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科学如何提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猫806 2020-07-10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实验教学就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教学的实验课前教师要反复多次试做,才能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要做到精准把握,心中有数。通过反复多次试做实验可以检验自己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效,选定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教科书上设计的实验装置、教师还要根据实验的可行性进行适当的改装,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大小测量时,教科书上要求用橡皮泥将滑轮固定水槽的底部,教师通过课前实验,发现这种固定方法极不稳定,对实验过程可能产生影响,所以教师采用了吸盘固定的方式或是课前用胶水固定滑轮,才能保证了课上实验的顺利操作。

二、教师演示实验科学规范

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严格按实验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试验流程清晰明白,还要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养成规范科学的实验习惯。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如教师教授《电能产生磁》一课时,对于线圈的缠绕方式,教师在演示时,线圈如何在手手指间旋转,如何打结的操作,就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表述准确,演示到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时能顺利完成,学生操作实验器材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为后面研究指南针在通电线圈中指针的变化提供实验的基础。

三、学生分组实验目的明确

分组实验中,要制定明确的实验研究目标,切忌毫无目的。教师在设定实验目标时应力求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实验现象的情况,学生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对实验现象中体现科学知识理论形成的关键部分容易忽略或是停留在较浅的理解层面,放过了实验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如,在研究《液体受热后膨胀》实验中,如果教师对于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测量要求,学生就会停留在只注重实验的现象,忽略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数据的科学读取,得出不同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化不同这一结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每一个细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体验实验现象是如何被科学家捕捉并形成科学理论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做为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历时的使命,只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伟大力量,才能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到实处,引领着学生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