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方夜听】海南总社《走进儿时骑自行车的岁月》作者:李玉凯 主播:海内存知己

 远方诗歌文化 2020-07-10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李玉凯  主播:海内存知己  编辑:胡小柯

 

❖ 走进儿时骑自行车的岁月

作者:李玉凯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的日子里,在我的记忆长河里,自行车身价之高,使你无法想象。那曾是一代人追求的梦想。

小时候,我们小孩经常来到村十字路口北边的大坑里玩,那儿有一棵长得弯曲的柳树,我们称作“骑自行车”。因为树杆半躺着离地面不高,刚好够一群小孩子能爬骑在上面,双手扶住树干,用脚上下蹬,酷似骑车的样子,特别有趣。

“叮铃铃——我的自行车来了!”我们几个小孩儿排着队一起爬上去,轮流爬到弯柳处,腿跨过去,不停地上下蹬,嘴里念念有词。这模拟的自行车如真的一样,那感觉很奇妙。到了晚上睡在芦苇席子的床上,满脑子想象着骑自行车的样子。当母亲下床扫院子做饭去了以后,我偷偷地用两只脚在芦苇席上一曲一直,体会脚蹬车时的感觉。那感觉同样也很奇妙了。有时候睡梦里也梦见骑车,双脚不停地弯曲又蹬直,蹬直又弯曲,踏醒了旁边的母亲。


大家围坐一起吃早饭的时候,母亲把这当笑话讲给家里人,口气里充满了既责怪而又心疼怜惜的表情,末了,总会念叨一句:“这个孩子!”我感觉特别不好意思,小声地争辩似地喃喃道:人家就是就喜欢么。

确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出行到集市街头做买卖,靠的是自行车。有些人甚至用自行车驮运扫帚,他们骑车的技术高超得如同耍杂技:将几百个扫帚竖绑于自行车后座的两边,然后骑行二三百里路,老远你只看见高高的扫帚在马路上移动,却看不见人和自行车。还有人在自行车车座后面捆绑两个竹篓,下乡收种蛋,把收买的种蛋放在竹篓里,当年的父亲就用自行车收买鸡蛋孵小鸡。

记得乡邻买了自行车,他们就把车子小心翼翼地推进了堂屋里。堂屋里除了装着没多少面的面柜,再没有值钱的家当。自行车进了堂屋里便成为最大的摆设,家里人没事的时候,就用抹布或是鸡毛掸子不停地擦拭掸抹,使自行车锃光发亮一尘不染。还有的家庭,把自行车放在屋里之后,再用床单盖在上面,生怕荡上土尘,犹如孩子娇惯。那时,年轻人新婚,带媳妇儿上街,推着自行车到照相馆鼓足精神照相,一时成了时髦,好比现在年轻人站在宝马奔驰前拍照晒汽车的一样。

为怕磨了车上的油漆,还要买塑料带子缠绕,从三角大梁,到捎货支架,再到车把脚踏拐子,包了个严严实实,接头处用火柴烧糊黏贴。看着有些门路的人用废旧的电影胶片缠车子,甚是羡慕。有些人爱惜车,怕下坡里用手闸刹车把股圈上的镀光跐掉,一遇到下坡路就舍不得骑行,下车推上走,到了平路才骑行。也有的索性把前轮的挡泥瓦卸下来,遇到下坡需要刹车时,就把一只腿弯起来,用脚在前叉后跐着轮胎减速。

有一次,我照样去玩,结果因为不懂原理,手指头被夹在链条里。由于车是锁着的,轱辘不能转,链条只能倒转,链瓦挡住被夹的手指不能倒旋,如同手铐越动越紧,疼得我一动不敢动……直到大人干活回来开了锁,才取出了手指头,我既疼痛难忍又挨了一顿训斥。这是我在娃娃时代干的很愚蠢的一件事。

如今,虽说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但还是很怀念那个全民骑自行车的年代。“洋车”——那个我曾经梦魂萦绕的自行车,如蜗牛般爬行的时代里,它环保、快捷而又不怕堵车,又能锻炼身体。在它沉寂了多年后,又以“共享”方式露出街头,风靡、时髦起来了,中国出现了全新的自行车服务,孕育了新的自行车文化。自行车,是一代人的艰辛生活的记忆,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一晃三十几年从身边悄然消失了,不少回忆也随之消失了,但骑自行车的那段美好时光,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骑着自行车像小鸟一样飞的一幅幅画卷,依然清晰地保存在我那不会褪色的记忆里。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作者:李玉凯

李玉凯:新乡市作协会员,新乡市杂文学会会员,延津县作协会员,原阳县诗词学会会员,李氏家族文化研究发起者,中学数学教师。


主播简介


朗读者:海内存知己

海内存知己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市朗诵协会会员,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美好。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往 期 精 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