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提倡“脾胃论”

 简单2dlygc4ma3 2020-07-07

      学习中医之初,疑问多多,但为什么越学习越有趣,且越愿意去探索,这其中的种种估计只有中医学子才能明白。跟着老师学习,为什么老师总喜欢加这种感觉无用的药物(白术,人参,黄芪,甘草等),那时我还带几分嘲笑,心想这老师水平不咋滴啊!实际上我知之甚少!

    《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金时真定(今河北保定)人,生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享年七十二岁。而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其方主治: 饮食劳倦所伤的渴喜热饮,身热心烦,气少懒言,不贪饮食,不耐劳动,四肢困倦,或动即气喘,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而吐血、便血,或久泻久痢,脱肛等。举凡四肢无力,头昏疲惫,气短懒言,饮食无味,久泻久痢,脱肛腹坠,子宫下垂,内脏下垂,及兼见发热恶寒,汗出等症皆为益气升阳法之适应症,本方即有较好疗效。

     脾胃为后天之本,精微物质生化之源。脾为中土,以灌四傍,地气上升,经相关脏腑布散而生万物(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脾胃又为升降之枢,脾主升,胃主降,经此而送达各个脏腑经络等,进而布散全身。

     农村有一种评判人是否还能活的方法,便是看其饮食如何,只要不是大病很久突然索要食物这种情况,若能食那么这个人就还有救。这便是胃气了。存一分胃气,便存一分生气,生气尚存,此病可缓或可解。

   综上,配方中加用脾胃药,一是为调理,二是为补益,三是为祛邪;以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然不可方方皆此,应避免敛邪于内,致使病情反复,以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