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黄岛 | 泊里海珍——西施舌

 家在黄岛 2020-07-10

【舌尖上的黄岛】有没有一道菜品,让你唇齿留香,萦绕舌尖;有没有一款美食,令你心心念念,回味绵长;有没有一方美味,浸润着妈妈的味道,勾起你淡淡的乡愁;有没有一个菜肴,触动你尘封的情愫,涌动你无限的情怀……投稿请注明“舌尖上的黄岛”字样。

泊里海珍——西施舌

我的家乡盛产一种与海参、鲍鱼齐名的人间美食——西施舌。

西施舌,亦称沙蛤、海蚌,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蛤蜊科的一种大型海洋贝类,贝壳2片,大形,质薄,略成三角形,长约5~7厘米,高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形似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

西施舌间或产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的内河入海口处,自然条件要求苛刻,山东沿海岸线,独此一地出产。清代药物学家吴义洛在《本草从新》中著:“介属之美,无过西施舌,天下以产诸城黄石岚海滨者为第一。”书中黄石岚,即是现今的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西南的黄家塘湾。

黄家塘湾,有他独特的地理形貌,在齐整的海岸线上,因两条内河入海而冲抵出的“Y”形塘湾,其主河就是源自六汪镇鲁山、铁橛山的白马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宜的气候环境,所产西施舌味甲天下。1972年,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指名这道名菜。按上级指示,泊里镇大岚村的村民曾连夜下海采挖,运往北京作为国宴海珍招待外宾。

生态之优美

泊里西施舌之肉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甚为丰富,有润肺、益精补阴之功效,为其它贝类所不及。虽然在我国南北海域内的浅海里也能见到它,但惟独黄家塘湾内的西施舌品质最好,这首先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海域环境:

  

其一、有扇形海湾。碧波万顷的黄海在胶东半岛的南部折了个弯,留下了一个近40平方公里的扇形海湾——黄家塘湾。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不冻不淤。海湾远离城区企业,岸边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无大气和地表水污染,正适合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的西施舌生长。

  

其二、有平坦的滩涂。巨大的扇形海湾如同海龙王的一只大手掌心,海岸边的横河、白马河、甜水河、潮河等几条淡水河,宛如这只大手的几个手指,将铁橛山、藏马山、五莲山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湾内。同时,河水携带着的上游泥沙沉积成了广阔平坦的入海口滩涂。这样的浅滩四季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海水浅薄,光照透底,非常适合贝类生长;由于海潮经年淘洗,这里海沙金黄而细软,涂质松软而肥沃,生物饵料品种极其丰富,又为西施舌的生养繁息提供了温床和食物。

  

其三、有特殊的水质。由于黄家塘海湾上游有白马河等四条淡水河注入,退潮时,河水长驱直入,尚未流出巨大的扇形海湾,便被海水接纳;涨潮时,淡水在潮汐的运动下被带了回来,咸淡充分融合,在海湾内形成了渔民常说的“俩淡水”,海水的咸度降低,比大海水淡,比江河淡水咸,介于大海咸水与江河淡水之间,这正是西施舌这种海蚌所必需的口味,也造就了其“甜鲜”味道。而这种特殊的水质是其他海域所不具备的,也是其欲大规模养殖西施舌难以攻克的难题。

形体之秀美

贝壳被称为软体动物的“外骨骼”。它对藏身其中的软体动物起着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这些硬如岩石的贝壳竟是那些柔弱得不堪一击的软体动物一点一滴地从它们体内分泌出来的。它们用色彩斑斓的外壳展示着最天然原始的造型与色彩艺术,它们是大自然最美丽的装点者。外形秀美的西施舌也不例外,其外壳的色彩、光泽、形状和花纹变化丰富,堪称大自然精湛的设计。西施舌整个壳体略呈折扇形,形态俊秀;壳长通常有7~9厘米,壳厚而壳面光洁,花纹细致,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出其他贝壳少有的浅紫而略带粉红的藕荷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

  

到泊里海滨工作、旅行或休养的外地人,常因为喜爱西施舌之贝壳俊美,在食用西施舌后往往舍不得丢弃外壳,将其带走作为工艺品观赏。西施舌贝壳也因其花纹整齐美观而成为制作贝雕的理想材料。早些年,泊里西部曾经就有一个镇办企业贝雕厂,生产的精美山水、鸟兽贝雕画畅销一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后来,后岚村仍有村民开办起家庭贝雕小作坊,也获得过不菲的收入。

  

贝壳美,舌肉更不逊色。静观水中的西施舌,壳内软体丰满,斧足形扁似舌,常伸出壳外,阔约拇指,长及二寸,舌尖部色泽红艳,根部清白如玉,十分养眼。煮熟了的西施舌肉质鲜嫩,柔韧而富弹性,口感润滑,清淡别致,味道鲜美。西施舌秀色可餐,可谓名副其实!

传说之凄美

西施舌名字特别,与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有关联。但是为什么不叫“昭君舌”、“贵妃舌”、“貂蝉舌”,单单叫“西施舌”呢?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为报国耻家恨之仇,选送美女西施以进吴王夫差,使其沉湎于酒色,疏于国政,然后再伺机报复。

  

吴王夫差,果然被西施那天姿国色迷住了,从此不再以国事为重,日夜与西施在一起寻欢,不理朝政。越王勾践借机任用大夫范蠡和文种,积极发展生产、秣马厉兵,使越国很快强盛起来,不久就打败了吴国,夫差被迫自杀。身在异乡的西施见国仇已报,为保名节,绝然嚼舌投钱塘江而亡。

  

西施嚼舌身亡后,上天感念她生前有功于越国,便令其舌化作一种蚌漂浮于海上,历经沧桑,后结集于泊里和琅琊附近的黄家塘湾一带繁衍生息下来。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的大队人马东巡经琅琊台停留时,曾吃一菜,这个菜的主料肉酷似人舌的沙蛤,秦始皇被其独特的风味所快,龙颜大悦,拍案叫绝,称赞此物鲜嫩无比。当他听说西施嚼舌这个故事后,当即赐以“西施舌”之美名。自此,西施舌就叫响了。

  

这就是西施舌,一个知名的特产品,除了配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还蕴含着这样一段凄美的传奇。

  

直到现在,每当正月闹新春,大街小巷,家乡村民们自编自演跳起了欢快的地秧歌,其中蛤蜊精的扮演者皆是美女,她们扇动着纸扎的大蚌壳,翩翩起舞,多姿多彩,赏心悦目,真像是美女西施的再现。如今,从泊里镇驻地通往大岚村的道路旁边,建立起一座西施女的雕塑,背海矗立,两片硕大的蛤壳成了西施女飘逸的服饰,路过的人们总喜欢在这位美丽善良、大义救国的女子雕像旁驻足观赏一番。

采挖之唯美

黄家塘湾畔的人们有“冷水蛎子,热水蚬”之说,说明贝类海鲜的肥美也是跟季节、温度等息息相关的。采挖西施舌的旺季却是深冬,因为那是它最易采挖,最鲜嫩,最肥美的时候,胜过其他时节。

  

西施舌的采挖方式很特别——用碌碡碾压,就像过去在麦场里压麦子一样,拉着碌碡来回碾压海滩。由于西施舌生长在离岸较近的沙中,形体硕大,它的洞穴很深,在退潮时,要再次潜伏到沙滩底层很费些工夫,在下沉的过程中,如果受到震动或惊吓,它会往上吹水,在沙滩上出现一个筛眼,所以,有经验的渔民根据这一特性,发明了采捕西施舌的最好方法:事先准备好碌碡,在刚退潮时,马上在沙滩拉动碌碡,然后在一旁静观,过一会儿,便可见平实的沙面上出现小穴孔;继而,小穴孔冒出气泡,里面保准有西施舌,用小铲轻轻一挖,即获大蛤一只。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来自北岸的狂风,把黄家塘湾潮水助推得很远很远,广阔的海滩显露出来,这正是收获西施舌的大好时机。开海的日子最热闹,沿海“七岚”村的男女老少推着小车挑着担子齐上阵。海滩上,男人们弯腰弓背,用有力的臂膀拉动着碌碡的纤绳,慢慢地朝前走,每拉二三十米远,就停下来,碌碡滚过的沙滩,留下行行印辙,平平整整。回头看时,沙中的西施舌被碌碡这一压,蛤舌倏地紧闭外壳,碌碡一过,外壳张开,顶破沙泥,喷出一小股水,但见沙滩湿了一小块儿,跟在后面的女人们手握小铲子,把有西施舌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一旦目标确定,用小铲子一挖就是一个,麻利地收于篮子中,轻巧而惬意。就这样,这些平时难以寻觅踪迹的海珍西施舌还蒙在鼓里,就被精明的人们手到擒来。

人越聚越多,在这数九的日子,虽天寒地冻,偌大的海滩里却是人头攒动,热火朝天,成为海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一个隆冬近年的丰收节,采挖回来的西施舌,常会自留一些招待宾客,再出卖一些,也会得到一笔不错的年关补贴。一枚成品的西施舌约有半斤重,自然生长的西施舌目前的市场价也要在每斤30多元以上。

奇迹有时会发生冬腊月逢初八、廿三“两面潮干”之日。此时的大潮会向深海后退地很彻底,如果恰遇一强劲北风,助推着潮水加快了后退的速度,那些肥美的西施舌习惯了慢悠悠在海底散步,来不及潜伏到沙中,不幸暴露在海滩之上,加上极寒速冻,入夜时,成片的西施舌就会搁浅在海面上,若被哪个不畏严寒巡海的勤快人发现,就会轻易捡拾到成麻袋的西施舌,发个大财。当然,这种天时偶遇也只会十年一遇吧!

味道之鲜美

民间素有:“吃了西施舌,百味都失灵”的说法。

  

实用西施舌前,须放在容器中,倒入海水浸养几日,进行“吐沙”,让它吐尽泥沙后才可做菜。为了让西施舌吐沙又快又干净,可以将铁勺、铁钉等放到容器里,因为贝类都有闻到铁味便吐泥沙的习性,这会促其自动吐沙。

  

食用时,为保持西施舌的原汁原味,海边的村民对西施舌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汤菜。先将“吐沙”后活的西施舌用开水烫开,清除蛤肉内脏,将冬日的大白菜叶爆锅煮沸做成汤后,调好口味,放入西施舌,开锅后撒上小葱或香菜末,倒入汤碗中即可。此汤乳白清冽、舌肉诱人、口感鲜美,能吃出微甜的味道。

  

这里海边的渔家宴酒楼擅于炒西施舌,其做法是:

1、将西施舌放入滚水中飞水,去掉砂砾,捞起沥干;用小勺去其外壳取其肉。

  

2、将洗净的冬笋从中切口,去掉外皮,用刀去根切片;将芥菜叶柄切成2厘米的菱形片;香菇去蒂切片。

  

3、将冬笋、荠菜叶、香菇分别出水,再沥干。

  

4、倒油热锅,加入冬笋,炒至变软,然后加入香菇。

  

5、加入1茶匙酱油,先倒入一半的上汤,加适量糖。再加入荠菜叶柄,倒入剩余的上汤。最后加入西施舌肉。

  

6、随即倒入绍酒、芡汁,配上香油迅速翻炒均匀即可装盘。

  

若偏好辣味,可以点“蒜蓉粉丝蒸西施舌”这道菜,它的做法是:

  

1、西施舌肉洗净,记得将啡黑色的内脏切去不要。

  

2、粉丝用水浸至软身,沥干水分备用。

  

3、朝天椒及青葱切成粒状,蒜头切成蓉备用。

  

4、把浸软沥干水的粉丝和蒜蓉放西施舌上,用大滚水蒸3-4分钟,关火。

  

5、隔去盘中多余的水分,洒上朝天椒及葱粒,放少许蒸鱼酱油及赞熟油,即成蒜蓉粉丝蒸西施舌。

  

西施舌吃法很多,可带壳蒸煮吃原味,可汆可炒,也可以做蛋羮,吃火锅。很多文人志士都曾经拜服在西施舌的美味中。明朝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说:“西施舌具有益精,润肺腑,止烦渴等医药功能”。据说郁达夫当年在福建任公职时,初尝西施舌后便不能自已,无论烧煮,一口气吃了几百个之多,自己都调侃是今生的“豪举”。郁达夫这似初尝禁果般的吃法被远在青岛的梁实秋所不齿,他认为,西施舌不应是如此吃法,对付这般尤物,最上的烹饪法是汆。关于西施舌的吃法,众多文人墨客有过描述,大都偏向用清水或鸡汤煮即可,不需要用油烹或加入太多配料。不错,西施舌本身味道至鲜,若自家初次烹饪,贸然加入佐料反而会影响到它的美味。

前景之美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舌尖上的需要变得尤为突出。因海域缩小,加上船只乱捕滥挖,黄家塘湾内西施舌的产量越来越小,已经不能满足更多人们的需要。近几年,从渤海湾和苏浙一带贩运而来的西施舌开始充斥着当地市场,但是这些远道而来人工养殖的西施舌,和当地自然生长的西施舌相比味道差了不少。

  

为了提高本地海域里西施舌的产量,让地道的西施舌满足当地需求,并且将来能有机会大量销往南方和海外。从2009年开始,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就着手“泊里西施舌”地理产品保护认证的申报工作,2010年,“泊里西施舌”获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泊里西施舌”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标志着家乡的西施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据报载,在“泊里西施舌”被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为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这种优质特色产品,促进这个特色产业的发展,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连续三年在黄家塘湾和灵山湾增殖放流西施舌亲贝。西施舌亲贝在放流后一般在4至5年后见效,对恢复黄岛区近海海域的西施舌生物资源,开展保护性采捕有重要意义。

  

另外,为使泊里西施舌长盛不衰,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打算在灵山湾海域建一处西施舌苗人工繁育基地,为提高西施舌产量打下基础。

  

愿“泊里西施舌”海珍早日走入寻常百姓家,愿西施舌文化随中国梦进程日渐绽放,也真诚地欢迎天下宾朋来泊里品尝西施舌!

作者简介:张怀全,家住大泊里,一直想游名川,读奇书,见大人,以养浩气。而今,均未成行,还游荡在家乡的街巷、田野、海边,玩着随手拍,乐此不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