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索微探赜】增解《论联绝句十八首》

 林看云 2020-11-21

索微探赜

第九期

责任编辑/杨茂东 潘洪斌

图文制作/林看云

本版投稿邮箱:

yzltyzlh006@163.com

增解《论联绝句十八首》

 文:康永恒

前言

仅仅把对联视为和律诗一样的文学体裁或文体,并因此而忽略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是偏颇而不完善的。而且必将会导至对联创作脱离载体,脱离生活。我们的对联理论研究应该重视对联的实用性研究,重视对联与民俗关系的研究。在一些问题上也应该重视其“用”的方面研究。为此写了论联绝句十八首。意在抛砖引玉耳。

 
:《论联绝句十八首》写成于2007年,始发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原有文言小序,此序为当时投稿时写给编辑的信之一部分,被编辑充为引言。其中阐明了《论联绝句十八首》立论的基本思路。 

增解《论联绝句十八首》

一  

凡事形成俱有因,莫凭管见即标新。  
联从诗律脱胎出,写上桃符才算真。  
解:此章说对联之滥觞也。每见学者动辄溯联史于唐朝之前,窃以为皆一孔之见。按文体之嬗变形成,自有其规律。对联之为体,实由律诗创作之对句训练脱胎而来,以孟昶朝用作题署,始见其用。以此知对联滥觞于后蜀,更不须疑矣。  

二  
定性文学偏概全,立身原本在楹前。  
人家日用寻常物,火燎烟熏年复年。  
解:此章特标举对联之实用性也。近之学者,往往以对联为文学,忽视其与生俱来之实用特点。然稽诸古,联本用于题楹或酬赠贺挽,固亦文学之一体,亦人家日用之物也。明此,可知对联有别于诗词歌赋也。  

三  
余庆长春久惯知,宋前唐后正其时。  
滥觞由此实非误,蒂落瓜熟不我欺。  
解:此章继第一章之观点,指明对联之滥觞,以孟昶“新年纳余庆”之作为标志,后之学者,更不必疑之也。  

四  
历数唐诗及宋词,元人散曲亦相宜。  
清联未必称雄长,恰似群芳竞放时。  
解:此章意在驳“联为有清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古人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说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或有验,于清联则未必也。有清一代,无论诗词曲文,以及稗官小说,皆蔚有大成。联固其一,然未必独擅胜场也。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调声需要自然工。  
休将格律为牢禁,不即不离今古同。  
解:此章意在折中对联之平仄论。联有平仄格律,本诸律诗,究其实质,在调声之和谐也。联出于诗,又不同于诗,其调声应任其自然,不必苛于死律也。观古人之作,此说亦多验也。  

六  
文章起转从来有,说到长联道亦同。  
屈指几人谙此味?大观楼上问髯翁。  
解:此章盖言对联之创作,一如诗文之作,有起承,有转合,脉络章法井然。其尤者,长联也。欲知其法,向孙髯之昆明大观楼联中揣摩可矣。  

七  
联虽小技欲精深,比似干将百炼金。  
但得功成神鬼泣,莫教粗制易消沉。  
解:此章盖言对联之制作,宜如干将铸剑,须千锤百炼,始为精品,方有惊神泣鬼之效用也。  

八  
为联巧妙趣无穷,最怕牵强句不通。  
好把枯肠搜索遍,匠心别具是神工。  
解:此章言联有以巧妙擅胜场者,然尤忌造语牵强、立意附会。须别具匠心又别开生面,方为上计也。  

九  
搜奇弄巧莫矜能,器识卓然最上乘。  
语是平凡方透彻,胸无丘壑不崚嶒。  
解:此章言对联之创作,以识见卓然为高格,以境界超然为上乘,其要在作者之胸襟、修养不同凡俗也。  

十  
佳联贵在能实用,因事因情制所宜。  
谁见人家楹柱上,迎春遍写败兴词?  
解:此章言对联之创作,又贵在称其用也。或题署,或庆悼,或赠贺,或纪念,须因事而制宜,须因情而适用。而怪力乱神、矜奇弄异之作,幸勿有悖于公序良俗也。  

十一  
赠人未必嵌人名,刻划人情或事情。  
赞不由衷徒见笑,骂如精彩亦蜚英。  
解:此章言赠人联之创作, 原不必兢兢于嵌人名字也。所贵者,贴近人情,切其事功,情发乎中,赞由乎心。苟如此,方合赠人之本意也。 

十二  
漫言和寡是清高,深入人心方自豪。  
联外功夫勤练达,何愁元白不折腰?  
解:此章针对自诩高明之辈而言也。盖联贵于称用,贵能启人,唯能打动人心,乃可谓佳作。明乎此,须于联外之人情事理有所会心,方是取胜之道也。 

十三  
九流三教道非一,谁识灵机楹上题?  
唯有通才如健翮,浓情淡写亦堪奇。  
解:此章仍承上章之意,言联家须具通才,方能勘破诸缘,下笔不忤于用。盖世有九流三教,又有七十二行,佛寺联宜阐佛理,道观联须契玄言,虽一理可融贯,而宗旨各不同。联题于某处,宜合其旨而称其境,故需通才也。 

十四  
联与诗词一脉承,兼收骈散意相仍。  
兴来莫忘思高致,格调清新第一层。  
解:此章言对联既通于诗词,创作上亦与诗词一脉相承,以“思高致”为要务,以格调清新为要务。切忌鄙俗,切忌芜杂。 

十五  
济济联朋莫诩夸,先成风格后成家。  
标新领异开生面,占尽芳春是此花。  
解:此章亦针对联坛时弊而言之也。谓成家之前提,在于先自成风格;而所谓风格,或领异而标新,或开风气之先,须具自我面目也。 

十六  
联书厚厚积成山,圈外几人仔细看?  
毕竟不如楹上好,一人写出万人传。 
解:此章针对联书出版之泛滥而言也。谓联以题楹为尚,编为书籍,非不好也,恐芜杂而沦入废品回收站也。 

十七  
联论论联格律多,谁从意境探婆娑?  
黄金万两求珠玉,漫把空函费琢磨。 
解:此章针对对联理论研究而言之也。谓联之格律固其一端,然更需向意境、风格、章法、创作思路诸方面进行研究也。 

十八  
诗词原亦藉歌传,戏曲还从台上妍。  
叹息风光都不在,惟余好景看楹联。  
解:此章为全篇末章。盖将对联与诗词、戏曲作比较,谓诗词原是用于传唱之物,戏曲是用于舞台表演之物,而今俱失其本有之环境,而沦为保护之遗产,诚可叹息也。唯有楹联尚存用武之地,其好景可期也。 

时在2007年5月27日作 
2018年12月7日增解 

对联之我见

   文:康永恒

今人论联,往往以切题为旨归。然纵观古人之作,有题之联,百不一二。而所谓之题,多系后人为指称方便而酌加。若“某某题某某山联”、“某某贺某某寿联”,罕有外此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切题,正不知从何处著手。观古人作联,往往随手挥洒,任意措置,有斯境乃有斯感,有斯感乃有斯联,境联融洽,相得益彰,可云佳构。如赵藩之题武侯祠联,何绍基之题工部草堂联,《对联话》所记金山皇帝行宫联,悉是。缘此,窃以为:楹联之制,切题莫若称境。而所谓境者,有事境,有人境,有情境,不特山水胜境之一端耳。  

楹联之制作,立意为先,对偶次之,平仄又次之。三者尽善,斯为大美。有不能尽善者,或舍平仄而求其对偶,或舍平仄、对偶而全其意境。夫平仄者,调声也。对偶者,修辞也。以调声、修辞而害其意,舍本而逐末者也。  

 作联以立意为先,立意惟高格是尚。先于立意者,作者胸中之情趣抱负也。世之人物有参差,胸次有卑崇。伤时感事,发而为联,意趣之高下自殊。有奇崛者,有狂怪者,有雍穆者,有放诞者,有超旷者,有猥琐者,有敦厚者,有势利者,有游戏笔墨者,有矜奇炫能者。故余教人作联,必教人拓其胸襟。虽贩夫走卒,邻家妇女,要先自陟于李杜庭堂,然后构思落笔。虽不能达于圣贤之境,庶几不落下乘。此亦作联之要务也。  

《易》有阴阳之辨,《参同契》发体、用之幽。阴阳互根,体用并作,道乃流行。要之楹联,其文学为体,实用为用。舍体,用不有;舍用,体不生。故考楹联之源起,必问实用之滥觞。以是衡之,梁章钜蜀孟昶“余庆”“长春”之说,其据最确,其判也宜,欲翻其案,不亦难哉!莫若听之。  

古人之作联,本乎体,执乎用。以其用也,故下笔之际,虽心游八极,而情不与境相违,语不与用相左。其释教联,必不作灭佛之论;婚寿联,亦不作哀感之音。道观之题,定无般若之赞;孔庙之制,宁多神仙之词?今之人则不同:游于网络,恣其性情。或炫其才,或标其异,矜其狂怪以为能,逞其变态以为美。若此者,有其得必有其失。得之者,任舒其性灵;失之者,渐亡其敦厚。惑于世道人心,吾不知其是耶非耶。  

《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联之为用,揆其来日,或将有变化焉:有偏于实用者,必精其声律,工其对仗,极其华赡,称其用境;有偏于言志者,如诗,必恣其性情,畅其心志,高其格调,疏其律则。二仪判分,端倪已露。或有专其一者,或有两兼者,俱扬其声。孰优孰劣,吾将拭目待之矣。  

时在2010年8月作 

《燕赵联坛》编辑部

1

《佳联共赏》 

责任编辑:王海亮  韩全兴 

2

《联家雅座》 

责任编辑:范英杰 耿雅鹏  

3

《四海名家》 

责任编辑:白国成 傅会军  

4

《联墨合璧》 

责任编辑:杨丽静 侯秀欣  

5

《燕赵联事》 

责任编辑:林看云 卜秀红  

6

《燕赵联话》 

责任编辑:潘洪斌 杨茂东  

7

《每月赛事》 

责任编辑:范英杰 王更瑜  

8

《联教园地》 

责任编辑:武文宝 王凤茹

9

《索微探赜》

责任编辑:杨茂东 潘洪斌

10

《诗词曲赋》 

责任编辑:李伟亮 王红娟

11

《文献稽征》

 责任编辑:王淑鸿 王桂珍  

12

《楹上鎏光》 

责任编辑:张志强 张儒刚 

13

《群内同题》 

责任编辑:侯秀欣 崔伟

编辑部顾问:董汝河   

编辑部主任:康永恒   

编辑部副主任:林看云   

图文制作:林看云 马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