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祥云瑞彩显芳华——记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周瑞华

 戏剧传媒 2020-07-12

在浏阳花鼓戏舞台,曾经活跃着一位优秀的旦角演员,被誉为“浏阳河畔一枝花”。她叫周瑞华,现在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浏阳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周瑞华近照

▲2017年2月15日,周瑞华随浏阳剧协慰问下乡演出

周瑞华出生于1942年12月,从小喜爱文艺,在集里小学读书时就是大队文娱委员,深得音乐老师饶世明的器重,参加排演的《采茶捕蝶》《团结就是力量》《打腰鼓》等节目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周瑞华有个哥哥在县百货公司上班,五十年代初他们成立了一个文艺宣传队,哥哥经常把妹妹带去排节目。有一次,周瑞华编演的《卖杂货》参加县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后来,百货公司请了在益阳花鼓戏剧团工作的浏阳人王克模、周小毛夫妇教宣传队的同志身法功和台步,还为他们排了《四姐下凡》《送表妹》等花鼓戏,都是周瑞华担任的主演。1956年,百货公司又参加全县故事比赛,要周瑞华扮演“百花公主”,全县100多台故事从如今的才常广场(那时叫“大操坪”)集中游全城,观众水泄不通,他们的这台故事获得第一名。周瑞华的表演才能,很快就引起了浏阳剧团的注意,剧团负责人几次到学校、到她家做工作,要把她招去当演员,但父亲不肯。1958年,周瑞华小学毕业后考取了浏阳一中,浏阳剧团副团长高福长、文化馆李澄秋老师再次上门做工作,听说剧团又要招她去,周瑞华就在父亲面前又哭又闹,父亲见她死活要去当演员,也就只好答应了。

招到剧团的那时,件艰苦,但是,全团演职人员干劲十足,老艺人功底深厚,新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由于形象甜美,身材玲珑,动作利索,周瑞华主工花旦,在前辈老师罗汉臣、高福长、高月圆、高二、王霞生、喻毓芳等人的教导下勤学苦练,认真学戏。据周瑞华回忆:“参加工作时,第一个月发了九元钱工资,交去伙食费3元,做件花布衣3元,其余的3元她就给了父亲,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恨不得要告诉全浏阳人,我有工作了,我发工资了,我可以养活自己了!那种兴奋劲儿就象是久别的孩子见到亲娘一样兴奋不已!”

▲周瑞华在《天仙配》中饰演七姐

五十年代,剧团还是自负盈亏的地方国营剧团,每年要下乡8至10个月,其余的时间就在县城和外地演出。财政只拨一部分工资,其余的都要靠剧团自己解决。那时下乡没有汽车坐,男同志抬景片、灯具、道具、服装,女同志除自己背行李外,还要帮男同志挑被子等,每人一个担子。张坊的大洞岭,白沙的千秋村,北乡的蕉溪岭、东乡的宝盖洞……演员们几乎走遍了全县东南西北的的每一个山寨和村落。刚跨进剧团大门的1958年,周瑞华就幸运地遇到了两件好事。一是跟文武花旦赵银华同志随同湘潭专署地区专员华国锋同志到醴陵、攸县、茶陵、浏阳等地慰问修水库的民工,演出短小精简的小节目《十转》《思情鬼歌》等,所到之处,很受欢迎。第二件事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到浏阳大瑶拍摄影片《红日照山村》,来到剧团挑人,导演一眼就看中了她。经过两个多月的拍摄,让这个从没见过世面的小演员知道了什么是拍电影。这个片子出来后,在浏阳四乡放映,很受群众喜爱,那时周瑞华也算是一个小明星了。后来,电影厂几次想招她去当演员,但当时年小,不知道拍电影有什么前途,加之,她父亲和剧团领导都不同意,周瑞华就还是安心在剧团唱戏了。

▲周瑞华在《碧玉簪》中饰演李秀英

1960年,浏阳剧团调走了一部分同志到湘潭,不久,地区又准备另成立一个青年艺术团,湘潭文化局袁章碍、江石斌两位老师先后几次来浏阳调周瑞华,剧团没有同意。

1962年,为响应上级号召,浏阳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和农村社员做到“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早晨练功,白天走家串户访贫问苦,晚上演出。剧团根据当时的劳动和生活场景自编了一个小戏《问路》,由周瑞华和王霞生老师担任主角,王霞生扮演当地农民爷爷,周瑞华扮演剧团演员,这个戏演出后,群众赞扬声一片,这个戏成了当时的开台戏、当家戏、落户戏。

1963年,浏阳剧团学乌兰牧骑轻骑队,分成好几个小分队,演出队伍少而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深入基层为农民演出。周瑞华参加了一个12人的演出队,承担了过去全团40多人的工作任务。她和沈华金老师除担任多个角色的主演外,还要管后勤,上山捡柴做饭,还要跟男同志一道到社员家借大门板搭戏台,散戏后还得送回去。晚上睡觉,就到田里搬稻草,到农民家楼上开“太平铺”。由于周瑞华工作认真,表现突出,当年登上了《湖南日报》,被评为五好青年、优秀演员,同年还在湘潭专署大礼堂向来自全地区文艺战线上的代表作典型发言,讲述了她是如何做个好青年、好演员的。

▲周瑞华在《荷珠配》中饰演荷珠

1964年,耀邦书记回浏阳要看剧团的戏,当时剧团在淳口演出,只能连夜步行赶回县城。她们爬上了上七里下八里的蕉溪岭,又累又饿。周瑞华和其他演员每人挑了一个担子,走到半山腰,硬是不行了,肩上挑不起,脚下走不动,肚子咕噜响,她放下担子到山上寻野果充饥,什么“地茄子”、“野山枣”,边寻边吃,总算是解决了“温饱”。现在回想起那时的艰辛,周瑞华常常热泪盈眶。

▲1964年胡耀邦接见浏阳剧团演员合影

1966年,周瑞华入了党,同年任命为工会主席、副团长,工作负责,一丝不苟。她肯学习,勤钻研,多次到外地剧团学戏,曾到湖南省花鼓剧院向李谷一学演《补锅》,向衡山花鼓剧团周斌学演《一袋麦种》《春梅》,向萍乡剧团蔡梦国学文、武式身法组合。六十年代,浏阳剧团陈伯仲同志创作了一个新戏《急水滩头》,剧中主角“铁花”由周瑞华扮演,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周瑞华下到达浒乡滩头村住到剧中原型孔竹兰家,和她同吃住、同做饭、洗衣,跟她去开水龙棒,学习她的一举一动,就连她的习惯动作——喜欢讲完话就用手一挥:“是啊!”周瑞华也照着做,在导演的帮助下分析人物,琢磨表演,这个戏参加省里汇演获得一等奖,周瑞华个人被评为优秀演员“新蕾奖”。多年的舞台生涯,成就了周瑞华的艺术人生。她先后在《碧玉簪》中饰“李秀英”,在《五姑娘》中饰“五姑娘”;在《天仙配》饰“七姐”;在《荷珠配》中饰“荷珠”;在《生死牌》中饰“黄秋萍”,在《湘子与林英》中饰“枚香”;在《小蓝桥》饰“兰瑞连”;在《吹鼓手招亲》中饰“周小娈”;在《老少配》中饰“少女”;在《三篙恨》中饰“秋香”;在《红灯照》中饰“贞妃”;在《阮文追》中饰“潘世娟”;在《社长的女儿》中饰“小红”;在《夺印》中饰“胡素芳”;在《珠江风雷》中饰“月婵”;在《春草闯堂》中饰“李伴月”;在《春雷》中饰“春妹子”;在《祝你健康》中饰“少贞”;在《甜蜜的事业》饰“招弟”;在《真的对不住》中饰“小珍”;在《补锅》中饰兰英;在《一袋麦种》中饰“春梅”;在《张德龙》中饰“德龙嫂”;在《急水滩头》中饰“铁花”;在《中秋之夜》中饰“彩虹”;《打面缸》中饰“周腊梅”;在《追车》中饰“满姑娘”;在《小保管上任》中饰“小保管”;在《三里湾》中饰“王玉梅”;在《装亲记》中饰“小贞妹”;在《半把剪刀》中饰“曹娅男”;在《心明眼亮》中饰“方医生”;在《送肥记》中饰“春嫂”;在《杨立贝》中饰乙组“杨素英”;在《双采莲》中饰“八嫂子”……

▲周瑞华(左)在《春草闯堂》中饰演李伴月,何红(右)饰演春草

有一次在株洲连续演出,演出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加上身体不适,用声过度,周瑞华倒了嗓,从此,她便逐渐地退出了主演行列,主要饰演一些丫环等唱工少的角色。1972年,时任县委书记王连祯看了浏阳剧团的演出后,认为浏阳剧团的戏演得好,但是演员没有什么功夫,于是决定招收60名小演员专门进行培养。周瑞华和邱卫东同志走遍浏阳城乡,只招到了33名符合条件的学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8岁。县委宣传部安排这批学员在浏阳师范学习文化,剧团负责专业教学,由周瑞华当班主任,高如德、姜振希、邱卫东等任专业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有的演员不太适合练功学戏,于是,剧团决定分一个器乐小组,从湖南省艺术学校聘请著名乐师李阳生、刘天庄老师执教,使这一批小学员个个有特长。对待这批学员,周瑞华和其他几位老师倾注了满腔的情和爱。有一次,周瑞华去北京探亲,要离开小学员几天,学员们知道后,舍不得她走,一个个都抱着她失声痛哭。孩子们真诚而天真的哭声,深深地感染了她。几天后,周瑞华回来后,孩子们敲起脸盆,热烈欢迎。值得欣慰的是,那批小演员,有很多都已成长为文化、戏剧战线的佼佼者,如张国平、邱剑平、欧阳美兰、龚光满、刘跃鋒、徐金兰、李宗明、汤英秋、李继章、曹怡等等。今天,当年的那些“小演员”如今也已是两鬓白发了,但他们有情有义,不忘师恩,经常一起聚会,和周瑞华等老师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

1974年,周瑞华被调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和戏剧专干,她跑遍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乡镇,为业余文艺队伍排练了几十个中小型戏剧节目,受到基层好评。1978年,她随县委工作队在官渡竹山办队,帮助创办文化点,通过一年的努力,竹山文化点被县、市、省评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为此,省文化厅在竹山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现场会,周瑞华个人被评为甲等模范。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周瑞华先后在葛家、杨潭、山田、泮春、大洛、社港、宝盖、永和、北星、金刚、镇头、乌龙、杨花等地办了40多期戏剧辅导班,大的有300多人,小的也有20人左右。为群众文化工作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如刘福文、赖坚红、孙彩琴、易建双、张后翠、袁怀湘、孔庆海等都是通过她培训后招进剧团的,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为了戏曲、文艺战线的佼佼者。

1975年,湘潭群艺馆排演新戏《夜校红灯》赴省汇演,先后在醴陵、攸县、茶陵剧团找了几个女青年扮演剧中“喜妹子”一角都不太如意,不能达到剧中人物要求,湘潭群艺馆点名要周瑞华去演,那时候,周瑞华的小孩正发高烧住院,只好拒绝了。后来,时任浏阳县委宣传部长欧发维、文化局长尹信达同志找周瑞华谈话,要她想办法克服困难,接受任务。周瑞华去湘潭后,导演朱应休老师要她做了几个动作,挽了几个花样扇子,满脸笑容对她说:“你要安心接受这个角色,我为了这个人物已是尽法无门了。”那时,周瑞华已有32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要演一个14岁的小姑娘还是有困难的,但她克服困难,起早贪黑,专心练功,通过一段时间排练,剧目成功上演,在湖南剧院参加全省汇演获得领导及观众的好评,荣获优秀演出奖,当年省电视台还进行了转播。同年,湘潭群艺馆又抽调周瑞华到醴陵花鼓剧团为他们导演《访亲家》一剧,赴省汇演获得一等演出奖。

1982年,周瑞华在文化馆组织了20多人排演的剧目《园丁之歌》赴省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她个人被评为“育花奖”。1984年,周瑞华在文化馆排演的小戏《送匾》中饰演桂香,参加长沙市汇演获二等演出奖,个人被评为优秀演员。1989年浏阳剧团全面恢复古装戏,组织上又把从周瑞华从文化馆调回剧团带青年演员,如欧阳美兰、曹怡、周艳琴等。《春草闯堂》就是周瑞华带她们演出的头一个戏。

▲周瑞华在《生死牌》中饰演黄秋萍

▲周瑞华在《湘子与林英》中饰演梅香

两年后,周瑞华又调回了文化馆,1991年,她导演的小戏《春鼓》参加长沙市汇演获一等奖。1991年和1992年,在浏阳两届花炮艺术节上,周瑞华导演的《双采莲》《金蚌银霞》获优秀节目奖。1992年,周瑞华随同浏阳剧团参加了湖南省第二届映山红戏剧节晋京演出。

周瑞华同志倒嗓后,思想上曾背上了很重的包袱,但她不甘沉寂,没有消沉,勤于学习,勇于开拓,多方面拓展业务。1984年10月,她向文化馆皮影戏专家李澄秋老师学制皮影,很快就掌握了全部制作技术,并进行了影型改革,1986年,周瑞华和李澄秋共同制作了170多个皮影,销售到了湖北省巴东县、建始县等。1995年,县妇联举行三八巾帼巧手赛,周瑞华制作的“双玉婵”影型获得一等奖。她制作的影型不仅受到本县皮影艺人的欢迎,还受到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专家陈迈众老师及省、市有关专家的好评。

2000年退休后,周瑞华老师义务协助文化馆办农民艺校,主要是教“腰鼓”、“军鼓”、“花鼓戏”和戏曲舞蹈,很受欢迎。她还先后组织三个文艺团队。《放风筝》《夸媳妇》等节目参加长沙市老年节调演获一等奖。2010年,周瑞华组织的明旺艺术团,排演了现代花鼓戏《安全为了明天》参加浏阳农民艺术节汇演,获得一等奖。现在,周瑞华老师还担任了“淮川红叶歌友队”的导演和顾问,为他们排演的《采茶舞》《快乐的骑手》《四乡堂客赞浏阳》等节目连续两年上了浏阳市的春晚。2014年,周瑞华老师应在美国读书的张艺昭同学的邀请,在浏阳宝盖乡拍摄了微电影《回家》,饰演“老伴”,并在美国华纳电影制片厂放映。

▲周瑞华(前排左4)与老同事合影

2016年10月,在浏阳剧团建团60周年戏曲晚会上,周瑞华老师领衔主跳的戏曲舞蹈《放风筝》,情绪饱满,舞姿娴熟,动作灵巧,赢得了观众们长时间的喝彩!应邀观摩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钟宜淳、龚谷音、贺艾芸、李丹红等老师纷纷伸出大拇指为她叫好。

▲周瑞华表演《放风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深深地祝愿周瑞华老师身体健康,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浏阳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继续发挥余热,做出新的贡献!

▲周瑞华(左)与李丹红(中) 、何红(右)参加中国剧协会议

▲周瑞华(中)与老艺术家钟宜淳、龚谷音、李丹红、何红合影

作者:曾致(湖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长沙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