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唱梆子师父要传我昆曲——记裴艳玲弟子李淑芬

 戏剧传媒 2020-07-12

小别有日,淑芬的心灵茶壶又满了,于是便相约一处,碰撞的忘了时光。

我:进入梆子,你近来如何?

淑芬:师父传了我昆曲折子戏《浣纱记·寄子》

我:噢?

淑芬:姐姐,这是师父演出《浣纱记·寄子》的光盘,你看看就知道我师父为何如此了。

我:“昆曲折子戏《浣纱记·寄子》描述的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冒着灭族危险死谏吴王,为留下血脉不得已将儿子伍封寄养在齐国大夫鲍牧家中的故事。”观后,潸然泪下。噢我明白了,你师父传此戏是因为它有三个高处。

一是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明代时就有“三大传奇”之说,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李开先的《宝剑记》,其中《浣纱记》在戏曲史上是第一个昆曲剧本。其艺术地位高。

二是此戏内容于中国历史发展同在,不可磨灭。经历历代文豪风暴后,仍岿然而立,可见其文学价值性很高。

三是剧情安排循序渐进,高潮收官,引人入胜。演员除了有较高表演技巧外,还要有较好文化修养,才能把准人物个性特质,可谓艺术大师级作品,其艺术传承性很高。

淑芬:师父说昆曲是戏曲演员最好的滋补品,所以这门学问不可不做。

我:裴先生不愧为大师。

淑芬:师父之所以传我这出戏,我的理解是:首先昆曲很规范,曲词精湛、唱腔婉约、姿态优美、很是风雅。唱这种音韵词曲好似“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雅气随之上升。再者戏曲演员演唱技法方面,会更加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的顿挫疾徐、咬字吐音等环节,演员整体素质均会有所提升。

河北梆子地方特色浓郁,曲调爆发力很强,并拥有不少戏迷。如果河北梆子受到昆曲雅部的滋润,无论对演员还是对剧种发展来说都将是一个升华,并且还能够吸引更多文人雅客进来赏析。

我:裴先生亲授此剧,你作为继承者有什么体会?

淑芬:在师父传授过程中,有一次,一句念白“衰柳啼鸦”的鸦字达不到师父要求,师父一遍我一遍,反反复复发这个音,一练就是一下午,她对我完全就是“掰着嘴儿喂”。

我以前演的老生戏台步属于官中常用台步,这出戏的脚步则不同,我一时找不到感觉,师父就一圈圈的示范给我看,边示范边讲解。

现在学了昆曲才知道自己功夫浅,越深入学习越觉得难度大,但是越学越觉得魅力无穷,更加吸引我了。作为弟子,师父是想让我全面发展,对于师父无私倾囊相授非常感动和感恩。

我:好!期待裴先生亲授的昆曲《浣纱记·寄子》早日与戏迷朋友们见面!也祝你在今后的戏曲道路上取得好成绩!

淑芬:谢谢!

姊妹酒窝,以茶代酒,两杯一触,回眸向西,余辉落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