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朝两大技术突破——冶金和农耕,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基础

 老易说史 2022-03-18

状态决定趣味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经关注过?那就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看过的书、吃过的食物,回想起来总是回味无穷,但是现在要是让我们重新去复制一遍,却又觉得意兴阑珊!

是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变了吗?是书本本身的内容变了吗?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变了吗?其实都不是,是我们的心态和意识变了。前文,我曾经说了,扩张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也可以理解为“人往高处走,花往亮处开”。所以说,人,在本质上是不安于本分的。安于本分的人要么是没有能力,要么是被捆住了手脚。

人,都想挣脱束缚

周朝最先进的地方就是发明了“周礼”,让底下的人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同时,周朝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捆住诸侯们的手脚,所以诸侯们不安分只是迟早的事情。

我们前面说了,“不安分”实际上是受实力限制的,只有自己的能力和资本到了一定的层次,或者整个社会环境到达一定的水准,“不安分”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好像我们一般人要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拓精神,要有一定资本,然后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的条件要能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假设,让马云穿越到明朝或者清朝,我相信打死他也创立不出一个互联网公司。

归根到底,一种社会格局的变化必须是依托生产力的升级的。周朝从西周到东周的演变,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人性中的欲望抛出了新的诱饵。

新的生产力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诸侯们不再愿意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霸主,而是要做真正意义的老大,所以,历史的走向,也就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战国时期的兼并了,最后到秦始皇的大一统。

那么周朝的生产力究竟是怎么升级的呢?这种升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又有什么深远影响呢?其实,总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耕作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升级成为了推着整个时代向前走的关键突破点。

先来说耕作技术

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主线

我们对于我们汉民族的历史文明如果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的话,大概会知道,中华文明几千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大约2000多年历史文明,其实都是农耕文明,包括历史上很多民族冲突,其实都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矛盾;很多起义和造反,也都是对农耕资源再分配的迫切要求所导致的。

大约春秋末期的公元前6世纪左右,我们的老祖先们发明了当时世界农业史上最跨时代的种植技术,垄耕种植法。

啥叫垄耕种植法呢?如下图所示:

不要抬扛,那个时候还没有水稻

咱们的老祖先们在种地前将土地先耕一遍,高的那行叫做垄,垄与垄之间叫做沟,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这样种地的产量比平地种要高出一大块。为什么这种耕种方式能够让粮食产量翻番呢?这里牵涉到的农学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2、保证每株庄稼都能自由呼吸,不至于挤一块,这样光照较均匀且通风性好,既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还避免挤一块捂烂了。

3、垄与沟有高低差后,浇水直接往沟里浇就行,根会直接从沟槽中吸水,不仅利于水分吸收,在多雨的季节还能方便排水防涝。

4、垄和沟之间每季之间要进行一次互换,垄就变成了沟,沟就变成了垄,相当于土地进行了轮休,对地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

5、垄耕的地表面积比平地耕种要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更利于光合产物积累。这个道理大家可以通过新疆的哈密瓜和乌鲁木齐的葡萄,还有沙漠瓜等农作物去了解。

吃饱喝足的人不搞事就会颓废

总之,就这么一项技术改动,使得老百姓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去“神农尝百草”了,再也不用吃野菜、打野物了。也就是说中国农民第一次象征性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不对,应该是“饱暖想搞事”,温饱问题一直是调剂社会稳定的一个分界线。

当然,很多朋友觉得把重大的历史走向问题和一个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农耕技术挂钩,显得有点信口开河一样。

但是,我希望朋友们能够明白一点,垄耕法在现在看起来确实稀松平常,但是在周朝那个时代却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发明。要知道,欧洲的农民直到17世纪才想清楚,原来种地还可以这样种。

有些事,从0到1看起来似乎就是那么简单,好像就只隔一层窗户纸,但往往这层窗户纸是最难捅破的,甚至需要为之经历上千年的摸索与等待。包括我们以后会讲到骑兵作战威力的释放问题,就关系到马鞍、马蹄铁、马镫等很多“窗户纸”式的技术突破的问题。

再说说冶金技术

作为冶金专业的我,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实,回过头来,我们再认真思考一下中华民族为何在古代对于西方国家一直保有高度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我们单位劳动输出下,产出能量的效率。

我们不仅发明了垄耕种植法,我们还知道用牛去耕田,有力气、吃得少、粪还养地;西方则平地扎堆种地,用马耕田,马力气小、吃得多、粪还烧地。

这一出一进,就省出了能多供几个人的能量,这些能量积少成多,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原始资本。中国古代就有足够的空间去多生孩子,去壮大军队,去摸索整合更多人民力量的行政、管理制度……

第二个,就是我们对于能量的利用上不断突破极限,随后享受到了巨大的科技成果。

代表事项就是火的使用,也就是刚刚我们提到的第二项伟大突破——冶金技术。钢铁,在现在依然被誉为民族工业的脊梁,在古代就更不得了了,冷兵器时代,谁占据了先进的冶炼技术,谁就在军事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游牧民族历来彪悍,为什么在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对决中,一直很难占绝上风,主要就是中原文明一直掌握着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金属资源。(直到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的冶炼技术和生铁资源大量外流,农耕文明才遭受了真正的毁灭性的灾难。)

温度是个大问题

伟大的老祖宗们摸索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最早被冶炼攻克的金属,是青铜。因为老易的专业就是学冶炼的,所以这里多说几句。周朝最有名的金属器具就是——青铜器。按理来说,铜应该是黄色的呀!这就说明青铜器并不是真正纯粹的铜,而是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后,就产生了一种强度高且熔点低的青铜,熔点变为了800度。

强度高意味它经得起折腾,熔点低意味着它容易被折腾。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技术突破。但是青铜器的这个熔点温度,离后来真正的技术革命——生铁冶炼,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生铁的熔点要到1300多度来。

而生铁技术才是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够广泛应用和推广的技术,因为铁的含量比铜的含量要高出成百上千倍。

青铜器注定只能在历史上霎那芳华

岁月流转中,工匠们也渐渐在冶炼的升级中发现了铁。最早的铁,是春秋初期的“块炼铁”,是矿石在800C-1000C时由木炭还原得到。这种铁已经要比青铜的坚硬度更好了,但它仍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批量生产。

这种铁要在窑炉中炼制,但炼完之后,铁却不能从炉中流出,必须要破坏炉膛才能取出来,这就是最原始的模铸原型,但是是一种必须破坏模具的模铸。这就相当于每次要得到一颗鸡蛋,都要杀一只老母鸡。所以每一块铁的诞生的代价是巨大的。

巨大成本也就客观导致了当时的铁是无法批量生产的,是无法让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改革成果。

但到了春秋后期,技术升级了。工匠们加高了炉身,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有了重大提高;(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现在炼铁的炉子依然叫高炉了吗?)

古人炼铁不容易

鼓风技术和燃烧强度也被强化,气压开始增大,气体穿透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冶铁的温度因此发生了重大突破,生铁在1150C-1300C的状态下被冶炼了出来。

不要小瞧上调了这区区的300度,有的时候90分到100分的差距完全是数量级级别的。它标志着炼出的铁出炉时是液态的,而且可以浇注成型。

温度是生命线

这一项技术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军事上的低成本优势开始正式确立,这一项优势也是农耕民族屡次反败为胜的关键点。而且,技术的升级使得铁制品可以批量生产,这不光是对军队的武器是一次升级,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种升级。

双剑合璧的威力

有铁,我定能所向披靡

当铁完成了从产量到质量上的双丰收后,华夏大地开始风云突变。

铁的最大作用,还是在于农。最早的劳动人民使用的是石器耕作,对土地翻耕的深度,耕作的效率都难言上佳,所以产量也上不去。中原之地的黄河流域最早成为我们的大规模聚集地的重要原因就是土质松软,易于耕作,拿石头就能纵横千里。非黄河流域的地方,就没法呆了,因为拿石头砍不动。

结果铁制农具的大规模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耕作难的问题,不仅过去的好地更能产出,它还标志着过去的很多荒地开始能够被开拓了。

很多过去的边缘之国开始大获其利,像秦楚等荒蛮之地开始大规模的拓宽疆土,很多过去并不接壤的国家慢慢开始变得鸡犬相闻,摩擦多了起来。

战争的条件都具备了

垄耕的跨时代种植技术配合着铁的广泛铺开,双剑合璧地使农耕人均产量与农产品总量开始大增。也由此,养活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则需要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铁的冶炼升级就好似一个巨大的蝴蝶效应,当历史的车轮推到春秋末期时,越来越大的土地压力也就迫使诸侯们去不断的开动战争机器。

最开始铁器普及的地方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加成,高温度的冶铁技术对低温度的青铜技术出现了杀伤性的巨大碾压。各国也因此开始纷纷通过各种各样的取经与窃取升级自己的冶炼技术。战争的规模更是开始呈几何级数升级。

春秋时代的三万人纵横天下,来到战国时代只能算是个仪仗队的水平。赵国二十万攻中山,白起长平大战坑赵四十五万人,王翦六十万大军灭楚,越来越大的手笔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自此,小国逐渐被大国兼并,大国疆域辽阔,人口膨胀,军事理论逐渐成熟,装备训练机制更加完备,其军队之庞大,战斗之惨烈,标志着美好的春秋时代即将作古,实用至上的惨烈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而一种新的国家政治格局,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呼之欲出。

如果大家喜欢老易的文章,请帮忙关注、转发、推荐,多几个粉丝,老易就多几分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