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宏观经济学
2020-07-07 | 阅:  转:  |  分享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国内生产总值\净值国民生产总值
\净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1、经济增长率就是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2、失业率:就业状况和居民福利、社会稳定。3、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指数又有消费价格指数(CPI)、生
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或平减)指数三种。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表示。4、政府预算赤字5、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6
、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如果微观经济学由于以价格为中心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则由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家庭企业政
府二、基础理论框架经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金融资产(银行存贷款、证券、保险、信托等)劳动市场市场仅仅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
民收入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简单的理论模型,即国民收人决定的收人-支出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
人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人决定的IS-LM模型;在IS-?L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人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国
民收人决定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实际上,前面两个模型只是研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人,第三个模型研究的是总需
求和总供给如何一起决定国民收人。三、宏观与微观的异同1、经济理论相同:两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需求曲线一
般说来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
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区别: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
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例如,大米市场供求均衡所决定的价格也许是1美元/千克,成交量
是5万吨;或者某上衣20美元/件,成交量是1万件;等等。宏观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和总
需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总值。例如,某国家在某年的价格指數即价格水平是1.?05或者说10
5%,意指该年的价格水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的作用下比基期(也许是上一年,也许是以前的某一年份)?上升了5%,同时该国在该年的总产
出也许是3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
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2、经济政策共同点:二者都是
政府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不同点: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
配置问题,纠正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失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例如,若经济出现萧条和失业,表明经济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利用,政府就要用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引导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以克服资源闲置和浪费。相反,若经济过热,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表明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就应当用经济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引导合理的消费和投资。四、加总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
法GDP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国
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GDP是一
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
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
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
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
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人GDP中。产出是指增值,或者说产出=新增价值产出=收入产出=支出。生产法:通过
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GDP。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GDP。收人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核算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
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C)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不包括建
造住宅的支出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
)的支出(I)。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政府购买(
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X出口,M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
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品的有形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公式:GDP=C+I+G+
(X-M)收入法(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
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为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人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
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人及专利、版权等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人,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
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人。(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
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人,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
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
素收人,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
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一、GDP二、国内生
产净值NDPNDP=GDP-资本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
、设备和住宅等。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重置投资部分。三、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
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
上的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四、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中-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
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这里所说的两部门系指一个假设只有消
费者(家庭)和企业(即厂商),为使分析简化,暂先撇开折旧。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人,都用Y表示。一方面,从支出的角度看
,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另一方面,从收入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
当做储蓄。国民收人=工资+利息十租金+利润=消费十储蓄,即Y=C+S.C+I=Y=C+S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
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把政府经济活动考虑进去,国民收入的构成如下所示: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
买的总和,公式表示为:Y=C+I+G。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总收人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先纳税。然而,居民一方面要纳税,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人,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人
,也就是国民收人中归于政府的部分。假定用T0表示全部税金收人,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T0-tr,这样,从
收人方面看国民收人的构成将是:Y=C+S+T。按照前面说过的社会总产出等于总销售(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又构成总收人的道理,I+G
=S+T,或I=S+(T-G)在这里,(T-?G)可看做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支出,二者的差额即政府储蓄,这可
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人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Y=C+I?
+G+?(X-M)。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人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C+1
+G+(X-M)=Y=C+S+T+KrI?+G+(X-M)=S+T+Kr可以转化为以下公式:?I=S+(T-G)+(M-X+Kr)
。?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
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是这些国家获得的收人,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产品和劳务,从而是这些国家需要的支出,K,
也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的收人,可见,当(M+?K,)>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
=S+(T-G)+(M-?X?+K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第五节名义?GDP和
实际GDP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
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的比率
第六节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1、失业的衡量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数
量100%劳动力参与率,这是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数量的百分比,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数量/成
年人口总数100%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失业原因经济繁荣高涨时失业率会下降,而经济衰退和萧条时失业率会上升。2、物价水平的衡量通
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或者说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产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值。这个加权平均值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一是消费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
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计算的公式是CPI=现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X100%二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指通过计算生产
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这些产品包括制成品和原材料。三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即国内生产
总值折算指数。CPI和GDP折算指数的区别有:1、GDP折算指数衡量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衡量的是消费品价格水
平,因而生产性物品(如原材料)价格上升会影响GDP折算指数,而不直接影响CPI。2、GDP折算指数只包括国内产品价格,进口产品价格
不反映在其中,但进口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CPI,因为居民也会购买进口消费品。3、CPI给各种价格分配固定权重,以便于不同时期的对比
分析,但GDP折算指数给各种产品价格分配的权重是变动的。在认识这些价格指数时还有几点要说明:在计算CPI时并非把居民所购消费品价格
都计人,只是挑选了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一些商品。CPI只能大致反映居民生活成本变动,但不能完全精确反映。价格指数统计计算方法上的区
别。在上述CPI例子中,计算的交易量都是基期的,只是价格一个以基期的计,一个以现期的计。现期价格指数计算的公式实际上是这个价格指数
是以基期数量计的加权价格指数,称基期加权价格指数,又称拉氏价格指数或者拉斯拜尔公式。Lp表示拉氏价格指数,Q0为基期交易量,P
0、P1分别是基期和现期价格。然而,在GDP折算指数中,计算的数量(Q)是报告期(现期)的,价格仍旧有基期和报告期之分。这个折算指
数的公式实际上是这个GDP折算指数就是以报告期(现期、本期或计算期)数量为权数的价格指数,称计算期加权价格指数,又称帕氏价格指数或
者帕煦公式。第十三章国民收人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人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也就是国民收人决
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第一节均衡产出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设:(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只有家庭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
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这种简
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两部门经济。(2)假设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
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⑶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0。则GDP=NDP=NI=PI二、均衡产出的概念在上述情况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
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被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这里,y、c、i.都用小写字母
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而不是上一章里用大写字母表示的名义产出或收人、名义消费和名义投资
。还要指出的是,公式中的c和i代表居民和企业实际希望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人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
费和投资。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若用E代表支出,y代表收人,则经
济均衡的条件是E=y[这和y=c+i其实是一个意思,因为E表示支出,两部门经济中E=c+i],这个关系可用图13-1(a)表
示。在图中,纵轴表示支出(单位为亿美元),横轴表示收入(单位为亿美元),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例如,A
点表示支出和收入各为100亿美元。均衡产出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这一点,可在图13-1?(b)?上得到表现。在图中,假定总支出(即
总需求量)为100亿美元,则总产出(总收人)为100?亿美元时就是均衡产出,B为均衡点。同B点相对应的支出和收人都为100亿美元,
说明生产数额正好等于需要支出(消费加投资)的数额。若产出大于100亿美元,非意愿存货投资(图中用IU表示)就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
。反之,企业会扩大生产。因此,经济总要趋于100亿美元产出水平。再假定总需求为9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为90亿美元。若总需求为11
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为110亿美元。从均衡产出概念可见,要增加均衡产出,关键是要增加总需求,因为均衡产出水平决定于总需求或者说总支
出水平三、投资等于储蓄均衡产出或收人的条件E=y,也可用i=s表示。y=c+sE=yc+i=c+s:i=s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
随着收人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人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c=c(
y)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人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表13-1所表示的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
。如果消费和收人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c=a+βy式中,a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
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c=a+β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当消费和收
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二、储蓄函数储蓄是收人中
未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人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碱的,则可知储蓄随收人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
公式是:s=s(y)在图13-4上,s=s(y)曲线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的交点,表示这时消费和收人相
等,即收支平衡,B点以右有正储蓄,B点以左有负储蓄。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人而增加,且增加的幅
度越来越大。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一是国民收人的分配。人
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人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
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二是政府税收政策。如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而按西方经济学者说法,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反之,则消费就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2.价格水平3.收人分配4.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人的决定及乘数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先假定计划净投资是一个给定的量,不随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而变化。只要把收入恒等式和消费函数结合起来就可求得均衡收人:y=c+I(收入恒等式)c=a+βy(消费函数)解联立方程,得到均衡收入:可见,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二、使用偖蓄函数决定收入用计划投資等于计划偖蓄的方法求得均衡收人。计划投資等于计划偖蓄即i=y-c=s,而偖蓄函数s=-a+(1-β)y
献花(0)
+1
(本文系一根辣条fh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