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杂糅着感激、感动和痛惜的心情聆听了3集广播连续剧《贾大山和他的朋友》(编剧:梦叟、全力军,导演:淑文、冯鹏程,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等录制),心中涌动着情感的波涛和深深的感喟,许多话语拥塞在心头,挤轧在笔尖。首先感激多年来一直在广播剧园地辛勤耕耘并做出优异成绩的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艺术欣赏多元化而导致广播剧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下,他们仍然坚守着阵地,又一次为听众奉献出这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为一体的佳作,为我国广播剧坛再添新绿,再绽鲜花,难能可贵,令人感佩。 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亲切之作。它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平实的叙事,讲述了贾大山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散发着温馨的人性温暖,给听众以人生的启迪和丰厚的文化厚重感,似乎让人们触摸到了古城正定那“千年古郡,九朝神韵”古朴而丰腴的肌肤,体味到它那悠久、古老的华北“文化明珠”的文化精髓溢出的芳香。 该剧在深情而优雅的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中开篇,进而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场面,使贾大山与故土的血肉联系、才学、成就、人品等等方面生动地逐一展现:与老僧谈文化传承,助孤儿满秋学画,帮愫心办学,与钉鞋匠老丁的风趣交往,为保护文物、振兴古城文化而辛勤奔走……特别是着重表现了贾大山与靳明书记相知、相识、相处、相怀的令人感动的漫长历程。 朋友,是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话题和存在,充满了情感、血肉和良莠,它们之间是一对相互反馈的因子,相互激活,有着正的或负的能量释放。显然,大山与靳明之间那种相互理解、尊重、欣赏、惺惺相惜属于前者。这部广播剧所表现的这种知音相遇在古城的心心相印的心灵沟通的故事,令听众为之赞叹。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大山与靳明就是这种知己。他们都是有幸的。 但大山遭遇了不幸。他正值盛年,在靳明的帮助下,在古城文化事业上大显身手之际,病魔向他伸出了黑手,令人扼腕痛惜。但大山又是有幸的,在他身后有一群“过命的”朋友在关注他,特别是有象靳明这样的挚友。其时,靳明早已调离正定并已身居高位,但他仍魂牵梦萦地关切着身处县城一隅的知己,不仅千里迢迢返乡探病,还为之联系名医名院,还在大山病笃弥留之际,重返两人多次晤谈的小屋忆旧、安慰并合影。可以说,靳明不仅陪大山走过了风华正茂的中年岁月,也陪大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日子,此时此刻,那从远处隐约传来的寺庙的暮鼓晨钟和诵经声,隐喻着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久远,打破了千百年来积习已久的“贵易友”的世态和陋习,不禁使人想起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式的友情,想起了《论语》“益者三友”和“相视一笑,莫逆于心”式的心灵共振,想起了杜甫对好友李白被流放夜郎时那种“三夜频梦君”、“唯恐舟楫堕”式的安危牵挂,想起了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式的质朴,想起了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式的旷达和惆怅……。可以肯定地说,靳明与大山的友情佳话,必将毫不逊色地与我国历史上的类似美谈流传于后世。 这部广播连续剧不以情节的离奇、紧张、玄虚见长,而是以情感为纽带去叩击听众的心扉和拨动听众心弦。它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在很好地处理了“显性主角”贾大山与“隐性主角”靳明的虚实关系和层次感。从剧名和篇幅上看,大山显然是剧中主角,但从全剧的质重上看,靳明却起着“四两压千斤”的作用,推动剧情的发展。因为,靳明与大山的友情佳话,既有传统的内涵,又有时代的印记。这部广播剧立意、构思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剧中主人公命运的转折与中国社会的转折融为一体,相互驿动。众所周知,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文化也需要振兴与繁荣,时代呼唤着开拓者、实干家和各色人才的涌现,传统的用人观念虽然顽强但已出现了某些松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山与靳明在古城交集的偶然性中就寓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再加上二人在性格、品行、学识、气质方面的相近,“嘤其鸣也,求其友声”,二人遂成知己。这部广播剧很好地表现了这个过程的层次:开初,大山对靳明持的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式的小觑而到心悦诚服;靳明也是从听取了大山作为讲解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稔熟与见识开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二人相识、相交后彼此不断增强了对对方的理解和倾慕,使他们之间的友谊超越了世俗的流弊而进入了一个无杂念、无功利色彩的纯洁无暇的崇高境界。靳明之所以力荐、擢拔非党人士的大山担任县文化局长,完全是对人才的倚重和对古城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出于公心的决策。实践证明,靳明的眼光是独到的、超前的、磊落的。这对当今的某些用人观和社会风气是一个有力的反拨,也与当前党的“四风建设”相呼应、相耦合,是这部广播剧的现实意义之一。 当我怀着心灵的感动和痛惜听完这部广播剧后,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周华健那脍炙人口、令人鼻酸的歌声:“一生朋友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文:戴白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