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花坦——做人从艺的楷模(下篇)

 戏剧传媒 2020-07-12
从艺(下篇)

齐花坦做人,受到人们的称道和尊仰;她从艺,受到人们的公认和赞美。她时时、处处、事事都不忘步入梨园之路时所怀的初心,她时时、处处、事事总牢记为河北梆子的发展、传承应该承担的使命,她把它内化成她的奋斗信条,外化成她的坚定行动。她在艺术上,艰苦奋进、拼命练功,创新演唱,人艺品高,魅力无穷。她培育弟子,呕心沥血,竭力传承。许多齐花坦式的舞台梁柱之才相继脱颖而出。

▲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生活照。


舞台形象光鲜靓丽 平日苦练倍受艰辛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就越需要艰苦努力,女作家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献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话对于舞台演员也是适用的。人们知道,齐花坦饰演三圣母的《宝莲灯》曾红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当年,毛主席、周总理观看过此剧。毛主席称赞:“好戏!”在北戴河演出后,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齐花坦和其他几位主要演员。


▲河北梆子《宝莲灯》剧照,齐花坦饰三圣母。


齐花坦深知,舞台演员是铸造角色灵魂的人,形似下品,神似上品。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把人物形象刻画在血液里,如是,才有神韵。舞台上的三圣母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婉转多姿的声腔,走心入神的细腻表演,鲜活灵动地演唱出了这位仙女的贤淑与知性,突出了她的仙女形象,让观众体悟到三圣母的灵魂深度和神韵极至。红绸舞的表演,大气磅礴,洒脱飘逸,花样繁多,亮点纷呈,可观性特强。当年,毛主席问齐花坦:“这红绸舞是谁教的?”鼓励她继续演好戏。齐花坦后来回忆说:“当年毛主席情绪高涨,特别好。”齐花坦不光饰演三圣母受到广大观众赞扬,她饰演的胡凤莲、窦娥、孙玉姣、李慧娘等众多人物形象都博得观众喜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她台下练功的苦衷呢!她饰三圣母耍红绸舞,练“走花”时,十分艰辛。常常是白天练走那最后一抹橘红,夜间练到饮尽天边那一片苍凉的月色,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苦练。一开始练“走花”走五个,到走十个。一个花就得练一百下,特别是打八字花,把胳膊都练肿了。一开始耍不起来,但她有着风吹不移,雷打不动的巍然,稳若磐石的坚毅,对事业有着永恒真情而坚持不懈。她饰三圣母,所耍的红绸尺寸三丈六尺,是最长的,常常练到出的汗快湿到尽头了,练得眼泪就要流出来,练得头晕脑胀。这时,她就想一想:我朝鲜战场都去了,牺牲那么多人,我不就是出点儿汗吗?不就是胳膊、腰腿疼一些吗?战场上牺牲那么多战士,他们是为了谁呀。她练到最苦的时候,想到这儿,体内就又充满了力量。练了近三个月,终于练得娴熟自如,让观众看到舞台上的那种精彩艺技。对于演员来说,练靠功,大靴子,就够难的。但是,旦角的这个绸子功比这更难。齐花坦深有体会地说:“干什么事不付出代价都是不行的。”齐花坦早年练跑圆场,每天早晨出去,把绳子拉开挂在一棵小树上,就围着那棵小树蹭蹭地转,把胳膊肘都给磨破了,终于练好了。


▲河北梆子《拾玉镯》剧照,齐花坦饰孙玉姣,田春鸟饰傅朋,张桂荣饰媒婆。


齐花坦练功到了痴心入迷的程度,常常睡觉进入了梦乡还在练功。有一次,梦中练“倒翅虎”,从上铺翻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她练“下腰”累得眼泪鼻涕倒流,练着练着,手的支撑失去了力度,向前栽了下去,嘴磕到地上,鼻子和嘴鲜血直流,她爬起来只是擦一把还是练。《打焦赞》这出戏,她饰杨排风,其中有武打动作,“烧火棍”练了几百遍,胳膊练得失去了力量,一棍子打在自己脸上,满嘴都是血,可她闭紧嘴仍然坚持,鲜血顺着嘴角往下流。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感人之深浅,在于创造艺术的人对艺术痴迷的程度。”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叶天曾说:“不痴不迷成不了好演员。”齐花坦正是由于对艺术到了痴迷程度,所以,她的表演才感人至深,穿击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齐花坦的练功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艰辛和苦练,就没有艺技的绽放与精彩。

她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打造了一道道瑰丽卓绝的舞台风景,把戏中人物塑造出最大的张力,彰显出人物的精神风骨,给广大观众留下一朵朵嫣然抿美的舞台上的光鲜靓丽之花,给他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并久久地回味。

见解独到 演唱创新

作为表演艺术家的齐花坦不仅艺技卓荦,而且也是演唱创意革新的探索者。她对演唱创新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保持住河北梆子的本质特色。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物所处的环境、事件、情节、人物内心活动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合理地创意革新。

1、演法创新。多少年来,对于剧本中的人物都是按行当演,而齐花坦不墨守陈规,她明确提出演员要演人物而不演行当,这是一个创见。她具体地说:“窦娥,不能按闺门旦演,也不能按花旦演,还不能按青衣演。为什么?因为窦娥在整出戏中是发展中的人物。她是一位善良、孝顺、端庄、稳重的儿媳妇。后来成为小寡妇。再后来,由于张驴儿及其老娘来到家中,搅浑了窦娥一家的一池清水,她被卷入人命案中,负冤被判处死刑,变为地鬼。这样,只有演人物,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个女性的成长过程及重大遭遇给她带来的外貌、精神和心灵的巨大变化。若按行当演,就是片面的。《蝴蝶杯》中的胡凤莲也是发展中的人物,也要按人物来演。”

2、演员与所饰人物情感合二为一,以情见戏。禤智红说:“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角中有我,我中有角,甚至分辨不出是演员还是角色,不露痕迹地让观众深信你就是‘这一个人’,这就要求演员,在面对不同的角色时,从外到内或是从内到外注入不同的性格特征,寻找角色与自己的差异,品读他的内心,想象他的经历,运用不同的声音和形体感觉,让自己贴近角色的同时,也让角色融进自己的这个‘载体’具体化起来。”齐花坦即这样做的。她举《蝴蝶杯》中胡凤莲为例。胡凤莲与其父终年以捕鱼为生,甚是劳累艰辛。想不到的是,父亲被恶少打伤身亡,只剩下自己孤零一人。田玉川行侠仗义,替她报了父他。田与胡在船上互相爱慕。官兵捉拿田玉川,他只好避祸而离开渔船。胡凤莲百感交集,心怀惦念,他将逃往何处,是何等处境,若被卢林逮住肯定死罪吧。这牵扯着胡凤莲的思绪而心神不宁。齐花坦说:“我作为演员,被人物感动了,觉得自己就是胡凤莲,于是,我和她的感情融为一体。我真的哭了。这一哭,就不是演员演胡凤莲,而自己演自己,也可以说,胡凤莲演胡凤莲。这样一来,胡凤莲就有了性格和灵魂。”因此,齐花坦演起胡凤莲来就特别逼真,栩栩如生,虚拟中现真实,感动了观众。


▲河北梆子《蝴蝶杯·藏舟》,齐花坦饰胡凤莲,田春鸟饰田玉川。


3、念白创新。齐花坦举《窦娥冤》为例。窦娥在刑场上,“要二尺白绫,挂在旗枪上……”这段念白。齐花坦说:“如果按旦角的道白说出这段话,就不会感人的。我吸收了老生的念白,这就加强了窦娥在特殊情景下的语言表达力。”


▲河北梆子《窦娥冤》剧照,齐花坦饰窦娥,路翠阁饰蔡婆


4、唱法创新。《投县》一场戏,胡凤莲来到田府,这是七品知县的家,和自己昔日与父亲终年以破旧的渔船为家形成鲜明对比。田玉川把他家的传家宝“蝴蝶杯”送给自己作为定情之物,自己惦念着田玉川的下落与生命。县太老爷及夫人惦记着儿子,一再追问田玉川的情况。当问到儿子什么时候离开渔船时,饰者齐花坦在意识上我就是胡凤莲,首先让胡凤莲感动和激动自己,自己走出自我的躯壳,情动之下,她把“悄悄地放公子离开了渔船”句融入情感创意,唱为“离开了……渔……船……”这字音的时间延长,胡凤莲顿时心生一股超然的沸腾之情,含着胡凤莲的千思百念,唱出了胡凤莲的曲致多情,体现出胡凤莲对田玉川离开渔船之后的牵挂。这是胡凤莲撕肝裂肺心情的外露。同时,也暗示田夫人,我已与你家公子相恋,他把蝴蝶杯送给我做了定亲之物,我把他放走了。这是胡凤莲对准公婆是否认自己为儿媳妇的拭探,从中显出胡凤莲有智慧,很深沉,增强了人物的思想品位。而已往的这句唱法体现出的是胡凤莲的自豪与轻松,也显得有些浅薄,更体现不出胡凤莲的饱满的复杂情感。这并未完,饰者增添了一个创意动作。过去,她是坐着的,而现在她站起来了,朝着一个方向站着不动了。这静止的动作体现出胡凤莲身心的沉重。这一创意动作和创新唱腔,是一种艺术美的完成。这鲜活的表象和声腔,终于感动了田府夫妇,认下了这位聪慧而有情的儿媳妇,这样的表演,给观众以深刻地视听震撼与感动,并引发思考,把观众内心撩拨得潮涌激荡。这正如法国美学家库申所说:“真正的艺术家善于打动心弦。”齐花坦也说:“表演就是这样,首先作为一个演员来讲,必须先让角色感动自己,然后你自己再去感动观众,而且这种感动是一种艺术手段。”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则从反面说明了演员先感动自己的重要性:“作为演员,你不激动,观众是不会被感动和带动的。”


▲河北梆子《蝴蝶杯·投县》齐花坦饰胡凤莲,周春山饰田云山,路翠阁饰田夫人。


笔者在这里要说,演员演戏和观众看戏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演员是把剧本和戏中人物内心的东西和自己内心融二为一,通过表象与演唱传递给观众,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而观众则是由演员演唱而入内心,引起一番或感动、或激励、或思考,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齐花坦深知这一过程的重要,所以,她的内外,外内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

人艺高品 魅力无穷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齐花坦的人格魅力和她的艺术魅力是统一的。齐花坦认为,作为演员,必须有好的人格;艺术要有吸引观众的力量,要有激情,活脱灵动。确实,她的舞台艺术像磁铁那样具有吸引力。有一次在白洋淀演出,有一名高考考生在途中听齐花坦的戏入了迷,结果耽误了考试。在唐山露天剧场演出,整个场面,观众挤得满满的,树杈上、墙头上都是人。齐花坦在云南对越反击战前线慰问演出之后,去看望伤员,一位双目失明的浑身缠满纱布的不足二十岁的小战士,一听说“三圣母”来了,两眼噙着泪花激动地说:“你演的三圣母真好,俺做梦都想亲眼见见你,没想到,你来了,可俺的眼睛……”他哽咽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下半句:“什么也看不见了。”还有一次,齐花坦到河北唐县口头镇为拍戏曲电视剧河北梆子《孔雀岭》察看外景地,当时村干部开会已经散会。可是,当他们听说二十年前《宝莲灯》中的三圣母来了,谁也不能回去吃中午饭,非得亲自看一看扮演这个角色的真人到底什么样。齐花坦又到了一个村庄,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街口便挤满了人,他们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善良的微笑迎接着她,用亲切的语言和她说话。村支书激动地对齐花坦说:“我过去当过十六年电影放映员,哪一部电影也没像《宝莲灯》那样受欢迎,放映这部片子我都是连轴转啊!往往是这个村还没有结束,那个村就来等着接了。”一位大嫂打量着齐花坦,亲切地说:“你演的真好,跟真的一样,这么多年了,俺看过的别的电影都忘了,就这个《定莲灯》,俺是咋也忘不了,常常做梦都梦见‘三圣母’舞着红绸子向俺走来了,俺伸手去抓,总也抓不住。今儿个我竟看到真人了。”有一年在保定演出《窦娥冤》这是一出悲剧。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去看戏,她看得入迷了,孩子要去上厕所,她顾不上管,就随口应付了一句“去!去!去!”孩子走了,一去没有回来。这位妇女看完戏仍沉浸在悲情迷恋之中,一路哭着回家。丈夫见她一个人回来,忙问:“孩子呢?”她猛的一惊:“孩子!”她这才清醒,把孩子丢了,就忙跑出去找孩子。还有一位大娘,深度地入了剧情,她同情窦娥,竟痛哭流涕,晕了过去。又有一位老太太看完这出戏,抱住窦娥饰者齐花坦放声大笑:“孝道的孩子啊,你的命咋这么苦哇!”

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演到欢乐之处,使观众喜悦得开怀大笑并不难,但是,演到悲伤痛苦之处,使观众感慨悲伤,痛哭流涕,这就难了,然而,齐花坦做到了,甚至她的演唱还未开口,哀伤、欢乐等感情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到了高潮的时候,使观众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说,她的舞台功夫已经超过了一般艺技,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


▲中央慰问团河北省跃进剧团赴云南前线慰问演出。


有一次,齐花坦在医院做完阑尾炎手术后刚出院,就随同剧院演员赴云南,刚到住处躺下,剧院领导匆匆忙忙地进来了,对齐花坦说:“花坦,你还得坚持一下,人家非得要见你这‘三圣母’,我说你刚从医院出来,又一路晕车,唱不了。人家说见你一下就行。”当带着病态脸色的她和众人见面时,剧院领导介绍说:“这就是三圣母的扮演者齐花坦同志。”潮水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可见齐花坦这人和艺,真是魅力无穷啊!甚至于在舞台上的一个眼神,都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北京一位观众看了齐花坦主演的《蝴蝶杯》之后,给齐花坦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是:“胡凤莲,你的眼睛怎么用的?让人看了就再也忘不了啦。”眼神的用法这是个细节,演员们都很注意这一点,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用得好,也是一种吸引人的魅力。京剧名家刘长瑜在《角儿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这样说:“艺术的魅力在于细节,令观众难忘的也是细节。”

齐花坦的外甥女朝朝在遗嘱中这样写道:“我死后,什么装殓也不要,只要三姨的两盘磁带。我爱三姨,更爱三姨唱的戏,让三姨的戏陪伴我短暂的人生之路,让三姨优美的唱腔送我去找妈妈,我要和妈妈一起欣赏三姨的戏。”朝朝去世的第五天,齐花坦的大姐在给齐花坦的信中说:“朝朝直到咽气时录音机都在放着你的戏……”

以上正面及侧面的一些例子都说明了齐花坦的“人艺高品,魅力无穷。”

悉心关爱弟子 培养寄望后生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岁月更替,斗转星移,齐花坦已离休。她想,河北梆子要生生不息地发展,必须有后人来传承。她深知,河北梆子的传承如同唐僧取经——任重而道远。她寄希望于一代又一代的戏曲后生。于是,她默默地义务地当起传承教师,热心做人梯。“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的一切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齐花坦的性格温润如玉,清和平允,当起教师来,身体力行。她深知,“士分百行,以德为首”。她把做人放在培育学生的第一位,在她身上有着照耀学生心灵的道德光辉,她常对学生说:“要想学好戏,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她的弟子和学生各个品德优秀。她十分注重培养她们正确的价值观,铸魂塑命,树牢信仰理想,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蓄养她们的元气精神能量,培养她们正确的审美取向。教育她们把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整个戏曲艺术事业和中国梦之中,教育她们矢志不渝地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多年来,她洒在排练场上的汗水是激励弟子和学生进步的永恒动力。她特别关心她们的生活,体贴入微地对待她们,心甘情愿地为她们服务。

弟子王梅菊说:“师傅比我亲娘对我照顾还周到。我娘是个农村妇女,光知道在地里干活。第一次到师傅家,洗脸毛巾、牙膏牙刷、拖鞋、练功服、练功鞋都是师傅给我准备的。那时,我连饭都不会做,师傅不光教我戏,还教我做饭。每次走时还送我吃的穿的。只要我一穿新衣服别人就说,又是你师傅给的吧。我眼睛有病,师傅带我跑遍了石家庄的各大医院。说实话,我亲娘也没有这样关心过我。”弟子李玉梅拍《窦娥冤》时,非常劳累,晚上回到宿舍,连妆都不想卸就爬到床上睡。齐花坦为了让弟子睡觉解乏,亲自给她打来温水,扶她起来洗脸。又打来开水让她烫脚,对弟子说:“烫烫脚血液循环得快,睡觉舒服,养足精神好接着拍戏。”齐花坦还要给她洗袜子。李玉梅只好说:“师傅,我忘记把袜子放到哪儿了,快睡吧,快睡吧!”其实,弟子是觉得师傅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实在过意不去,只好这样说。弟子彭蕙蘅拍河北梆子戏曲电视剧《孔雀岭》时,齐花坦带着苹果、梨、榛子、瓜子去看她,说山沟里买东西不方便,怕她嗓子受不了。

齐花坦不但在生活上关爱弟子,更是悉心地不遗余力地教授她们舞台艺术,在艺术上对她们寄予无限的希望。她的夙愿是:把自己今生所学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和学生,再通过她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以求河北梆子生生不息地发展。她对弟子们身带言教,要求她们要悟出道理,多看多想,提高辨别事非能力。不要一味模仿,要有自己独立的创造性。她强调对于河北梆子要强基固本,在此基础上要有创意。她说:“演戏不是搞复印,也不是只当演戏匠。演员是演人物的,每个人物都有他的特点,要抓住其特点去表演,创造出观众认可的永远活着的人物。”她教弟子不辞劳苦,一心一意,教王梅菊时,在大伏天,天气热得嗓子发干,通身是汗。她在院子里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招一式地教,师徒俩都不肯休息。邻居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地说:“花坦,教学生像你这样教,有十个二十个徒弟,还不得把师傅累死?”齐花坦却说:“累死也值得,人家孩子不能白叫咱一声师傅。”《窦娥冤》是齐派名剧,齐花坦没有丝毫雪藏的传授给她的弟子们。更为可贵的是,她教弟子学艺,管食宿,不收学费,纯属尽义务。有的人说:“她这样做,十天八天,哪怕一两个月还可以,长年毫无代价的教他们,真不值得。”齐花坦得知后却说:“我非常值得。党重视我们的民族艺术,把我培养成为一名艺术家,一分钱也没朝我要过。我的老师培养我也都是无私地奉献。我有国家给我的工资,我绝对不能讲代价,不能收她们一分钱。”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位师傅的伟大人格和奉献精神。

齐花坦对待弟子,教她们学艺胜过自己的一切。有一次,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看到母亲过于繁忙,身心疲惫,让她到上海旅游几天,放松一下精神,都已经安排好了行程。正在这时,保定的几位弟子来家,请她指导。这一来,齐老师很高兴,立即改变了去上海的打算而教起她们来了。她还时常无私地教授那些素不相识的演员。她常说:“艺术不是私有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的戏谁想学我都教。人可以不服老,但新老接替是自然规律。传承也是演员应该做到的一份担当,应该尽的一份责任。”齐老师能够从哲学辩证的观点教导弟子们,她说:“当你在赞扬声中时,更要谨慎从事,更要虚心,更要低调;当别人把你看得不向好的时候,要有自信,要有坚强之心。成功时要听得进善意批评,遇到挫折时不能灰心,在特殊情况下要经得住恶意攻击。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一直保持心态的平衡,不能像小温度表,忽上忽下。”这是她对弟子的开示语,平缓、谦和与舒畅,像涓涓细流淌入了弟子心田,用她湿润的心境来滋养弟子。她教导弟子既要放眼河北梆子远方的寥廓,又要走好眼下的每一个微小台步。为家乡戏的发展,竭尽全力,尽已之责,做好接力传承。齐老师的教导与希冀,已经成为弟子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她们心中汇聚成永不干涸的洪流,成为弟子奋进前行的推动之力,成为弟子通往戏曲灵山胜地的一条光明之路。

(待续)

作者 :胡文善,男,共产党员。特级教师,河北省优秀园丁,承德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及第一届学术委员。全国优秀辅导员。入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就与展望》。曾任《现代教育与研究》(上)、《作文辅导与训练教程》等书副主编。在所发表的各类文章中有多篇获国家级壹等奖、特等奖。2006年退休。


齐花坦——做人从艺的楷模(上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