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尝试回答“什么是哲学?”这样的问题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哲学诗画,生命精华

活了这么大,第一次这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这就如同一个学佛之人,学了很久,却从来没有想过“佛“”是什么一样,是非常无奈和苦涩的),什么是哲学呢?我想东方和西方对此的理解差别很大,对哲学是什么的定义也会出现很多不同或歧义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一开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待世界(客体)与自我(主体)的认识上就各自在走着不一样的路。

作为东方人,咱们先了解下西方,看看人家是如何看待哲学的或者他们是如何去定义和发展哲学的。

苏格拉底以前,哲人们对哲学一词并没有进行确切的定义,他们只是通过各自的认识来对世界进行阐述,而且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来自于对世界的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认为物质世界可以还原为某种单一的元素,然后又提出了“事物由什么构成”的问题。随后又出现了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与之相对的是巴门尼德,他认为万事万物是一个大的存在,存在着自身是一个连续体,一个充实的空间,这些物质无论如何变化始终是永恒不灭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方很早的时候,人们对哲学处于一种好奇和讨论之中,就如同一场大的辩论会,在这个会上,哲人和思想者把各自对世界的看法、观点和论据提出来,让人们自己去思考或定义。那时的哲学更多地停留于对外界的、对物质的静观和探索中,对认识者本身(主体)的认识或论述并不多。

到了苏格拉底,开始起了变化,他不仅对外界、对物质世界观察细微,而且他提出了著名的“认识你自己”,这充分说明苏格拉底已经意识到了哲学之思中的“思者”,对哲学的研究或探索由最初的只对外部,变化为了“内外”双向同步发展,而他的徒弟柏拉图继续深化了这一双向发展思想,不仅对物质世界的万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在人与抽象世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意义非凡,因为正是这座桥梁让哲学得以真正确立,人的思维、理性、道德、精神、抽象领域、政治、以及对形而上的各种拷问都被纳入了哲学的范畴,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从苏格拉底那里,我们学到一个知识:即哲学首先要会疑,会问,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勇敢、德性?从柏拉图那里,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即人的理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且真实有效的服务于哲学。

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被他发展为一种通过观察分析、经验积累和逻辑推理等方式去探索世界的科学,他不仅重视理性,还把日常中的经验也纳入了哲学研究领域,更难能可贵的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领先时代很多年的“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讲到这,你可能觉得我依然没有解答“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但我告诉你,实际上你已经离答案很近了,因为西方哲学的三大奠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已经给你介绍了。在他们三位生活的那个时间段,哲学主要表现为一种对外部世界及抽象理念的思考和发问。接着往下看,可以让你进一步接近“什么是哲学”的答案。

三位之后,西方又出现了犬儒学派(第欧根尼)、怀疑主义(卡尔尼阿德、皮浪)、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斯多葛学派(艾比泰勒斯、马可·奥勒留),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事物(比如情感、死亡、生命价值、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等)进行了加强和特别阐述,这种类似于中国的百家争鸣式的哲学论辩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哲学来临,这段时期的哲学,更多地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或思维上的论辩,对生与死的形而上思考。

到了基督教时期,上帝这个带有着强烈的形而上意味的事物出来了,几乎所有的哲人和思想者都被他吸引了过去,人们把三大哲学奠基者的思想精华和基督教融汇在了一起,无论是圣·奥古斯丁,还是托马斯·阿奎那,在专注于与对“上帝的爱”的同时,一切哲学之思都围绕着人的灵魂和存在展开,哲学中的科学精神被压制了。但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无论上帝如何伟大,在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伽利略的撬棒等自然科学的巨大事实发现下,人们不得不再次重试科学之理性。由此,旧的世界观被打破,新的世界观得以确立。

可能你会说,讲了这么多,到底什么哲学呢?你依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呀,其实你这样想本身就是错的,因为哲学也可以是一种追问或求索的过程,比如你去追问“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存在的?”等等这些问题,刚开始你可能会感到迷茫、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还会为之痛苦,但是,只要你勇敢地踏出这一步,你其实已经进入了哲学,或者说哲学已经在以一种潜移默化且没有完全被定义和确立的形式进入了你的思维、精神。如果你进入的很深、走的很远,那哲学的语言学定义之于你,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掌握和捕捉到了哲学的精髓和求索的方法。

但是,哲学作为一种容纳万物的学问,其本身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个人认为,有三个。

其一:“我思”,就是我这个主体必须思考或会思考,达到一种进入对象之内的状态,静观也好,分析也好,或者形而上的冥思也好,都离不开“我思”。没有“我思”的支撑,哲学将荡然无存。从苏格拉底的“什么是……什么是……”,到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进入哲学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我思”,正是“我思”赋予了事物于意义。一块石头,如果没有“我思”的加工和内化,仅仅是一块石头,一个物质世界的简单存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这块石头永远成为不了“我的石头”,只有主体(即我)对它进行价值的“照看”,它的存在才有意义,进而才能被我们真正的感知和认识。

其二:“存在”,除了有主体(其本身也能成为对象,即客体)以外,还要有“存在”(客观存在的实体或实在),它们是我们思考和关照的对象,没有这种“存在”或“外物”,哲学将是空洞的,没有实物所托,也就丧失了思考的意义。简单来讲,就是你思考或想思考了,但是得有一个具体内容或实物作为对象,你不能什么都没有地去思考,尽管思考者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内容或实物。比如你思考一个石头,想分析它是什么,具有那些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等),但是这个石头必须先存在。如果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那上面讲的那个条件就没必要存在了。

其三:“我思”与“存在”的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即主体是如何认识客体的?或者用康德的话说“客体是以一种什么形式进入到主体的?”(比如你想“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你的大脑是通过何种形式作用于这个问题的,进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呢?),光有“我思”和“存在”是不够的,还要探索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个人觉得,在这里理性和经验都不能被摒弃,因为前者对我们认识“存在”大有帮助,而后者在“我思”上仍可以发挥余热。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我”与“在”、“自者”与“他者”的关系的体现。

后来西方哲学出现的各种主义,比如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莱布尼茨的科学逻辑主义、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到卢梭的回归野人主义、康德的“理性+经验”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超人主义、费希特的彻底唯心主义、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再到更现代的英国功利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萨特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胡塞尔的精神现象学、以及柏格森的直观哲学、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论、哈马贝斯所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等等,都离不开以上三个条件。所以说,学哲学或想进入哲学之幽径必须要有这三个条件。

最后想说的是,科学文明已经走的太远,太快了,而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似乎总处于跟不上的状态,虽然在前行时,我们要面对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双重危险,要面对新时代下整个世界“存在”的变换,甚至表象迷惑,但我们依然不能放弃从几千年前就已开始的哲学传统,先人走过的路,我们依然要走,通过母亲的路必须要经过女儿,也许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理解哲学之真谛,继而在达到生命的巅峰后,获取“存在”之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