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往往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以及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的环境,就会对往日的功臣元勋大开杀戒。而且往往是采用株连的方式来力求斩草除根,这其中以明太祖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最为出名。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但问题在于,为何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赵匡胤等三位开国皇帝,均没有杀害开国功臣的习惯和做法呢(着急的朋友可直接滑到最后看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昊童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备注,以下内容皆为昊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其一,秦始皇为何不杀功臣 秦始皇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等级划分非常严格的年代,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是一个平民,你哪怕拥有在强大的实力,在强大的能力,在富足的身家,在富裕的人手,你的天花板都会是封侯,顶多就是关内侯与彻侯的区别。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的直接点,当时人们的思维就是非常淳朴的贵族思维。也就是说,普通人根本不会去想什么我要当大王,我要当皇帝,因为他们骨子里的血脉就告诉他们,你就是个普通人,封侯不好吗?当王能轮得上你吗? 举几个例子,三家分晋时,韩赵魏三方明明已经彻底控制了晋国朝政,且随时都有改朝换代的能力,但他们在没有获得那个已经明显是个架子的,周王室同意的情况下,敢分晋吗?田氏代齐时,田家已经完全掌控了整个齐国,而且已经将姜姓吕氏的正统王室搬迁到了遥远的海边,但他们在没有获得周王室同意的情况下,敢称王或称候吗? 再退一步,陈胜吴广起义时秦国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但他们敢以自己的名义起兵吗?他们并不敢,所以还是得借用扶苏和项燕的名义。 因此,秦始皇不杀功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知道这些功臣顶多就是要点封赏要点爵位。如果说想要谋朝篡位,那甚至都不用自己动手,仅民心这一项,就是他们这辈子都无法突破的点。 其二,唐太宗为何不杀功臣 不知道各位老哥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代只要发生皇帝大肆屠戮功臣的现象,那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一个前提,即旧皇势强但新皇势弱。说的简单点,就是老皇帝虽然年老但势力依然很强,新皇帝虽然年轻但势力很小。 这能说明什么呢?即强大的老皇帝为了保证皇权能平稳的过渡到,弱小的新皇帝手中,就必须保证这其中不能出现半点差错,而此时如果有人表现的让老皇帝不放心,那么遭受灭顶之灾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他即位时年仅27岁,几乎所有的唐朝开国功臣都比他的年龄大。而且李世民在晚年时几个儿子都已成人,且都拥有了不错的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李世民完全不用担心皇权的传承问题。 既然不担心这个,那么他又有什么理由来杀害功臣呢?况且,李世民晚年时开国功臣大多去世,而朝中又有长孙无忌这个看似大忠的“贤臣”支撑,因而李世民大可以放过那些已经成了老弱病残的,开国功臣。 其三,宋太祖为何不杀功臣 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并非穷苦出身,从小的富裕生活和十余年的对外征战,早就让他养成了相当出色的驭下之术以及同样出色的文化素养。因此,赵匡胤在对待开国功臣这里,并没有采取非常极端的杀戮,而是试图找一个比较温和的方式(他本人标榜的也是不喜杀戮的孔孟之道)。 另外,赵匡胤的开国功臣其实相比刘邦和朱元璋等,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即识时务。杯酒释兵权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我们说句实在话,三言两语就让一个人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您觉得这容易吗,尤其这些人还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节度一方的将军。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的大部分开国功臣就是做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做到的,即战胜自我的权欲之心,完全的将兵权交出,让赵匡胤这个以造反起家的皇帝,彻底的放心并安心。 秦始皇不杀功臣,是因为他占据了思维模式的制高点,唐太宗不杀功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功臣都年轻能干,宋太祖不杀功臣,是因为他的功臣都非常识时务,根本不用他出手。 |
|
来自: 行云流水vmmxd6 > 《秦始皇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