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明白知识 2020-07-10

明朝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年份,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眼中,却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肇始。

这一年,明神宗皇帝不再上朝,明朝内部因册立太子一事风波四起。而在明朝外部,近有东北后金政权崛起的威胁,远有欧洲西班牙远征队的虎视眈眈。

黄仁宇别具匠心地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通过对明朝历史中重要人物命运的刻画,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变迁与起伏。

明白本期特邀独立学者、现当代思想史及文学史研究专家徐庆全老师,为我们讲述明朝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

01.

迟来的「走红」

从《万历十五年》的定稿到印行,黄仁宇苦苦奔波和等待了好几个年头。

1981年,《万历十五年》终于在美国出版。此时,正值黄仁宇因长期未出新著,被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解聘的第二年。

明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封面

次年,《万历十五年》首度在中国出版,但并没能在中国文坛及历史界激起水花,直至90年代中后期才流行起来。

徐庆全老师认为,《万历十五年》的突然走红,与当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历史研究与论述的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由80年代直抒胸臆的当代史,改为通过描写历史间接影射现实的「影射史学」。

《万历十五年》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迅速走进了学界和大众的视野。

明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万历十五年》中文版

作者: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5年

同时,《万历十五年》本身的创作特点,也是使其在一众史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徐庆全老师指出,《万历十五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本系统性、体系性的历史作品。黄仁宇运用文学随笔的形式,将明朝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串联起来,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刻板,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因而,徐庆全老师评价道,《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初读,再读,甚至三读,都感觉神奇而且脑洞大开的书。

02.

明朝为何衰亡?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犀利地揭示了明朝乃至整个古代王朝逐渐衰落的必然性。政权陨落背后的根源,往往是制度问题。

在他看来,明朝的衰败与当时的内阁制度密切相关,更具体地说,与内阁制度下皇权与文官系统之间的矛盾有关。

其中,长达数十年的「国本之争」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

1586年,也就是万历十四年,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出生,颇受神宗喜爱。神宗想废长子朱常洛,立朱常洵为太子,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

明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号万历。

冲突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万历十五年神宗皇帝消极怠政,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议。

尽管这场皇储纷争,最终以1601年神宗的妥协画上句点,但它对明朝政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以致最终把整个王朝推向深渊。

因此,黄仁宇认为,从1587年这个「普通」的年份开始,明朝便一步步走向了衰败。

03.

「大历史观」合理吗?

徐庆全老师指出,黄仁宇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他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虽然由明神宗不上朝这一个小点切入叙事,但他的视野不只局限于明朝内部,更投向了东北的后金政权乃至远在欧洲的西班牙舰队,把明朝历史放入全球背景中来分析。

明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1616年中国疆域及势力分布图

根据「大历史观」,黄仁宇在撰述《万历十五年》时,采用了「后设叙事」的历史叙述方法。「后设叙事」是根据某一出发点,设定好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然后来叙述事件的整个过程。

那么,这样的叙事方式,合理吗?

徐庆全老师在导读中提醒,黄仁宇借「大历史观」,实际上是站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上,来审视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

从而,他将明朝衰亡的命运,归结为其没能意识到「数目字管理」的重要性。数目字管理,简单来说,即通过货币、经济等手段,促使资源能够公平自由流通。

可要16世纪的大明王朝拥有几个世纪后的管理思想,何尝不是一种苛求?

此外,「大历史观」的全球视角,使得《万历十五年》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过分强调大历史,又让它失去了对时代本身的同情与理解。

虽说如此,我们了解明朝的兴衰,这本书不可不读。黄仁宇从看似不起眼的历史角落中,看到了一个王朝注定走向衰亡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