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那是因为欣赏太白才情,更欣赏他有着自己永远没有的飘逸洒脱。但要说对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影响最深的人却是陈子昂。杜甫曾多次表达对陈子昂的佩服和敬意,他说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又说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究竟是怎样的浩然正气,令杜少陵如此欣赏呢?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人,又称陈拾遗。少年尚武,心中常怀着一个游侠梦,17岁之前根本和诗文没任何关系,后来因击剑伤人,只好改从文。他自认有才,却两次科举不中,空有一腔抱负的他想到了个办法,他将自己所作诗文发给路人,果然声名大噪,走上仕途。武则天很欣赏他,让他做了个右拾遗的官。契丹来犯,朝廷为难,他主动请缨,以参谋的身份随军出征抵抗。 原以为可以精忠报国,只可惜,当时将领武修宜认为他只是一个文官,不纳他的建议,唐军一败再败。陈子昂带着一腔热血和才干,慷慨激昂地要求带军上前线,却得不到批准。眼见着军队失去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他登上幽州台城楼,写下了这首字字珠玑,被后人奉为经典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仅22个字,每一句拿出来都是经典,特别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更是被经常用到。但不少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些问题,这两句话并不是说此人贤明,达到了巅峰,前人后人都无法超越。这两句在诗里的意思是: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幽州台是昔日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登上此楼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向往昔日明君的贤德,认为燕昭王这样的明君太难寻觅。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在这悠悠天地间,诗人孤独地站在城楼上,好想大哭一场。 整首诗恢弘大气,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地表达了自己此时内心的的孤独伤感、独立苍茫的落寞。《唐诗快》中评论此诗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写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37岁,两年后他在愤懑之下,辞官回到四川老家,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国家有难,作为文人的陈子昂义无容辞、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这是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节气,也成全了他年少的游侠梦。他有着太白的潇洒飘逸,也有着杜甫的忧国忧民,虽壮年早逝,他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刚健的诗风,却永载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