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要把一段有始有终的人生分出来不同阶段的话,那我想,首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是“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这样的分类。 但如果我说,人生可以分为:小的时候,通过充分的经历与学习,形成对自己与世界的认识初步认识;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自我;按照“自我”生活,并在不断与世界的互动中完善、突破自我这样三个阶段,我想你也会有一些认同。 没错,人生的头些年,我们真的是一张白纸,需要通过经历与学习,去认识苹果是什么味道、我们怎么做家里人才不冷落我们、我自己怎么做会感到开心、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有哪些事情做了之后会带来疼痛等等,从而构建一个基本的世界。而直到人生的暮年,我们都就只会生活在以“这个认知”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可能因为平时一直做心理工作,所以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父母关系非常恶劣”的朋友。 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从来不是发生在近期或者近些年,而是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中一部分一直延续到了当下。但无论父母随后是否有了改变、他们是否现在还和父母在一起,只要一谈到家庭、谈到自己的过去、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状态与语气就很自然的开始下滑,并很自然的变得越来越低沉、越来越焦躁,甚至越来越愤怒。 是的,小时候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善待。虽然其中一部分的家长一直在强调“我这是在对你好”,可在孩子的眼中,这份“爱”已经伤害到了自己,而他们又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强颜欢笑的去迎合父母。 这种对自己的勉强,一直存在一直存在,最终成为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心理创伤。而活在这种状态里的孩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父母。因为对他们来说,“追求自己想要的”、“活出自己的本色”真的太重要了。 只是生活是个脾气古怪的人,明明小时候已经吃了很多苦,现在好不容易能解脱了,可过去的种种却总是萦绕在自己的周围,变成对他人幸福童年和父慈母善的嫉妒、需要援手时拿起手机又放下的犹豫、他人展露善意时下意识的怀疑,以及遭遇挫折时无人在背后支持的悲哀与愤怒。 而这时候,我们的过去究竟是在协助我们形成独立的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展开自己的人生,还是在不断的消耗着我们,并一步步把我们变成面目狰狞,却还要伪装正常的“怪人”? 包括最近这些天,也还有一些朋友不断的在向我抱怨“都怪我的父母,要不是他们小时候对我不好,我现在怎么会过的这么惨”、“要不是过去发生的那些破事,我早就成功了”。 从表面来看,小时候的我们因为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的接受“父母异于常人的爱”,以及我们也不可能阻止所有“不期待”的事情发生,所以经历了这些不怎么好的,我们就一直被相关的负面影响笼罩,这些负面影响延续到现在,让我们自己难以过好当下。 这似乎确实是在告诉我们:因为过去的种种不好经历,我才过不好现在。 但不好意思,这样的看法看起来能够解释的通,也看起来是解决当下困境的捷径,但它只是理论上能够变成现实,实际上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 因为我们终究不可能改变过去,也不可能凭借三言两语就让父母改变。 但改变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改变,我们就只会被过去持续的消耗,不仅会越来越敏感易怒,也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个错误,更会因为“想改变过去,却无从改变”而陷入浓重的无力感中,越来越没有力气去进行新的尝试。 而我们的人生,真的只有那么几十年,经不起这样折腾。 那到底有哪些原因让本该成为助力的过去,变成了对我们的消耗? 我并不否认一些朋友在童年经历了痛苦,我也充分的尊重他们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 但当他们把目标放在过去、认为自己的过去是当下失败的原因、认为过去是一切的元凶时,他们不仅对错误进行了错误的归因,还在做着对自己不负责的事情。 小时候的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生活中的种种,但长大了我们有权利和能力去改变,在这个时候依旧盯着过去,就是归因错误;虽然生活中确实有些事情我们控制不了,但不代表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看不到自己能做的,只是抓着“解决过去”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而接下来的发展就变得可以预见了: 因为归因错误,我们的努力和尝试,始终不会收获“效果”; 收获不到“效果”,内心的怨恨、焦躁、无力会增多,导致自己状态更差; 越来越差的状态,让自己越来越难以活好当下; 恶劣的当下,增加了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于是借着错误归因,继续认为“都是因为过去,自己才变成这样”。 于是不断循环、不断循环,问题不仅没解决,自己的现状反而越来越差。 小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权,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必须得依附于父母,所以大多数时候只能逆来顺受。可长大了,我们有了一定的能力,能够逐渐独立了,那么自己人生的决定权就又重新回到我们的手中。 可能曾经父母确实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可能这份缺失确实让现在的自己敏感且缺乏自信、可能这样的自己在面对当下的生活时确实辛苦,但过去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但长大后本来就应该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爱与安全感。 抓着过去不放与从自己出发做出改变相比,哪个更具备实现的可能呢? 当然,我也明白。过去对你造成了伤害,你觉得现在改变自己,是在向伤害妥协、是在向那些伤害你的人妥协。 可当我们把自己的过去贴上“这是我失败的原因”这个标签时,我们就是在排斥和否定自己。自己跟自己争斗、自己与自己的过去争斗,我想没有比这更消耗我们的了。 过去,确实包含了一些不好的经历。这些不好的经历,也确实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有些联系。可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明白整个事件的脉络,而不是让我们把它们当作主要目标。而即便要产生一些改变,也是改变当下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 就像,现在的我,十分敏感、偏执、焦虑,通过分析我意识到这与早年缺乏关爱有关。可我要做的不是改变过去、改变父母,而是让自己成长起来,让自己有能力完成自我满足,并通过自己对自己的满足,来填补内心缺失。 但我知道,看到这里你的内心还是有些排斥,还是不怎么想这么做。 我当然不会干涉你的决定,你有权利去排斥,甚至有权利去“报复”。可我也不得不提醒的是,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否定过去、否定曾经的经历”,所以我们才不愿意接受“我的过去存在这些不好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排斥、所以才有了过去对自己的消耗。 这时候倾向于选择“排斥”,并不是我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决定,而是“习惯性排斥”带来的惯性选择。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你需要承担起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去认真思考接下来该怎么选择,而不是逞一时之快。 而当你经过考虑,决定还是要走出来的时候,可以参考下面的步骤: 1、 调整自己的状态,把自己从过去的重压中解放出来一些; 2、 待到能一定程度控制自己的状态了,再去尝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尝试自我改变、尝试自我成长、尝试自我突破; 3、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同时,也把目光延伸到过去,但这时候不是以找原因的目光去看,而是以找联系的目光去看; 4、 更换了角度,我们也逐渐把贴在过去身上的标签给摘掉了,我们对过去的仇恨因为自己的改变、标签的更换而减少,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从过去寻得收获、经验、价值,去看到过去积极的方面; 5、 当我们能轻易的从过去寻得积极方面的时候,过去就能由消耗变为支撑。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文章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