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座谈“嫁接”育新秀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阅读小说《鸟笼》

有声读物 | 鸟笼(上)

有声读物 | 鸟笼(下)


  座谈“嫁接”育新秀 
文友聚会聆听韩松礼老师创作经验有感

国庆节期间,“家在黄岛”的主编静秋精心组织了一场文友笔会,并邀请从黄岛这片热土走出去的省作家协会的韩松礼老师来座谈,让韩老师交流一下小说创作的体会。虽然我是圈里的新人,跟大家并不熟悉,对韩老师也并不了解,但我可不想失去跟志同道合的文友交流的机会,何况,从博客上看了韩老师的文章,对他的文笔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机会当面请教,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推掉一切琐事,匆匆前往。

刚走到小区门口,便有暗香扑鼻,那沁人心脾的香啊,简直让人嗅一口就醉了。循香觅去,一株桂花恰似明眸善睐的秋水伊人在秋风中亭亭玉立,笔直的灰白色枝干上,团团墨绿色的叶子在秋阳下泛着蜡质的光,枝枝丫丫处,一丛丛乳白色的桂花赧然绽放,小小的喇叭样的花儿是四瓣的,虽然只有大米粒儿那么大,但香气却那么浓郁。朵朵花儿凑到一起,似乎商议好了要用香气迷倒每一个从它身旁经过的有心人。

站在树下,闭了眼,深深嗅着这花香,我顿时觉得自己从内而外都是香的了,我的心也变得空灵起来,几乎不舍得离开了。但想想文友聚会上流觞赋诗的雅兴,我还是加快了脚步。

刚下公交车,便看到一位一袭黑裙气质优雅的女子也向同一方向走去,我想:说不定这也是笔友吧?果然,我们一前一后走到了聚会的清水屋日本料理店,早有两位美丽的少妇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一问才知是神交已久的主编静秋和一直默默为大家校稿的阿秀。还没到房间,就听到阵阵欢声笑语传来。进得门来,发现好多文友早已落座,韩老师也已经坐到了主宾席上。韩老师没有想象中的大作家的架子,倒是那么平易近人,仿似邻家大叔。

一番自我介绍后,座谈会开始了。先由韩老师介绍他创作小说的经历。韩老师侃侃而谈,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他走上写作道路以及从事写作的经验。韩老师说,他是2006年开始下定决心写作的,2009年建立博客正儿八经地写东西的,2011年发表作品。我心中不由一惊:韩老师年近花甲才开始文学创作,在大多数这个年龄的人选择抱孙子、下棋、跳广场舞过安逸生活的时候,韩老师却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更何况,短短几年,韩老师的博客上,已有好几百篇文章,光发表、获奖的小说、文章就好几十篇。他得多么勤奋才能创作出这么多这么好的作品!

然而,韩老师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勤奋,只是跟大家分享了收到稿费和样刊时的快乐。更多的,是教给我们写作的方法。这次座谈会,讨论的作品主要是韩老师的《鸟笼》,这篇发表在《当代小说选刊》上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文友们。大家七嘴八舌地谈着阅读后的感受,也向韩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韩老师告诉大家,小说,重在“说”,但又不能让主人公喋喋不休的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要巧妙地不着痕迹又水到渠成说出来,在《鸟笼》中,主人公刘建国夫妇为了给儿子还房贷省吃俭用,但作者没有直说,而是在老两口的对话中轻描淡写地展现出来:“咱还是小葱蘸酱”,一个“还是”,表明他们一直过着这样简朴的生活。而结尾处即使生病了也不舍得打的的那句“坐公交”更是让人悲从中来。这些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到老来,还要为孩子买房子、还房贷,可儿媳,连一点儿感恩之心都没有,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这是多么冷漠的世界!巧妙的叙述、精彩的对话在不经意间就将读者带入深思。韩老师还告诉我们,小说没有必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一些有褶皱的东西。要巧妙地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鸟笼》不就是一个有褶皱的故事吗?从时间跨度上说,小说就写了刘建国午饭前后的事情,很短,然而,深处的褶皱处却隐藏着更深的故事:刘建国与于桂珍的爱情,为儿子买房的不易,儿媳不给生孙子的伤心、做鸟笼的艰辛、退休后看大门的无奈……这是多么娴熟的技巧,令我们叹为观止!

韩老师还提醒我们,要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可以把动词拆开,用一系列动作去展现一个个画面,在《鸟笼》开头处,刘建国要歇下来吃午饭了,就这么简单的事,韩老师描绘得却很有画面感:“刘建国放下手锯,两手捂着腰,慢慢直起身子,他觉得腰眼酸疼,就用手背捶了几下。然后,又弯腰归拢了一下一段段的竹筒,把下脚料和竹粉屑用脚推推,堆在一边,再把支撑用的板凳挪到墙根,拖过马扎子,一屁股坐下。马扎吱吱作响。他把露出鼻孔的口罩往下拽了拽,使劲喘了两口气。”刘建国的一举一动瞬间出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性格也鲜明起来。

相对于写作的技巧,更让我佩服的,是韩老师对生活中的故事的艺术加工。韩老师告诉我们,他的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真人真事。有的,是几十年前听父母讲过的“古”,有的,是跟周围的人聊天聊来的灵感。他的小说《红盖头》就是来源于母亲给他讲的故事,那是他母亲的舅舅的故事,舅舅很帅气,心气儿也高,一定要找一个漂亮贤惠的媳妇,一天,媒人来提亲,他满心以为是他偶遇的那个美丽女子,便高兴地答应了,可成亲那天,他掀开盖头一看,却是一个丑女子,他气愤之下吞了信石。韩老师又把这个故事与母亲给他讲的另一个故事结合到一起,将这个丑女子刻画成一位虽貌丑但性格坚韧、心思细密的女人,用她的智慧让这个即将断后的家族延续下去。而小说《平静的海湾》,是来源于对那个将生机留给别人将死亡留给自己的同事的崇敬。就连《鸟笼》,也是跟退了休同事聊天时,听说某个老同事在退休后干了好几份零工来攒钱给儿子还房贷,他心中有无限感慨,就写了这篇让人唏嘘不已的小说。还有《朗姆酒》,也是听说了熟悉的人到国外打工的经历而写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别人那里,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到了韩老师这儿,成了狂风,成了骤雨,激发起他创作的强烈欲望。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恋恋不舍地跟韩老师和众位文友告别,回到了小区,花香依在。我再次伫立花下,细品花香。一位老者经过,微微笑着说:“你要喜欢这花,可以嫁接一棵。”是啊,多少美丽的花儿都是经过嫁接后才在本来朴实无华的砧木生长绽放,最终给世界一个惊艳的。桂花如此,月季亦如此。

嗅着这馥郁的香气,听了老者的提醒,我的心头不由一动:韩老师的文学创作,不也是一种嫁接吗?把生活中的故事嫁接到小说创作这一砧木上,让看似平淡的故事寄予人生的哲理反映社会的冷暖。而韩老师来参加这次座谈,不也是希望把他写作的经验嫁接到我们这些在文学路上摸爬滚打的年轻人身上,让我们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吗?

花儿,更香了……

作者简介

刘素洁,家在黄岛,爱在黄岛,爱家在黄岛。喜欢读书,喜欢码字,喜欢与文友切磋交流。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编辑:jing1qiu(静秋)
校稿:Z1535654123(杨柳依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