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我的邻居是竹子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朗诵

  老屋的左邻右舍,都是同族的杨姓人,一根血脉。我爷排行老五。我家的左边是三爷家,我记事起,三爷就不在了,对小脚的三婆倒是有些模糊的印象。右边是二爷家,二爷二婆我都没见上。再往右是我四爷家,跟四爷四婆相处的时间长,他们都很疼爱我,大概到我出山的前后,他们才相继离世。我的大爷迁往了秧田乡的陈家台,我的幺爷从小过继给邻村野猫沟的胡家。于是乎,逢年过节、清明上坟、八月中秋、红白喜事,族人间就免不了来往。这是我小时最感兴趣的,可以接触到院子外的亲人,尽管不能像杂姓人那样逾规。

  正是老家的院落没有杂性人,从小我们是很守本分的,都供奉着一个祖宗,可以随便进出任何一家的大门,不管家中有没有人,也不分早晚地串门混嘴,就像在自己家走动一样自由自在。唯一就是不能乱开玩笑、脏话骂人或打情骂俏。这种门风,养成了我的干净手脚,不说脏话,不足之处是对我后来的谈情说爱有些影响,以至人老大不小了,都不会拉女孩子的手。偏偏天性里又有不安分,或者说浪漫的成分。

  视竹子为邻,竹子跟我并没有血缘关系,我在竹子面前可以拉屎撒尿,可以把新生的竹笋用脚踹断,趁大人们不留意偷回家烧焦了剥皮吃。有时过路被裸露的竹根或斜刺里伸出的竹杆绊跌了跟头,就赌气回家拿了斧子砍倒竹子,逞能一回。竹子俨然是我的乐园,也是我独立山野的一片小天地。

  家门前的竹林,少说也有十亩地大的一园子,蓬蓬勃勃,郁郁葱葱,林林立立,可谓欧阳修笔下醉翁亭上的修竹茂林,只是那时并不识得欧阳翁,也不知郑板桥、竹林七贤乃至曾在我家乡洋州任过知州的苏轼的表兄文同。

  与竹为邻,日子就有了清凉和古意。竹林里掺杂着松柏、椿树、泡桐,夏日暮晓,树木开花,清香阵阵随风鼓荡,缕缕阳光声声鸟鸣,穿过竿竿翠竹,殷勤青鸟似的探看招引过往的路人。我们杨家院子的竹林,在方圆十里也就自成了一处风景。

  那时山村人生活困难,人穷日子也就变得简单,人穷就想法不多,许多村邻把贫穷的根源,视为屋基地不好,很羡慕我们杨家占居了一处好风水。想想,屋院有一片松竹林,就无端地让你觉得这日子过得踏实安稳,有松有竹,松树可以做栋梁之材,竹子可以清新空气,也能编织器皿,平淡的日子便有了几分蕴藉。我不关心大人们的事,每当下雨天,或下雪天,是我最开心和快乐的,故意不披蓑衣,不戴草帽,一个人钻进竹林,去摇竹叶上的雪花或雨滴,任雪粒和雨滴落进我的脖颈里,我的眉眼间,我的手掌心,满身都有了冰肌玉骨,都是冰清玉洁的葳葳蕤蕤。觉得自己像惊飞的小鸟羽化了,心似璞玉,透明无瑕。

  说我喜竹,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我梦想当作家这档事。我的一个伯父,即我三爷的二儿子,在记忆里,是杨门中读书最多的人,打我记事起,他就在村里面当文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是享誉碗牛坝的秀才。现在回头看,他肯定没我读得诗书多,亦非学富五车,但他为人斯文儒雅,风流倜傥,对我的成长影响蛮大。

      遗憾的是,伯父的性情懦弱,多愁善感,患得患失,据说在文革中挨过多次批斗。他的婚姻也不是很顺畅,好在后来一个紫阳逃难过来的女人跟了他,育有一对儿女。尤其我的那个小弟起名树林,给伯父母争了光,也给杨门长了脸,考上大学后毕业分到上海滩教书,使伯父母的晚年生活有依有靠,夕阳无限好。

  那年月穷,但民风习俗还是很讲究的,村里人家修新屋架房梁要贴大红的楹联,过年房门上要贴春联,娶妻嫁女要贴婚嫁的囍联,都是请我伯父前往执笔书写的。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前身后跑来跑去,谈不上学本事,完全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跟着伯父能混吃一顿好饭。

      伯父还是红白喜事的坐礼柜先生,贺喜送礼人的名字,不管是疑难的姓氏,还是生僻复杂的名字,都难不住他,龙飞凤舞几笔下来,都留在红纸装订的礼簿上。他跟主人请的酒席总管一样,开席第一桌入席,并高坐上席,抽得好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风光无限。这让我莫名地眼羡心动,能做个伯父这样的人,在十岁时,就成了我人生的志愿。莫言当年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老师说,你要能写我这样的文章,今后就有白面馒头吃。如此一个激将法,几十年后成就了获“诺奖”的莫言,怕是他那个老师所想不到的。

  于是乎,我不是钻进麦草垛里,就躲在竹林里看书,三间破旧的房子就蹲在竹林的一角,像极了一个多缝的蝉蜕。不知为什么,我竟喜欢这样的环境,有翠竹环绕,管它泥墙灰瓦,瞎灯漏风。

      每天上学,总爱绕道门前的竹林走上一圈。暮春清秋的昏晓,透过一竿竿的竹子,会看见伯父穿着黑色的褂子,端然坐在门前看书,活像个老中医或老学究。我轻悄悄地走过,鸟在竹林里鸣叫,声音回荡振颤,越发清静幽深。露水掉下来,湿了我的裤腿,还有我的书包,还有我的长发。

  18岁那年,我一首诗刊登在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学刊物《衮雪》上,不久就接到汉中农二哥诗社社长蒿文杰先生的来信,邀请我去诗社设在宗营镇上的书斋卖书。这消息来得有些突然,我爷爷并不同意我外出,因为我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但我要出去,他也挡不住我。

  后来得知这一切,皆源于我发表的那首诗,机缘太过巧合,也不是,此前我就跟蒿老师有过一些联系。这件事当时我是万分的惊喜,说得文艺一点,叫不可思议,现在是感慨万端。

       那时,我没有惶恐不安,也不怕辜负蒿老师的期望,而滋生一丝惴惴不安。我不是很自负的人,但也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所以我对人生中的任何一线亮光,那怕微弱,也会抓住,并在内心心怀感恩。人世间神秘的因缘际会,除了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某种力量或冥冥之中的因果成全。

  蒿文杰是上世纪60年代的文学青年,到新千年他已是汉中民间文化的一个标杆,一个符号,堪称史无前例的民间文化巨匠。生前他任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出席过全国民代会和作代会。他长我20岁,天不假年,2004年,正值盛年的蒿先生因操劳过度而离开了人世,他的英年早逝无疑是汉中文学界的莫大的损失。有关蒿文杰其人其文其事,我在多篇文字中有述,此处不赘。

  对于当年因一首诗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后来问过他,这么做的真正理由,我自认为这个理由与我自身是无关的。当时我们素昧平生,未曾谋面与交际,究竟为什么他把这个机会给了我?尽管那时的文坛风清气正,不似现在弥漫乌烟瘴气的江湖。

      蒿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就是看好我这个人,将来会有点出息。他还附加说,我的人纯粹,适合从文。像我这样的沉默写作者,在我熟悉的圈子里,当时还有不少。那么不经意间,我就被一束神奇的光照着了,我成了幸运儿!借用佛家言,诸般皆因果,已种因,则必果。莫非我前世烧了一炷高香,让我如家门前的竹子,长大后可以做一竿修竹。

  这也许是我喜爱竹子的另一些原因吧!看郑板桥的画,那竹子不是三五根,便是一两丛,疏影横斜,枝叶婆娑,墨意湿润的若云若水,将一颗心漫漶的翠玉般晶莹剔透。

  离家远了,我与板桥为伍,可慰思竹之苦。板桥在《墨竹》题跋曰:“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德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未来,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荫中,清光映于面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此身心于清风静响中也”。

  写字作画,为文赋诗,原本如农民往土地里种庄稼一样,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所以,古人才有沐手读书挥毫之举。这对于伺弄笔墨的人而言,是应当懂得心存这份对待文字的敬畏之心。遥想板桥当年,着墨游走于宣纸之上,吟哦散淡清奇的诗文,就恨自己无缘生在板桥年代,不能为他作书僮;也恨未生在东坡的雪堂前,做一棵竹子。

  在无竹之地,在异乡,能与板桥为邻,与东坡为邻,也幸莫大焉。每当把板桥与东坡置于案头,残酷而强大的现实与巨细而琐碎的生活,自然就离我远了。

  有竹为邻,即使画饼充饥,也能闻着那满纸墨散的幽香,觉得日子明丽而芬芳。避开了都市的喧嚣,蜗居斗室,与竹为邻,更适于文心的宁谧与清静。浣衣,弄炊,写字,糊口,养女,交友,游历,行走,赏竹画,读竹诗,就像与板桥、东坡、七贤在隔壁的竹荫下喝茶,对弈,饮酒,放歌,想像他们在纸窗边研墨画竹,聆听院子里的飒飒竹声,我沐手焚香,萧淡度光阴。

  绵绵无期的穿林打叶声,又何妨我的吟啸,哪怕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要一蓑烟雨任平生。愿被雨洗得轻柔,拉得绵长,像故乡油灯下奶奶总也诉说不完的纺车故事,一段一段,昏黄温暖。

      想念故乡土地上的稻禾,一颗一颗,都是自己曾经耕耘的谷穗麦粒,归仓时可以忽略不计收成,却总是在心底兑换出弯腰流汗的份量,以及那份沉甸甸的敝帚自珍。

  在第二故乡黄岛,我有幸去芳邻海青,在后河西赏竹,看那满坡茶园嵯峨层叠,看那河谷的竹林青黛婆娑,美得我呀,呜呜哇哇大喊大叫,惊得晨鸦暮雀扑楞楞一阵乱飞。那百亩竹林比我老屋门前的浩瀚,构成一个竹群的部落,尽管它们没有南方竹子的姓氏。

  我哼着《月光下的凤尾竹》,期望遇着一个会吹葫芦丝像凤尾竹柔美的女子。在这样的竹林与茶园交织的乡野,最适合与恋人相约幽会,坐拥入怀,耳鬓厮磨。这样的恋情就像这竹子,这茶香,一辈子连根抱团缠绕在一起,一辈子都青葱翠绿,一辈子都馨香不变。

  无片土可种竹,只能以心养竹。某一天,用清水养一富贵竹,一小丛幽幽绿意就泊在斗室里,便觉得日子也清幽了起来。这样的与竹为邻,略显简单,却是郑重和庄肃的,在这带着清凉且自得的一片肃穆中,就像与家乡隔着遥远的距离,但彼此却看得见亲人的面孔,心照不宣。热情或冷漠,清洁或野逸,都能让我感知冷暖人生。

文/杨文闯

简介:笔名一竹、三秦游子等。创办黄岛区湛园书院,《黄岛文化》主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兼职。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近二百万字。著有诗文集多部。

摄影/张玉军

简介:小城摄影俱乐部副主席。供职于青岛公安局黄岛分局交警大队,爱文学,爱摄影,爱旅游。摄影和文字作品,散见于《青岛日报》《山东法制报》《散文百家》等。

主播/雪妮子

简介:薛喜梅,笔名潇湘妮子,雪小小,上泉朗诵社会员。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薛喜梅

复审:裴   珊

发布:陈   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