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访竹泉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董记续

沂南有村,叫竹泉村,号称“北方小江南”,便慕名而去。

说是个村,其实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村民,取而代之的是滚滚商尘,泱泱游客。只有在晚上,或是早晨,村子才安静下来,那时的竹泉村,才能感觉到村的静谧,村的安详。

早晨,游客们在梦中还沉浸在白天的喧嚣中,还躲闪在孩子们水枪大战中,我便悄悄地走出村居,想拍些晨竹和清泉,没有客流的竹林和清寂的泉水。我想白天的竹被喧闹包围,精神状态肯定很差;地下的清泉,被足脚趟涉,早已了无清泉之仪态。那么,早晨的竹子,晨时的泉,现在如何了呢?

那时的村子,除了鸟鸣,依然是鸟鸣。

走过一片栗树林,便看到浓密林荫的竹林了。那时林子里面还是阴暗的,但空气是要命的清新,吐故纳新,气息便陡然通透了。进入林子,鸟儿们都不怕你,依然啁啾着,在自己家的枝上稳稳地坐着,不飞,过着自己的日子。顺着竹叶溜下的水珠,打湿了衣衫,但没有污渍。竹,生性是清洁的,焉能有污渍沾身?

 
 

家家屋前有竹,院内有竹,茅草屋的一角隐现在竹林,窗前竹的叶子也进入了窗棂,生长在质朴淳厚的农家村落里的竹,虽然有了烟火的浸染,竹子高节傲岸的品性,依然在!它立在那里,亭亭净植,让你不忍说糙话,不敢高声语。

坐在竹林的长椅上,看着竹林七贤的塑像,想像着他们每一个人如何的清谈、饮酒、佯狂……是竹林给了七贤的能慧,还是七贤赋与了竹林的品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此时的我,红尘中的狂妄被抹煞,身心的疲惫被抚平,耳边似有悠扬的古琴,五脏六腑内尽是温和的血液在流淌,我似醍醐灌顶般顿悟,鸟鸣也便成了袅袅的天籁之音了……

眼前的竹,挺拔有节,耸入云天,青竹翠着我的眼睛,散发着幽幽的书香气息。

如果说竹是村子的韵味,那么泉水便是村子的灵魂了。

听说竹泉村的水是循环的,有些类似于安徽的宏村,可宏村的水是绕房而流,流淌得仅仅是水。可这里的水大多是绕林而流,是道地的泉水。“泉绕竹林林更幽”,泉水也便浸染了竹的灵幽之气。

 

村的主道上有一条专为泉行的渠道,占据在道路之中,泉流的深度很浅也很清澈,有“清泉石上流”的感觉。行人在两边行,泉水顺渠而下,缓缓流之,便有清澈的流水之声,这在白天是断然听不到的。它促使你不得不驻足,弯下你的腰身,掬一捧泉水,抿一口,然后水便从指间流下,看水溅到渠道内形成一片水花,听那片水花发出的清脆的响音……

泉水从竹林来,漂来了几片竹叶,像一叶扁舟,带着对过往的眷恋,远去。竹叶知道,泉会载它再来,它只不过是去红尘了却一桩心愿;泉水从农舍过,不惊扰主人,只和门前的花草打个招呼,好像只是去一次远行。

早晨的泉水,清冽,甘甜,时而清静,时而调皮,它流经村子的角角落落,流走的是青苔上的岁月,沉淀赋予村子的是那清澈朴素、平易近人的灵魂。这灵魂,和那一座座有沂南特色的石屋一样,朴素的不加雕饰;和那一株株青翠欲滴的竹子一样,坚强得生生不息;和那一张张掺有米谷杂梁的煎饼一样,活得健康而没有怨言,生得知足而又欢乐!

这里的竹,这里的泉,像极了沂南的人,静谧,清淡,朴实,知足,安心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我端在手里的相机,可以将竹挺拔直立的影像留下来,可以将泉水寂静清冽的美好定格,那么它们的精神,那种象征沂南人淳朴,坚强,知足快乐,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我如何保留下来呢?

 
 

驻足竹林,脚下是欢快的泉水,我凝望竹林掩映下的石壁茅草屋,想像着,如果让我从此生存在这片古老憨厚的土地上,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也能用我后半生的心血来传承那一脉永远令人敬仰的沂南精神……

作者简介

董记续,居家在黄岛,糊口以教学。本职谓园丁,青岛也作协(鞋)。浪得虚名小,没事爬爬格。古风词尤喜,打油诗不错。七零一条狗,一晃成蹉跎。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编辑:shitoulpr001(若兰)

校稿:张玉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