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159】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忘仔忘仔 2020-07-09

来源:


      双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 3种情况:1,两侧乳腺同时发生独立的原发病灶 , 此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两侧乳腺相继发生的原发病灶 , 间隔时间超过 6个月 , 此为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由一侧原发乳腺癌病灶转移至另一侧 , 可同时也可异时 , 此为转移性双侧乳腺癌 。双乳双侧乳腺癌(BBC)可能表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或者异时性乳腺癌(MBC)。双侧同时性乳腺癌的定义为,一侧肿瘤发现 90 天内再发现对侧乳房肿瘤。异时性乳腺癌的定义为一般发生在随访期的乳腺癌,一般为发现第一个肿瘤超过 6 个月。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上以单侧乳腺癌多见 , 双侧发生者较少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bilareral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 , BPBC ) 不包括转移性双侧乳腺癌 , 国内报道其占乳腺癌的1.8%--7.7%, 且大多为先后发生 , 同时发生者很少见。 BPBC 的好发部位多集中于腺体丰富区域和导管集中区域 , 乳腺外上象限及乳晕区域最常见。另外 BPBC 的家族遗传倾向较单侧乳腺癌为高 。一般发生于40 岁,BPBC 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 较单侧乳癌发病年轻约10岁 , 年 龄在40岁以下发病机会明显增加,同时性癌发病年龄平均 40. 7岁 , 异时性癌平均年龄43.7岁。异时性癌两个癌发生的时间相距长短不一 , 一般5.6~7.3年。绝经前较绝经后发病率高 。

      本人超声近20年仅见过双侧原发性同时性乳癌3例,今天汇报的是第三例:(既往的因无工作站,没有图像资料留存)

此患者,女性,42岁,常规体检发现。两侧乳腺肿瘤均小于10mm属于微小癌。

      最后病理诊断:双侧原发性同时性乳腺浸润性癌,CT1N1M0。

一.概述
1.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2.乳腺是人体的成对器官,双侧乳腺可以受到同样的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因而双侧乳腺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癌变。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是指两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包括同时性和异时性两种类型,国内通常以6个月为标准,6个月以内者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发生间隔超过6个月者为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
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不包括转移性双侧乳腺癌,国内报道其占乳腺癌的1.8%--7.7%,且大多为先后发生,同时发生者很少见。BPBC的好发部位多集中于腺体丰富区域和导管集中区域,乳腺外上象限及乳晕区域最常见。另外BPBC的家族遗传倾向较单侧乳腺癌为高。一般发生于40岁,BPBC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较单侧乳癌发病年轻约10岁,年龄在40岁以下发病机会明显增加,同时性癌发病年龄平均40.7岁,异时性癌平均年龄43.7岁。异时性癌两个癌发生的时间相距长短不一,一般5.6-7.3年。绝经前较绝经后发病率高。
5.乳腺是成对的副性内分泌器官,有相同的组织解剖学结构,同样的内分泌因索,受同样致癌因索的影响,易各自发生乳腺癌。有报道BPBC的发生率为2%,其中同时发生为6%。多数学者认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与单侧乳腺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Mose等发现双侧乳腺癌与单侧乳腺癌相比,虽然预后无差异,但局部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增高。目前,术前的常规双侧乳腺彩色超声检查,其目的之一就是明确是否有双侧乳腺癌的存在,早期诊断对侧乳腺癌至关重要。
6.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提前,中位年龄提前5-10岁,年龄在40岁以下者发病机会增大。BPBC的好发部位同单侧乳腺癌一样,乳腺外上象限最常见。
7.双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两侧乳腺同时发生独立的原发病灶,此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2)两侧乳腺相继发生的原发病灶,间隔时间超过6个月,此为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3)由一侧原发乳腺癌病灶转移至另一侧,可同时也可异时,此为转移性双侧乳腺癌。双乳双侧乳腺癌(BBC)可能表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或者异时性乳腺癌(MBC)。


二.病因及危险因素
1.易感因素持续存在,主要由于乳腺癌病因不清,在一侧乳腺全切术后,对侧乳腺仍暴露于相同致癌因素下,因此对侧乳腺癌发生几率也较大。
2.由于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对侧乳腺癌发生几率增加。
3.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损害,造成对侧乳腺癌易感性增加,特别是放疗导致对侧乳腺癌的事实已被公认。
4.遗传因素,遗传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5%-10%,其特点是患者因家族史,发病年龄较早,多与BRCA1及BRCA2基因位点突变有关。具有遗传倾向的患者在一侧乳腺癌治疗后,对侧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
5.病理组织学类型与对侧乳腺癌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其中小叶癌是对侧发生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可能与小叶癌多中心性生长有关。

三.发病率
综合国外文献报道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5%-15%。国内报道为1.7%-6.0%,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不同、发病率差异及随访情况等有关。

四.诊断标准 
双侧乳腺癌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一般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上诊断双侧乳腺癌是原发还是转移需从临床和病理两个方面来判定。依据Robbins和Berg 1964年提出的四条诊断标准有学者后来加以补充归纳为五条诊断标准:
1.部位:原发癌好发部位多在外上象限,生长在乳腺实质中,边界不清,多为单发,常有浸润,转移癌多见于对侧乳腺内侧或尾部脂肪组织中,呈扩张性生长,常为多发。
2.病理类型:双侧癌组织学类型完全不同或核分化程度明显差异。双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不同,双侧乳腺癌组织中分别找到原位癌成分,如导管癌、小叶癌等。
3.原位癌病変: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为浸润癌状态。
4.生长方式:原发癌多单发,浸润性生长。
5.首发双侧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证据,多属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五.经验总结
1.超声检出一侧乳腺癌的同时,检查对侧乳腺的重要性。如一侧发现乳腺癌,一定要密切观察对侧乳腺,以提高早期对侧乳腺癌的检出率。且我们需充分认识非肿块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
2.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原因可能是声波对腋下较深部的淋巴结显示困难,且转移性淋巴结未出现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时,超声无法区别良恶性。
3.乳腺癌合并腋窝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和结核均为消耗性疾病,一种疾病会给另一种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结核性还是肿瘤转移要注意。
4.肿块型乳腺癌具有典型的肿块或结节图像,诊断并不困难,临床工作中,很多乳腺癌并不表现为肿块或结节.而表现为非肿块型(病变在两个不同扫查方向上没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声像图表现,通常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结构扭曲、素乱,或导管走形僵直,导管壁增厚,或簇状细小钙化灶等。
5.跳跃式转移:乳腺低回声结节一般导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当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时,需要注意双侧乳腺癌可能。

六.超声表现
1.双乳腺腺体组织内的实质性弱回声或低回声。
2.边缘不规则呈“毛刺征”,是自癌肿边缘向周围呈放射状伸展的短细线条影,是由乳腺小导管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其间可有癌细胞浸润,亦可是单纯的导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3.“周围高回声环”征,边界不清晰,一般厚度多为2-4mm,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向周围浸润以及肿瘤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胶原增生。
4.因脂肪组织表现为强回声,当低回声的病灶周围为脂肪组织显示癌灶边界清晰,而为腺体组织时多较模糊边界不清晰。
5.内部回声不均,可见针簇样钙化,这与恶性肿瘤内部的营养代谢性障碍有关。
6.对于未发现确切病灶,而见到沿管道分布的密集的微小钙化,应尤为重视。
7.CDFI显示内部的血流信号。内部穿入性血流是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
8.双腋下扫查,可见淋巴结样结构,部分皮髓交界不清晰。

七.各类型超声表现
1.双侧同时性原发性乳腺癌
双侧均表现为不整形弱回声或低回声,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部分伴有针簇样钙化,部分后方伴声衰;无包膜,局限性增厚的腺体组织内。病灶内血流丰富,RI值介于0.68-0.79之间。

2.双侧时性原发性乳腺癌
双乳腺先发癌和后发癌的超声图像,肿物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低,形态不整,包膜不明显,可见腺体组织内的多数点状钙化、沿导管分布。病灶内血流丰富,RI值介于0.65-0.75之间。

患者,中年女性,1年前发现右乳外下-指头大小肿物,无疼痛、活动,无乳头溢液,肿物无明显增大或缩小。

次超声检查提示:

1.右乳低回声结节,拟BI-RADS-5类;

2.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3.右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第二次超声检查提示:

1.右乳低回声结节,拟BI-RADS-5类;

2.左乳结构扭曲,拟BI-RADS4B类;

3.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4.右侧腋窝淋巴结未见肿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