篇,约十篇疏稿是切陈时政的,大都得到宪宗的认可或允许。宪宗还采纳商辂建言,同意慈懿皇太后钱氏与英宗合葬,为景泰朝受迫害功臣平反,罢革西厂。编纂完成《续宋元资治通鉴》。成化四年,商辂升本部尚书(正二品),兼职如故。九年,改户部尚书,兼职如故。十一年,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十二年,升太子少保,改吏部尚书,兼职如故。十三年,兼谨身殿大学士。高居内阁首辅。年64岁。  

退休时期(成化十三年至二十二年)。成化十三年,朝中宦官横行,政治日趋黑暗。商辂面对险恶的官场急流勇退,乞恩休致(退休)。回到家乡之后,悠游于闾里之间,读书作乐。至成化二十二年(1486)七月十八日,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岁。宪宗追赠太傅(正一品官),谥号文毅。 

童存德(?—1449):字敬斋,号荩斋,行宣一(香溪童氏存心堂第九世),浙江兰溪香溪镇人。曾祖父童永福,祖父童律,父亲童宠。

自幼颖悟好学,独坐一小楼,经年不出户。后徙居香山塔院,离家不足一华里,甚至数月不轻归。明正统辛酉(1441)以《春秋》领乡荐,第二年上春会试中乙榜。

本欲入太学深造,奈家母有恙辞归,因此而忤逆旨意,得罪了学官,原本是要免除国子生的学籍。太学祭酒李先生,见存德其事出有因,勉除他忤旨,将抵于法,且与太学生三十余人,赴阙上疏代罪请求,才免予处分恩准回家。

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登商辂榜进士。与商辂同科,时童存德37岁,商辂31岁。但凡考中进士者,四五十岁以上居多,而童存德与商辂年龄相差不大,都是三十多岁的人,又为同乡,于是,两人过从甚密,自此商辂与香溪童氏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授广西道监察御史,因为官正直清廉,深得皇上之宠。奉命巡按北直隶等府,持公守正,激浊扬清,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存德公被皇上器重,调为近臣。

正统十四年(1449),商辂入内阁参预机务,升侍读。六月,瓦剌太师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立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兵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英宗被俘。

童存德亦随英宗亲征,在敌强我弱,我军处于劣势,战胜无望,在那险境中,存德公一个文官,不畏生死,于军中厉声喊道:“君父之难当捐生赴,岂可避其锋乎”,于是冲入敌阵,艰难苦战,终因全军溃败,遂与将士阵亡。

景泰元年(1450),商辂往居庸关迎回英宗,升翰林院学士。朝廷因图存德死于国事,嘉其忠,追赠存德公为“文林郎”,并恩推其父童宠(字思恩)如共官,荫补子童璲为国子生。皇上还专为童存德亲赐“绣衣坊”木牌楼,建于香头老街(现88号处)原府第弄口。商辂并专为童存德写《传》一篇,简述童存德生平,给以极高评价,赞曰:

“禀厚重之资,负刚毅之气,早发身于贤科,遂列官于近侍。节操凛冰霜之洁,交诣重金兰之契事。君亲忠孝之诚,执宪无阿狥之意,此其德,日进于崇高,而名位示容于涯俟者也。” 

童存德死于国事,赐为文林郎,赐“大夫第”一座,且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之规,并在“大夫第”门前老街上设立“拖麦磨”活动,追思童存德忠勇之烈。此乃亦得益于商公之德,同为英庙北征军战死的同邑龚全安、包良佐就无此殊荣。  

景泰二年(1451),商辂奉上命主考廷试。景泰七年(1456),兼太常寺卿。景泰八年,天顺元年(1457),上疏复立东宫。削职还家。成化二年(1466),皇上降旨进京复职。成化三年(1467),偕同妻子至京复命。复兵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成化四年(1468),成化五年(1469),奉上命主考廷试。上《谢赐银两表里疏》。成化八年(1472),商公已是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知制诰、以筵官,奉上命主考廷试,复奉命撰进士题名记。

是年,存德之子童璲偕童柷(成化戊子易经领乡荐,此时还未中进士)以谱请序。商辂则为香溪童氏续谱专写《香溪童氏族谱序》,《序》中盛赞香溪童氏之德,其中有赞童居易平李全之功而赐封东莞伯;童梓登至正进士,元亡而不再仕明;童常文行推重于时,隐居不仕,克修族谱,聚族而居者殆数十百家;童存德忠勇性刚介死国事;童存正举进士乙酉科言论正直王敬惮之。能请动朝中日理万机之宰相为香溪童氏撰谱序,非谊固重者不能。

成化十一年(1475),商辂奉上命主考廷试。進兼文渊阁大学士。是年,香溪童柷考取进士,商辂邀之为其庆,封广西道监察御史。香溪童宠先生殁,商辂亦撰《传》,赞曰:

“醇实之资,忠厚之德。义方教子,忘身狥国。当宁兴嗟,推恩锡秩。乌帽绣衣,做游乡邑。高寿令终,五福咸集。善庆绵延,孙曾挺特。诗书之训,其传无斁。”

成化十二年(1476),商辂升太子少保。成化二十年(1483),童柷(恒心堂)之父举进士童存正,即童存德(存心堂)再从兄故世。时谨身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已乞休致仕的商辂,特至香溪为其撰《传》,赞曰:

“科目之英,士林之师。疏通有为,施无不宜。道严矩范,教先民彝。亲藩辅导,随事献规。位不满德,浩然来归。有子继美,通籍金闺。推恩进秩,式际昌期。

童璲,字汝器,存德之子,因父侍君死于国事,荫补为国子生,累试不偶,商辂蔚为关注。童璲历满授分宜令,商辂《赠分宜令童汝器序》,后升东平州事,居官廉洁,官声极好。成化十八年(1482),阙里受灾,童璲奉旨重新鼎建藩司,命其选材,荆湖公承命,唯谨余银三百两,悉以上官。次年秋复委解粮官至大同,费用不足,取俸资以行,过父死所,见白骨如陵,欲求亲骸而不可得,恸哭几绝,望家致奠而归。时,元辅商公辂冢宰姚夔深知器重,将欲权柄用,而公竟殁于官。童璲廉洁类如此,不孚三元宰相商辂所望。

三元宰相商辂,前后曾为香溪童氏写《传》者有:童宠、童存德、童存正和作《谱序》,并关注香溪童氏后学的教育培养。 

据传,商辂致仕后,常寓于香溪镇上,并为童氏后学传授学问,也有把此说,移花接木于“章自炳塔顶苦读三年”传说上。还有商大学士留下了“先生训戒第一位”的故事,成为香溪人的座右铭。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7月18日商辂卒于正寝,讣告至京,辍朝一日。噩耗至香溪,香溪童氏为之设灵堂祭祀,童璲亦赶至淳安商公府第亲祭。

商公对香溪童氏一门十二进士的儒学成就,大有教导培育之恩。香溪童氏众裔不忘商辂之德,把商辂所作香溪童氏《谱序》,《传》皆载于家谱与《传芳录》中,至今不至湮没。

 

【附录】:

香溪童氏族谱序

(明·商辂

童氏系出高阳,族望于雁门,派分于衢婺。香溪童氏,即东莞童氏。盖东莞以爵称,香溪以地名。此婺之望族也。

婺之族自衢而迁,世居兰溪石渠桥东。宋绍定间,曰文礼1者,以平李全功封东莞伯,因称东莞童氏。再传至文炳,以章姓来继,始迁香溪。

至元有曰梓2者,登至正进士,历官河间。治中元亡,不失臣节。国初有曰常者,受学于河间,文行推重于时,隐居不任,修氏谱三卷。及今聚族而居者,殆数十百家,田园之广,诗书之盛,衣冠之美,甲于乡邑。

予所缔交者曰存德,距东莞十一世。正统间,与予同举进士,授广西监察御史,性刚介,死国事。朝廷嘉其忠,以其官封其父思恩先生,进其子璲3为太学生。璲释谒拜分宜令,政绩居江右诸邑最。曰存正4 ,存德再从兄举进士乙科,历官藩府教授,言论正直,王敬惮之。

子柷领浙乡荐,一日,璲偕柷5以谱序来请。予追念存殁,为之怃然。于乎族谱之作,所以昭世次,明尊卑,实承先启后之本。然辈学无以亢厥世,非德无以弘厥绍,予观童氏诸彦任于时者,名重缙绅,处于家者,行孚闾里,是盖有德有学,以光前振后者。譬之水濬之而益深,木培之而益固,将逾河入海,参天拂云,有莫得而御者矣。传曰:公侯之子,必复其始。予于童氏有望焉。

序以识之。

(据郑应龄编《商文毅公文集》卷五)

赠分宜令童汝器序

(明·商辂)

士入仕,得其任,足以行其志者,惟县令。夫致君泽民,士之志也。始入仕,未易于致君,故得泽民斯可矣。苟有志于泽民,非县令,其曷施?是故,令,亲民者也。

士而居此,无志于泽民则已,有志于泽民,可朝令而夕行也,可坐而致其功也,可岁月而计其效也。彼处令之上有郡守,守非初仕者可得也。其次则佐秩,固优于令也。

然郡之政,守主之,佐弗得专焉。虽有志,难为也。处令之下,有邑佐秩,复亚于令也。然邑之政,令主之,佐弗得专焉,虽有志莫遂也。惟令也,专制一邑,无挠其势也,无制其肘也。苟善其政矣,民有不翕然而从,恬然而服者乎?是则泽易施,化易及,不啻风之于草也,影响之于形声也。然则有志于泽民者,果可以令为轻而弗屑于为之乎?

兰溪童汝器,以诗书之胄,近自大学释褐,授袁之分宜令。予固喜其志之易行也。汝器,故监察御史居敬之子。居敬,忠义士也,位不满其德意者,天其以未尽之禄遗之于其后乎?不然,何汝器之贤且才也。

汝器读书学问,锐意科目,虽累举弗利,固科目之遗也。兹行出宰大邑,所以惠泽于民者,盖已虑之熟,计之审矣。然必廉而勤,斯足以治剧,公而恕,斯足以服众。尽是数者,政其庶几已乎。虽然,泽民者,致君之实。汝器知所以泽民,则知所以致君。将来政成名立,虽崇资峻秩不难致矣。

予与居敬为同年,于汝器有一日之长,于其行也,不以祝而以规,汝器勉之哉。

(据明·商辂撰《商文毅公文集》卷四)

【注】

【1】童居易,字文礼,兰溪石渠人,宋嘉定十年(1217)中丁丑科吴潜榜武进士,初为宋宁宗殿前掌书记,征伐数载,后任宣州守,绍定间为前军司马,立有不少军功,封“东莞伯”。生卒不详,家谱无考。

宋嘉定十年(1217),宋宁宗下诏伐金,招安各路义军。嘉定十一年正月,李全等部分红袄军投附于宋,宋朝集中各路义军分两路攻金。后来,李全由农民起义军将领蜕变为扩张个人势力的野心家,他前前后后,反反复复,时而归俯朝廷,时而又与宋朝廷其他将领对战,占城夺池,最后李全更是公开与宋朝廷敌对。绍定三年(1230),李全占领泰州后,欲进取通州、扬州,在湾头为宋军所阻。两军对峙半年多,初期李全总是获得小胜,宋军最终战败。李全占据京东扩到两淮地区,气焰十分嚣张,两淮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朝廷前后讨伐红袄军十多年,而李全反复无常,朝廷无能为力,更换战将无数,众将讨伐屡战失利,久未攻克。李全气焰更为嚣张。

绍定元年(1228),童居易征为前军司马。绍定三年(1230),所有派出将军攻伐李全,数战皆失利。皇上遂派前军司马童居易去征讨李全。李全智勇过人,研究战讨李全大小战果,分析李全胆识与智能,认为李全是个智不深,而异常狡猾之徒。童居易采用分点击破,积小胜于大胜,迫使李全占领之地逐渐龟缩。绍定四年(1231)正月,李全垂死挣扎,反攻宋城时再次战败,主力损失惨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正月十五,童居易趁李全不备,出奇兵讨伐,派出宋将赵范、赵癸用计诓李全出营帐,然后堵塞其退路。李全被迫逃走,兵败北至新塘,陷入数尺深的泥淖,童居易派出制勇军赵必胜等追及,用乱枪刺死。李全叛乱遂平。

朝廷论功行赏,封童居易为“东莞伯”,赠父(童允迪)曰“东莞郡伯”,兄童居安授“宣议郎”,侄克家授“将仕郎”,至此兰溪香溪童氏大显。此后,童氏允迪公一脉遂称东莞郡。

此后,童居易致仕于家,石渠瘟疫盛行,感染不治。石渠死于瘟疫者为数甚众。童居易家人悉死于这场瘟疫。童居易及家人尸体存放于厅堂之中,等待选日择地安葬。某夜,突发大火,烧毁厅堂,焚没灵柩,居易尸体火葬于厅堂大火之中。遂即以原宅基为墓,安葬东莞伯。

童居易无嗣,侄克家亦无子,而以外甥赤塘章氏文炳过继为子嗣。童居易殁后,石渠童氏遂微,克家携嗣子文炳迁居香溪。自此香溪童族始盛,可谓代不乏人,自兹以往,耕读传家,继承或登科,以显其家,其派下共有十一个进士出身,历代太学生、邑痒生、郡痒生、贡生、取得功名的儒学秀士,有二百多人。成为兰溪望族。

【2】童梓(1320~?),字良仲,号自得,自称自得斋先生,谱行兴十一(第5世),婺州路兰溪州香溪(今兰溪市香溪镇)人。母亲徐氏与元代大儒、兰溪隆礼坊吴师道(1283-1343)的夫人是亲姐妹。童年起就得以游学于吴师道门下,于先生内侄吴深、与其子吴沉为内兄弟。

元至正十九年(1359),童梓寓居北方。应流寓大都(今北京)乡试第五名。次年(1360)参加会试,中第四名,殿试登元至正二十年(1360)庚子科魏元礼榜进士第二名,即“榜眼”。初授大都路同知通州事,后为万镒库提举、河间路治中,进阶奉训大夫。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当年八月攻克大都,元朝覆灭,举家返乡。途经南京时,遇到了久别的好友张孟兼(1338-1377),赠以《送童良仲归兰溪》诗。洪武二年(1369)中秋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乡。

明太祖下令,各地方察举贤才,以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名目,皆征召至京。童梓以孝母为由不愿再入仕为官,日以诗酒自娱。

童梓善古文诗词,工书翰。初与赵良恭、严天瑞诸人同以文学知名。著有《诗集》。

【3】童璲,字汝器,号守庵,童存德(字居敬)之子,由恩生历官东平州同知。

【4】童存正,字居正,明宣德七年(1432)中壬子科举人,任蒙阴训导,升藩府教授。以子童柷至仕,封工部给事中。

【5】童柷(1438-1499),字勉和,号节斋,行宪五,童存正子,浙江兰溪香溪人。明正统三年戊午(1438年)四月初三日生,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六月十七日卒。明成化四年(1468)以《易经》中乡试举人,登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谢迁榜进士(二甲90名),历任户科给事中、兴国州同知、平阳府同知、山东青州知府,官终江西袁州知府。著有《节斋稿》。配石埠张氏,生二子:朝贵、朝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