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乡间,那些渐行渐远的手艺人

 家在黄岛 2020-07-10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那些年,乡间除了常见的木匠、石匠、瓦匠、铁匠、画匠这些匠人外,大街小巷还活跃着弹棉花的、剃头的、卖货的、补锅修盆的,锵剪子磨菜刀的、捏面人的、吹棉花糖、修鞋的等等,这些人也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精湛的技艺、勤恳诚信的劳作,给乡间单调的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当时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锵剪子唻—磨菜刀!”清晨,一阵清脆婉转的吆喝声从远处飘来,磨剪刀的来了。不久,大街的转弯处便会冒出一个肩扛长板凳的人,板凳的一头放着磨刀石,另一头搭着个布袋,布袋里装有锤子等工具,凳子腿上拴着个小水桶。很快,有人拿着菜刀、剪子围了上来,边看着磨刀师傅的手艺,便议论着家长里短,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弹棉花的从来不用吆喝,他们用木棍敲打着木盒,发出“梆梆”的声音,不用问,全村都知道弹棉花的来了,勤快的妇女赶忙找出旧被子送去。弹棉花需要两人搭档,一般都是师徒、父子、夫妻、兄弟等,他们随便在村里找块空地,安置妥当后就干起活来。弹棉花的人身背棉弓,用木锤频频击弦,弓弦激烈地抖动,发出“松松-蓬蓬”的声音,棉絮一缕缕地被撕扯着,向四处飞溅,犹如一只只受惊的洁白小鸟,迅即飞起,又慢慢地落下。棉弓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一阵飞舞,不长时间,案板上就出现了一层厚厚的、松软的棉絮。再经过压、磨、上线等工序,一床暄腾的棉被就弹好了,抱回家后,不仅又闻到那熟悉的老味道,还会做上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每逢赶集,在集市的一角,一定会有一老二少在叮叮当当地打铁。听人说,这是父子仨人,父亲五十多岁,常年风餐露宿,一张黝黑的脸上爬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两个儿子,一个膀大腰圆,浑身的腱子肉,一个年轻瘦弱,个头较小。仨人中父亲掌小锤,大儿子轮大锤,小儿子拉风箱。风箱拉动时,通过一根铁管吹上炉头,把炉头里的煤烧成紫红,镢头、锄头、抓钩一类的农具就埋在烧红的煤里。穿帆布护裙的父亲拿一把大铁夹子把鐝头夹出来,放到砧铁上,先用小锤敲两下砧铁,叮叮悦耳,然后敲在鐝头上。随后,大儿子抡起大锤,“嘡嘡”跟进。只见他身上的腱子肉一紧一颤,很快,他后背渗出豆大的汗珠,在阳光下晶晶闪亮。大锤、小锤交替进行,上下舞动,火星四溅。打造成型了,父亲用小锤再当当敲上一阵,然后儿子拿起一把大剪刀把边角裁掉,顺手把鐝头放在盛满清水的铁桶里,“滋”的一声,一股白烟升腾,一件农具打成了。

  最热闹的要数货郎到来了。“嘣咙嘣咙嘣”一阵货郎鼓响起,正在闲聊的大婶大嫂、做着针线活的姑娘、刚过门的小媳妇和玩得正高兴的孩子,放下了手中的一切,飞快地围了上来,不一会儿,货车边就聚满了男女老少。货郎的车筐打开了,里面有针头线脑、衣帽鞋袜、铜锁拉链、皮筋纽扣,还有什么剪刀、火柴、清凉油、铁钉、红糖、打火机等等,简直就是一个百宝箱,样样俱全,应有尽有。姑娘媳妇各自挑选喜爱的头饰花线,小孩子的目光则停留在玩具上,久久不愿离开。年轻的货郎边照应着,边看那些模样俊俏的姑娘,直看得人家面红耳赤。村里泼辣的妇女看不下去了,骂起货郎来:“看啥看,有啥好看的,回家看你媳妇去?”接着拿起一根漂亮的橡皮筋塞到姑娘手中:“不能让他白看,拿着,不给钱了!”也有老大娘在一边打趣道:“嘿嘿,瞧上这个俊姑娘是吧!光看不行,拿嫁妆钱来,我给你做个媒!”这下,轮到货郎脸红了,他羞愧地低下头。也有姑娘和货郎看对眼,私定终身的。听说,邻村一个姑娘就看上了一个货郎,没经家里人同意,偷偷地跟货郎跑到了富庶的南方,小日子过得很不错。

  来村里最勤的要算剃头匠了。这些人原本就是附近村庄里的农民,忙时务农,闲时靠理发挣点钱补贴家用。常来我们村里的剃头匠叫王麻子,可脸上看不出有半点麻相,也不知这个名声是怎么叫出来的。他理发的固定地点是村供销社的南墙根。放上一把太师椅,前面摆上一个脸盆架,边上再放一个小炉灶,烧上一壶开水,就开张了。王麻子人和善,说话不紧不慢,剃头、刮胡子时很有耐心,手艺也很高超,常常看到大人们靠在椅背上,眯着眼,让王麻子来回摆弄,看表情十分享受。王麻子还有手叫好的技艺是掏耳朵和拿颈椎。剃完头后,他从圆竹筒里倒出细细的、长长的挖耳勺和云扫等,让理发者朝光线亮的地方坐好,然后将挖耳勺伸进去,片刻,便将耳中的污秽掏出来。掏完耳朵后,他再给理发人按摩一阵,拿起人家的手掌平举、拉扯、旋转肩、肘等关节,一阵噼里啪啦后,用他的胳膊肘按压几个穴位,立即感到,像有一股滚烫的电流冲击全身,让人感到酥酥的,腾云驾雾般舒服极了。还没等享受够,王麻子用手拍一下背,“好了,起来吧。”理发者这才恋恋不舍地站起来,大大地伸一个懒腰。

  如今,那些足迹曾遍布乡间的手艺人不经意间陆续淡出我们的视线,曾经的场面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但我还是会时常想起他们,作为时代特殊的角色和职业,他们用自己娴熟的手艺,扮靓过乡村人的生活,盘活了乡村的气氛。


文/周衍默

简介:家在黄岛·泊里文学社成员,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95年以来先后发表散文随笔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农村大众》《联合日报》《北方文学》《青海湖》《青岛日报》《青岛早报》等报刊,2014年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


主播/王刚

简介: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常务副主席。喜欢朗诵,用声音传播真诚,浸润岁月,温暖人生。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尹   芸

校稿:王礼明

音频:王   刚

复审:尹   芸

发布:尹   芸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