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尾山地车 软尾山地车(只标出不同之处) 车架各部分称呼 山地车的分类: ↑硬尾XC山地车(HardTail):XC全称Cross-Country,即“跨界越野”。硬尾XC是最常见的山地车车型,没有后避震,前避震行程多在80~100mm之间。较少配备升降座管。 整车强调轻量化,顶尖材料工艺的试验场。高端车型重量能做到8~10kg。主要用于山地爬坡、平路竞速;由于没有后避震,车尾较颠,下坡能力一般。厂商一般建议90%爬坡,10%下坡,飞落差≤30cm。 ↑软尾XC山地车(Full Suspension XC):国内相对小众的山地车车型。有短行程的后避震,多数有锁死功能。前后避震行程多在80~120mm之间。有些车款配有升降座管。 整车同样强调轻量化,高端车型重量能做到8~11kg。主要用于山地爬坡,骑行XC路段更加从容。由于后避震行程很短,不能用于激烈下坡骑乘。厂商一般建议80%爬坡,20%下坡,飞落差≤50cm。 ↑林道山地车(Trail):相对常见的软尾山地车。有中等行程的后避震,多数带有强力的阻尼,提供踩踏平台。前后避震行程多在120~150mm之间。多数配有升降座管。 整车轻量与强度之间较为均衡,高端车型重量能做到11~13kg。可适应大多数山地路段骑乘,但不能进行激烈的下坡。厂商一般建议60%爬坡,40%下坡,飞落差≤70cm。 ↑耐力越野山地车(Enduro):相对常见的软尾山地车。有较大行程的后避震,多数带有强力的阻尼,提供踩踏平台。前后避震行程多在150~180mm之间。多数配有升降座管。 整车追求强度,高端车型重量13~14kg。可适应大多数山地路段骑乘,包括激烈的下坡,但爬坡略微拉胯。厂商一般建议50%爬坡,50%下坡,飞落差≤130cm。 ↑速降山地车(DownHill):偏激取向的软尾山地车,有单车界最大行程的后避震。前后避震行程多为203mm。很少配有升降座管。 整车一切为强度考虑,不谈重量。车架几何完全为下坡骑乘设计,提供最大的稳定性、舒适度。厂商一般建议0爬坡,100%下坡,飞落差≥200cm。 公路车的分类: ↑爬坡公路车:最常见的公路车类型。整车围绕轻量化设计、强调刚性重量比,车架几何大多不激进。爬坡性能强,很多特性介于耐力公路车、气动公路车之间。是顶尖材料工艺的试验场,极端车型重量能做到5.xkg,但多数顶级车款位于6.5~7.5kg范围内。 ↑气动公路车:与爬坡公路车合称为大组公路车。扁而宽的车架管型,视觉冲击力强。整车刚性高,各种设计为降低风阻、平路冲刺服务。车架几何相对激进,普遍使用高框轮组(俗称高框碳刀),平路巡航能力强,爬坡能力稍逊。顶级车款重量位于6.8~7.8kg之间。 ↑耐力公路车:车架管型接近大组车,但几何舒适平缓、操控稳定,各厂商经常通过特殊材料或结构提供减振功能。使用略宽的外胎,多为碟刹,适合长距离骑行。重量略重,顶级车款重量7~8kg,绝对性能比不上前两位。 备注: 1、本文偏新手向,没有细化地标出辐条、条帽、碗组、中轴等小零件。 2、捷安特的产品线最全,故以这个牌子的车系作演示。但捷安特的顶级公路车款使用ISP一体座管,与车架一体,有一定误导性。你只需要知道,大多数自行车不是这样的,使用分体座管。 3、本文不讨论计时公路车、砾石公路车、CX、硬尾AM等特殊车款,感兴趣的可以上自己喜欢的品牌官网查询。 4、近年来的大组公路车有“气动化”的发展趋势,如闪电Tarmac SL6、佳能戴尔新SuperSix、Scott 新Addict等,综合性能更佳;也有一些偏综合的气动公路车,如Pinarello F12、Bianchi Oltre XR4等。 5、近年来的山地车市场有整合也有细化。“AM全山地车”、“FR自由骑山地车”的概念逐渐淡化,Enduro兴起;软尾XC陆续出现了加大避震行程、增强车架的重口味版,如闪电Epic EVO、佳能戴尔Scalpel SE、捷安特Anthem ADV 27.5等“轻林道车”,满足市场需求。 图片:Giant官网 文字、编辑:刘泓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