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亡国之君的命运大都很不堪,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忍辱偷生,鲜有能在亡国后依然保持荣耀者,世界各国皆是如此。其中,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的结局,便堪称典型。 巴哈杜尔是莫卧儿帝国第17任皇帝,阿克巴二世的庶子,自幼便接受骑马、剑术等军事训练,以及波斯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的教育。但跟练习武艺、管理国家相比,巴哈杜尔更喜欢诗歌、音乐和书法,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笔耕不辍,成为颇有名气的乌尔都语诗人及书法家。 巴哈杜尔·沙二世画像 1837年9月,当阿克巴二世驾崩时,由于之前皇太子发表一系列仇视东印度公司(奉英国政府的命令在印度从事垄断贸易、开拓并管理殖民地的特殊公司,早在阿克巴二世在位时,便已经将莫卧儿帝国变为“保护国”)的言论,由此被殖民当局废黜、监禁,所以巴哈杜尔便被扶上皇位。当时的他,已经63岁。 巴哈杜尔即位后,鉴于帝国面临的现状,不敢表现出对东印度公司一丝一毫的反抗举动,整日沉溺于艺术创作之中,借此来缓解心中的压抑、郁闷情绪,前后长达20年之久。就在巴哈杜尔准备按部就班地过完自己的傀儡生涯时,一场席卷北部和中部、声势浩大的起义,却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原来,在1857年初,东印度公司部队中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官兵,开始听到一则传言,称英国人准备将涂有牛脂或猪油的子弹发给他们使用,从而被他们视为严重的侮辱宗教信仰行为。虽然殖民当局极力辟谣,但还是激起他们的强烈愤慨。当年5月10日,驻守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20轻骑兵团率先发动起义,并迅速得到其他各地驻军的响应。 章西女王塑像 与此同时,以章西女王拉克希米·葩依为首的印度王公,因为对东印度公司颁布的政令不满(东印度公司规定,若王公死后没有亲生儿子继承爵位,那么他们的领土将被公司没收),也趁机举兵起事,与各地义军联合攻占德里城,并拥立皇帝巴哈杜尔为起义军的领袖。 其实,巴哈杜尔并不想卷入到这场起义当中,更对义军大肆屠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行为痛心疾首,但在起义王公和将领们的胁迫下,却不得不发表声援义军的声明,并任命长子为起义军总指挥。与此同时,巴哈杜尔还颁布敕令,恢复王公养子继承爵位的权利,归还被东印度公司没收的土邦,并取消殖民当局对地主的种种勒索。 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 巴哈杜尔的上述举动,无疑最大限度的争取到各地王公的支持,有力地推动起义进程。然而,由于起义军成分复杂、军纪涣散,再加上缺乏统一、有力的指挥,导致他们在面对英国殖民军的反扑时连连溃败,仅过了4个月时间便被镇压下去(其他的抵抗运动,则坚持到1859年6月)。 德里沦陷后,巴哈杜尔的长子被英军枪杀,而他本人则沦为阶下囚,并接受殖民当局的审讯。虽然巴哈杜尔对自己违心加入到起义当中的行为百般辩解,但他还是遭到被废黜、流放的命运。在得知自己的命运后,巴哈杜尔请求将他送去圣地麦加,但遭到英国人的拒绝,而是连同皇后、几位子女一起被流放到英属缅甸的首府仰光。至此,立国350多年的莫卧儿帝国正式覆灭。 巴哈杜尔被逮捕并流放至缅甸 巴哈杜尔在缅甸的流放生涯,只能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当前皇帝一家人到达仰光后,年已83岁的巴哈杜尔被安置仅有5平米的小屋里,虽然身边有4位印度仆人侍奉,并能获得一笔养老金,但却失去了行动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小屋周边,并被严格限制朝觐者的身份、人数和时长。 用于软禁巴哈杜尔的小屋不仅逼仄狭窄,而且环境幽暗潮湿,让本已情绪低落的他变得更加抑郁。在被监视的4年时间里,巴哈杜尔越来越孤僻,跟家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也不愿意接见居住在缅甸的访客,大部分时间里或是枯坐小屋、缅怀如烟的帝王生涯,或是用碎石在墙上写诗以发泄愤懑。 印度总理莫迪在拜谒巴哈杜尔的陵墓 1862年11月7日,巴哈杜尔在小屋中抑郁中离世,终年87岁,临死前曾作诗道:“多么不幸的巴哈杜尔啊,死后竟不能在自己热爱的故土上,得到两码土地来安葬”,令人读来倍感凄凉。巴哈杜尔死后,棺椁被殖民当局草草地下葬,墓地周边仅树立起一圈简易的竹栅栏,环境极为简陋。身为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尔的结局竟然如此凄凉,实在是令人唏嘘。 史料来源:《世界帝国史话:莫卧儿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