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进行发展壮大的,农业耕种附带人与自然的关系,“渔樵耕读”说的就是人们在农耕文明的进程,其中蕴意着华夏族群的向前进步和发展,是一个家庭向前发展所经历过程。 “渔”和“樵”“渔”是通过入水打鱼进行贩卖而获得社会生存,“樵”是通过上山砍柴进行贩卖而获得基础生存,这是无产者通过这两种方式而进行社会底层的维持生存。 农耕文明以拥有土地为建立生存基础的核心,古时有很多没有土地的贫困人群,想要获得生存唯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存区域的优势进行劳作,从而获得生存的需要。 中华文化中“渔”和“樵”的劳作方式,经过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其本质还是归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 “耕”和“读”中华文化里“耕读传家”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农业文明里的底层众生,拥有自己的土地已经算是不错的家境,属于有产阶级层面; 通过“耕”而保证基本温饱的生存,以“读”来提高自己的认知,从而依托学而有成参加社会体制的选拔,进一步提升社会阶层,有如古代十年寒窗苦读,通过科举制度的考核而进入封建管理阶层,因“读”而有了改变生存的模式。 体现了社会寒门阶层向上发展的历程从“渔”“樵”无产者的艰难维持生存到“耕”“读”有产者的逐步奋进,“渔樵耕读”体现平凡世界的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唯有通过“读”来进行转换,所以古时就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感慨。 繁华后重归“渔樵耕读”的人生选择古时有很多人在通过十年寒窗苦读,经历科举而进入封建社会的管理阶层,在经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后,由于农业文明的时代局限,没有更多生存的选择,在厌倦繁华政治生涯后,又重归于“渔樵耕读”的状态,可以通过农业劳作中结合所学文化和见识,升华精神的个人追求。 比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一样,从“读”升起仕途之路,历经官场的繁华落尽重归于田园之中,从“渔樵耕读”中升华出艺术文化的闪光。 “渔樵耕读”是农业文明中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最底层无产阶级到寒门有产阶级,想要继续提升就需要通过“读”而经历社会考核,从寒门跃升管理阶层,这是一个奋进发展的人生和家庭的历程,在经历繁华落尽后落叶归根,重新进入“渔樵耕读”中体悟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 我是“荆棘皇冠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灯光的行者,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