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破不还”,历史上楼兰究竟做了什么,让中原人如此憎恨

 汗青正浩 2020-07-11

“浑厚响亮的驼铃声自远而近的传来,边塞商人们身骑骆驼排成一列队伍在大漠之间穿行。”这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常见的场景,而这条道路必经的一站地是楼兰古国,这个国家也曾因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繁荣惊艳了历史,虽然其仅仅只存在了800多年,但其不可磨灭的繁荣印象至今保留在人民心中。

而关于楼兰古国,想必我们都听过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曾经繁荣一时的古国为何在我国留下了这种与之相关的诗句呢?

楼兰古国的神秘被揭开,与中原展开联系

据记载,楼兰古国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由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得其在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城中是最繁华的那一个,但存在时间却非常短暂,只有800多年便神秘消失了。

在西汉王朝之前,中原对于西域古国的了解知之甚少,整个西域有一个总共的称呼,叫西域三十六,直到汉武帝继位,因为边塞匈奴时常烦扰汉朝,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想要联合三十六国中的大月氏国打击匈奴。

虽然这个策略最后也未能成效,但张骞的此次外出沟通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国家沟通的道路,在返回中原后,经张骞描述,汉武帝了解到了西域的繁华,便下定决心要征服西域。

而此时匈奴又成为了一大干扰因素,楼兰交通十分发达,在现代堪称交通枢纽的地位,所以是匈奴与中原相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两者势必不能让对方先占。所以由于地处位置的特殊,楼兰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中原与匈奴的夹角之中,在这两大势力之间也不好做出选择,可在汉朝吕后得势之后,匈奴的气焰更加嚣张,对汉朝的边境也开始大肆骚扰,此时楼兰便屈服于势力更大的匈奴这边,开始敌对中原。

矛盾进一步激化,楼兰多次被中原攻破

公元109年,由于楼兰与匈奴联合时常骚扰中原,甚至还劫杀过往的汉朝使者,汉武帝最终不再忍耐,派遣自己手下将军赵破奴率领士兵万人发兵西域楼兰。

在一番战争之后将楼兰王俘虏,可楼兰毕竟是个小国,汉武帝心中也清楚即便灭掉楼兰也不能解决中原与匈奴之间长期存在的问题,此次攻破楼兰只是想给这个国家长一记教训,震慑一下,没过多久就将楼兰王释放回国,只是囚禁了一位楼兰王子作为人质而已。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经历这番打击后楼兰竟然又一次暗通匈奴,汉武帝终于大怒,又一次发兵西域,楼兰王得知此事后赶忙亲自出城谢罪,并与中原定下秘密协议,在暗地中监视匈奴的动向,但逐渐的,双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对等,楼兰作为中原在西域的一双眼睛,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汉朝使者以身份地位斥责楼兰使者的事情屡见不鲜,在汉武帝去世之后,楼兰也就切断了与中原的联系。

直到汉昭帝时期两者的关系再一次发生变化,大将军霍光派遣自己的属下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在一番酒肉之后,趁着楼兰王喝醉神志不醒,傅介子将其刺杀,随后将曾经在中原待过的尉屠焉立为新的楼兰王,改楼兰国名为鄯善,由此开始,楼兰算是真正的归属到了中原门下,汉朝也掌握了沟通西域的主动权。

古代诗人为何大多都攻破楼来做诗?

既然我国历史上曾经真的将楼兰纳入麾下,攻破这一小国在常理上也并不困难,那为何历史上仍留下了许多例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辛弃疾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等诗句呢?

首先即使再小的战争也是战争,况且楼兰当年屈服于匈奴之时,曾经做过许多荼害中原的事情,在这一层面上,许多爱国诗人挥毫笔墨,都想要严惩楼兰这棵墙头草,兴旺中原。

而在其它某种意义上来说,攻破楼兰也并不单单指的是这一事件,更多情况下是因为楼兰见证过汉朝与匈奴之间数年的厮杀与博弈,曾经最终臣服于中原,象征着一种最终赢家的志气罢了。而更远一些,有些诗人所处的年代距离这件事也已经好几十年了不破楼兰终不也可以代表其对于自己未来立下的坚定志向,所谓的传达文人墨客心中豪情满志的媒介。

即便历史如何发展,每个朝代最终也都有各自的归宿,楼兰这一小国在时间的车轮之下最终泯灭在了历史之中,但文人墨客所写的诗句却一直传颂下来,向我们讲述当时发生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