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居赋》的译文确实不少,但余以为站在家乡人的立场看也是错误不少。要译好《山居赋》,须对山居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其次是对谢灵运人生经历有所知晓;再次是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所洞察。我非谢灵运研究者,亦非魏晋六朝史的熟悉者。这篇译注不敢说有多少准确,但至少使我对“山居”有了再认识。 谢灵运写作《山居赋》时,正当四十岁前后。作者经营始宁墅庄园,主要在第一次回乡隐居期间。假如像野史所说:幼年去钱唐杜治养之,一直到十五岁才回家乡,那么不会对始宁墅庄园有真情实感。所以正史《宋书.列传第二十七》并无这段记述,更无“客儿”之称。其实,说谢灵运幼年去钱唐杜治家,只出自刘敬叔《异范》,被钟嵘《诗品》引用,而《宋书》作者沈约就根本不相信的,也不予采用其说。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中说:“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他十五岁离开故乡,现在已过去二十四年了,若幼年十几年都不在始宁长大,决无对故乡的缱绻之情。再说《异范》的作者刘敬叔与谢灵运政见不合,有故意贬低谢灵运之嫌疑。当时承袭康乐公的谢家宗室,决无可能在谢灵运(本名谢公义)幼年即送到钱唐去的道理。谢灵运有三个兄长,分别是谢公仁、谢公孝、谢公信。谢家在始宁宗族庞大,必有家庭教学机构。基本可以肯定,谢灵运是祖父谢玄特别珍爱的孙子,谢灵运幼年去钱唐杜治家一直到十五岁之说,出于政敌贬低之需。 至于说谢灵运为“陈郡阳夏人也”,乃当时社会门阀士族制未消亡,谢氏一脉起于望郡“陈郡阳夏”。若仔细追根溯源,“陈郡阳夏”谢氏,以东汉会稽山阴人谢夷吾(25-89),字尧卿,为始祖。从谢夷吾(郡称会稽山阴谢氏)到到“寓于始宁”的谢衡,只不过五辈。所以说,到谢灵运这一代(以谢衡起计算,第六辈),早应该“改籍会稽”了,也是认宗归祖。 谢灵运在经历坎坷的仕途生活之后,已年近四十。称病辞官回乡隐居,踏遍了始宁的山山水水,结交的都是隐者、道士、僧人。从《山居赋》可知,他已坚定了皈依佛道、超脱尘世、远离政治的人生信念。作者带着失败的伤痕,刚从政治的漩涡中走出来,加上他的本性天真,以及当时的文化氛围,使他已深深地领悟到“准丘园是归宿,唯隐中有乐趣”,其实始宁也确实可算是他这样的人理想的安身之命之处。 关于始宁墅的地域范围,《山居赋》分“近东”、“近南”、“近西”、“近北”四节给予描绘。赋云:“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流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注云:“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处,并有名山川。西溪、南谷分流,谷障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嶂是近山之最高峰者②,西溪便是之背。入西溪之里,得石>,以石为阻,故谓为。石滂在西溪之东。从县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比之外溪,封墱十数里,皆飞流迅激。左右岩壁、绿竹。闵硎在石滂之东,溪逶迤下注良田,黄竹与其连,南界莆中也。” 东界是一条山溪,《山居赋》曰西溪。“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点明了西溪的发源地和出口处。“始宁县”即邑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因那时治在江东,故云水出县西。西溪今名动石溪,发源于五石头冈,高679米,为山居近东之最高峰。溪长12公里,与注“九里”、“十数里”之和相符。溪于三界镇南汇入曹娥江。“县南”即三界镇南,是匡定始宁墅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标的。动石溪从五石头岗自南向北流,十多里至清潭,折直角改向西流,九里达三界镇,故注将其分为“九里”、“十数里”二段,以清潭南为“近东”,清潭西则在后面“近北”节介绍。动石溪上游是V形谷,深割切,溪山巨石磊磊,如阙如楼,风雨至石则动,因而名之。溪底原生岩裸露,阶级节比,故曰:“封墱。”石即叠石,在今叠石村,系巨岩垒叠,高高耸立,形成景观。叠石村下为胡村,胡兰成故居所在。石滂疑为上虞市下官镇的双石笋。黄竹在五石头冈东荫潭溪的源头,黄宗羲《四明山志》云:“有黄竹浦,下有白龙潭。”元柳道元诗:“延连黄竹浦,隐见白龙堆。”皆为胜景。 赋云:“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崿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注云:“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下注。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状貌也。崿者谓回江岭,在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憟。磐者是县古治之此,在江之□□,用槃石竟渚,并带青林而连白沙也。” 剡江为曹娥江上游,在剡县境内,今名剡溪。 小江名嵊溪,又名里东江,长31公里,发源覆卮山,山顶有巨石,谢灵运游此,酒毕覆卮而得名。三洲在剡江和嵊溪交汇处,二江携大量沙砾淤积于此,造成河道支叉分流,形成了三个沙洲。其中一洲竖卧剡江河心,成一孤屿,长800余米,宽200来米,高出常水位约5米,由细沙堆积而成,其上桑桕疏枝,为不沉之绿洲,乡人名为累地冬瓜。其余二洲,分立于嵊溪水口之南北,各约三四十亩,大小形状略同,沙中夹砾石,水浅则显,洪水则没,故云“表里离合,是其状貌也。访始宁境内曹娥江与支流交汇处,再也找不到像三洲这样的流水地貌形态。始宁“县古治”已无考,唯三洲北嵊溪村有老者云,村曾为古县城,筑渠时,曾在地下掘出石板道,疑为官街。村北山上有汉墓,有铜镜出土。回江岭在今仙岩镇仁村,在三洲西3公里,深潭中立一孤石,高近10米,如中流砥柱,行人观为叹止,乡人为纪念谢玄,名将军潭、将军石。剡人屠笑山诗云:“一拳卓立欲生云,力抵中流态不群。仿佛太平无事日,溪边闲散故将军。” 赋云:“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注云:“杨中、元宾,并小江之近处,与山相接也,唐皇便从北出。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壁,小江口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山高月隐,便谓为阴,鸟集柯鸣,便谓为风也。” 此节与“近南”三洲相属,说剡江与小江汇合后,唐唐皇皇的向北流去。唐皇为水势,连纵为北流。杨中、元宾不知所在,唯三洲北有下洋村,或许为杨中所在地。剡江出三洲至嶀浦约2公里,为嶀嵊山峡最窄最峭的一段,传为大禹用神斧劈开,剡中之水才唐皇北出,人方宅土。“唐皇连纵”或许与此神话有关。注中:“壁高四十丈,色赤”者,为《山居赋》中的又一特殊地貌,在今清风庙北约百米处。此绝壁高近百米,宽约50米,峙于剡江西侧。嶀山为嵊县组黑色玄武岩,临江有绝壁数处,惟此石壁为紫红色玄武岩,也是曹娥江畔岩壁中的绝无仅有者。因石壁色红,乡人传为故事:说宋德祐(公元1275)年,元兵侵临海,掳一王姓少妇归,妇不甘受辱,于此跳岩死节,血染岩壁,故而红焉!后乡人立清风庙祭祀王烈妇。 曾山为始宁墅内山的总称,列剡江东,最高峰311米,今名车骑山,为纪念谢玄而命名,赋中“仰眺曾峰”即此。曾山本名甑山,传夏禹治水劈开嶀嵊,功毕,覆甑于此而成峰,故此有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水经注》云“嶀山之成工峤”,或谓纪念禹功,然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云:“旧传谢玄破符坚归,乡人荣之,大书成工峤三字刻于峤山。”今已不存。孤山为嶀山北脉,与曾山隔江相揖,会于嶀浦。孤山南的王子经始处疑为王珣别业,今有招士湾村。《水经注》“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可资互证。王元琳即王珣,官至尚书令,宁康二年(公元374),高僧竺道潜圆寂剡县沃洲,帝命黄门侍郎王珣傅十万钱赴剡治丧,归途中曾与名士戴逵共游嶀嵊。 赋云:“近北则二巫结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山矶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外周回,在圻西北。边浦出江,并是美处。义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经始处所犹在。两皆长溪,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里亦隔一山,出新。横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巫湖旧唐,故曰修堤。长溪甚远,故曰泉流。常石□□□□□,故曰山矶下而回泽。里漫石数里,水从上过,故曰濑石上开道。休山东北,周里山在休之南,并是北边。” 常石矶、横山、休山、周里山,皆山居近北之山。常石矶即嶀浦岩,壁高十余米,壁下有谢康乐钓台,有宋人题刻。岩顶有嶀浦庙,事备《水经注》。剡溪北出曾、孤,直冲嶀浦岩,折直角东流,漩成大潭,故曰“山矶下回泽”。江从嶀浦东流,至钓鱼潭约1公里,中有《水经注》所谓琵琶圻,谢灵运于此获八百年墓砖。江北即横山,与常石矶接,在江之北,在山居外,故曰“横、石判尽。”常石矶、横山为山居北界之西段,其北界东段则回到了“近东”节中的“县南入九里。”周里山在动石溪南,今名均山,在山居内;休山在动石溪北,在山居外,故曰休、周分表。大巫湖在休、周二山口,溪出山后,流入冲积扇平地,形成一大片湖沼地,长“四五里”许。出大巫湖即为动石溪与曹娥江的交汇处。小巫湖在周里山南,面积约大巫湖的五分之一,经周里山与独山之间的峡口与大巫湖接,故云“大、小巫湖,中隔一山。” 当我们考证了山居的四界后,再读《山居赋》对近界山水总貌的概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赋云:“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注云:“枚乘曰'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此吴客说楚公子之词。当谓江都之野,彼虽有江湖而乏山岩,此忆江湖左右与之同,而山岳形势,城池所无也。往渚还汀,谓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谓东西有山,便是四水之里也。抱含吸吐,谓中央复有川。款跨纡萦,谓边背相连带。迂回处谓之邪亘;平正处谓之侧直。” 所谓“四水之里”,是谢灵运对始宁墅四址所作的界定。四水者:东动石溪,南嵊溪,西剡溪,北则剡溪与动石溪接。其界域在今嵊州市三界镇南和仙岩镇北,面积20多平方公里。 山居内外都是山,“东阻西倾”指山的走势。山居地处覆卮山东脉,覆卮山高861米,西伸至动石溪源头五石头冈(679米),继而西延至山居内的车骑山(311米),与剡溪接,从高到低,向西倾斜。车骑山即曾山、曾峰,为山居最高峰,乡人为纪念车骑将军谢玄而命名。事备高似孙《剡录》。江淹诗“今行嶀嵊外,衔思至海浜。”嶀嵊外即始宁墅所在地。唐朝后,车骑山归剡县,人们便将其并入嵊山。唐诗僧皎然(谢昼,清昼)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居长城杼山(今湖州市长兴县)视始宁墅为故乡,诗云“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又云“峰心惠忍寺,嵊顶谢公山。”“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忘。”皆为思念始宁墅之作,故车骑山曾名谢公山。 始宁墅中的三精舍 始宁墅不是一幢楼,也不是一个花园别墅,它是一个面积广阔经济繁荣的士族庄园,有一个数量众多精陋有别的建筑群。三精舍在《山居赋》中有详细的描述,当界定了始宁墅的地域范围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难认定了。 桐亭楼。其名来自南朝齐郦道元《水经注》:“江自嶀山东北径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旧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舟子,泛滥满焉。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都传观焉。”嶀山东北芦人舟子泛滥满焉,即嶀浦。嶀浦呈“U”字形湾道,故云江曲起楼,两面临江。今江曲处为三界镇马岙村,即桐亭楼所在地。嶀浦出口即琵琶圻,为一江中沙洲,长350米,宽约100米。《水经注》言嵊亭、成工峤、嶀浦庙、桐亭楼、琵琶圻、始宁古治,顺溪流而序,排列甚为严密,足见桐亭楼在嶀浦江曲处。《水经注》与谢灵运所记略同,《过始宁墅》诗“葺宇临回江”,《山居赋》自注:“南术是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矶。”所谓三转曾山,指剡溪北流至嶀浦南500米处,弯向西北入嶀浦,继而直角东流,经钓鱼潭,又直角转弯向北流,故云三转。常石即嶀浦岩,西南角岸孤山,前节已述。嶀浦为剡溪第一胜景。陶宏景云“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杜甫诗“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山居赋》称其为:“考封域之灵异,实兹景之最然。”嶀浦水域开阔,深不见底,是曹娥江中游造船渔业中心,尤以产鲈、鲻盛名。谢玄经始初,常在此垂钓,其《与兄书》云:“居家大都无所为,正以垂纶为事,以足永日。北固(按:此浦)下大鲈,一出钓得四十七枚。”(引自《全晋文》)他将所钓之鱼晒干,使人送给兄长与妻子。 南山精舍。《山居赋》云:“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献。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注云:“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江楼即桐亭楼。南山精舍是谢玄经始的第一幢房子,在车骑山北岭,故《过始宁墅》诗云“筑馆基曾巅”。据此可知,南山精舍在曾岭上,离桐亭楼三里多的地方。在岭上有一坂平地,名曰敕书岭,有一条卵石路,镶嵌甚是精致,延岭北通钓鱼潭村,约二里许。村民说,敕书岭是车骑将军住过的地方,这条石蛋路是朝廷投递文书之道,故名敕书岭,又名官大路。钓鱼潭村是谢灵运经建的临江楼所在地,《游名山志》云:“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余,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此指从临江楼径敕书岭至南山精舍。湖即太康湖。从桐亭楼三里许、临江楼二里余,这二个长度正好交会在敕书岭,故南山精舍的所在地也大致可定。谢灵运和族弟惠连曾于此七夕赏月,共作《七夕咏牛女》诗,相互酬唱。谢灵运诗“陵风步曾岭”,谢惠连诗“瞬目俪曾穹”,曾岭为脊,曾穹为峰,峰岭相连,实为一地。岭南有巨岩,为谢玄游息处,称谢车骑坐石。 临江楼。谢灵运第一次归隐时所建的精舍。赋云:“其居也,右江左湖”。“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注云:“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浚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右江:曹娥江。左湖:太康湖。楼距江二十丈许(合50多米),有石阶通水,此即船埠头,故谢灵运诗云“系缆临江楼”。“仰眺曾峰”,即抬头可见车骑山。“列镜澜于窗前”,指俯首可见太康湖。“窗前”给人楼与湖很近的感觉。此节交待了临江楼与曹娥江、太康湖之间的地理关系。接着,谢灵运描述了临江楼的具体位置。注云:“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三间故谓之并梁。门前一栋枕矶上,存江之岭,南对江上远岭。”宅里山今名雄牛山,南北走向,为曾岭属尾。临江绝壁高耸,壁下为钓鱼潭,江畔有钓鱼潭村,皆为纪念谢灵运而命名。临江楼即在钓鱼潭村村南,雄牛山东北麓,离船埠约50多米的地点。临江楼为三间式楼房,有花园,其中一间在岩矶上,岩矶外则为平畴,故其址可圈可点。临江楼景色宜人,《山居赋》注云:“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之尽矣!刊翦开筑,此焉居处,细趣密玩,非可具记,故较言大势耳。”有《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可资对照。 “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者,即南楼,或许是一个比较精致的亭阁,可以望见桐亭楼的窗户,以尽瞻眺之趣。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游名山志》云:“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始宁又北,指剡江与嵊溪合流处的三洲,因三洲南为嵊山,北为曾山,是始宁与剡县的分界点,从三洲至南楼为7里,正好与其相合。又南楼与横山隔江相对,百许步指江面宽度。 桐亭楼、南山精舍、临江楼,鼎足而立,高低错落,寒暑两适,皆是美处。谢灵运对三居之间的距离似乎经过测量,从桐亭楼至南山精舍,注云:“跨越山岭,绵亘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从桐亭楼到临江楼,注云:“自西山开道,迄于东山,二里有余”。从临江楼到南山精舍,《游名山志》云:“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有余,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如图)始宁墅三精舍示意图 始宁墅中的太康湖 太康湖是谢玄经始的一个小水库,用以灌溉田园。《全晋文》载谢玄《与姐书》云:“此二日东行,游步园中,已极有住家,湖形模也。姐相瞩此,亦有所散。”姐即东晋才女谢道韫,王羲之二儿子凝之妻,居会稽。写信时,桐亭楼和南山精舍已建成,太康湖也基本成形,即将竣工,故邀其姐来观赏游玩。谢道韫曾多次到始宁墅省亲,其《登山》诗云:“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享天年。” 赋云:“自园之田,自田至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浚潭涧而窈窕,除菰洲之纡馀。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途。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注云:“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尽意,万不写一耳。诸涧出源入湖,故曰浚潭涧。涧长是以窈窕。除菰以作洲,言所以纡馀也。”此专叙太康湖之美,然有四点值得关注:一是头二句点明了临江楼和太康湖只有一田之隔,距离很近;二是所谓浚潭涧,即筑堤蓄水,为人工构筑的一个小水库;三是湖的形状,因在山谷中,故而狭长窈窕;四是春流秋徂,因季节不同,湖水有多有少,形势各异。 谢灵运对太康湖是不惜笔墨的,又赋云:“因以小湖,邻于其隈。众流所凑,万泉所回。氿滥异形,首毖终肥。别有山水,路邈缅归。”注云:“氿滥、肥毖,皆是泉名,事见于《诗》。云此万泉所凑,各有形势。”此节虽见重复,但内容更具体,说太康湖很小,不过是山谷中的泉水汇集而成。它和临江楼在同一个山谷中。谢灵运对太康湖的描述很客观,那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不可能在一条很长的山溪中筑水库,只能垒一条小土坝,积一点水,用于灌溉自家的田园。即使这样,太康湖仍不失为嵊州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水库。 在《山居赋》总叙三精舍的一节中,又写到了太康湖。注云:“从径入谷,凡有三口。缘路初入,行于竹径,半路阔以竹渠涧③。既入,东南傍山渠,展转幽奇,异处同美。路北东西,路(按:南)因山为障。正北狭处,践湖为池。”三口,流入太康湖的三条小涧。《游名山志》云“溪涧凡有五处。”注云:“众流所凑,万泉所回。”三谷、五处,皆择其长者而已。东南有傍山渠,正北狭处为湖坝,皆水库的主要建筑物。湖边有路可行走,北以坝为路,东依傍山渠,西则为临江楼通南山精舍的敕书岭。湖畔竹木蔚郁,天鸡和鸣,煞是美丽。谢灵运爱竹,说“东南会稽之竹箭,唯此地最富焉。”赋云:“临碧潭而挺翠”,指湖西坡上的大片竹林。注云:“缘崖下者,密竹蒙经,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 综上所述,太康湖当在临江楼东南的山谷中,即今三界镇的钓鱼潭村至李岙村的一个葫芦形谷地中,东为傅家山、马鞍山,南为车骑山,西为雄牛山,在傅家山和雄牛山相接的狭处筑坝,坝址距曹娥江500米。谷中泉水资源丰富,其中车骑山下的李岙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水利局水资源调查时,被定为嵊州第一大泉。太康湖原本是一片湖沼地,故云“践湖为池”。湖集雨面积约3.5平方公里,按坝高2米计算,湖面长约500余米,宽100多米,正常水位可储3000立方米左右。 南居石壁精舍 石壁精舍是谢灵运新建的一幢佛寺式建筑物,建于元嘉二年(公元425),自谓南居。其事最早见于《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南檐临涧,北户背岩,以此息心,当无所忝邪。”又《石壁立招提精舍》诗“敬拟灵鹫山,尚想只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点明了这幢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和佛寺特性。招提与寺院不同,它是民间举办佛事的场所,虽邀名僧来讲经研佛持斋,然事毕即去,非僧人常住之所。那时修佛得道成风,建招提便成了达官贵人们的一种时尚。谢灵运少不杀生,笃信佛学,为官时,上庐山晤慧远,死后为其作,又参与渐悟与顿悟的佛理大辩论,在上流社会中,称得上是一个佛学界的名流。归隐后,为了得道成佛,这才是他建造石壁精舍的动机。 《山居赋》列四节专叙石壁精舍事,详细介绍了建造缘由,寻址经过,精舍结构,斋事活动等情况,现考注如下。 赋云:“敬承圣浩,恭窥前经。山野昭旷,聚落膻腥。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沦倾。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货以善成。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虽悴容之缅邈,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钖之息肩。庶镫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事在微而思通,理匪绝而可温。”注云:“贾谊《吊屈》云'恭承嘉惠’。敬承亦此之流。聚落是墟邑,谓歌哭诤讼,有诸喧哗,不及山野为僧居止也。经教欲令在山中,皆有成文。老子云善贷且善成,此道惠物业。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艺园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虽悴容缅邈,哀音若存也。招提,谓僧不能长住者,可持作坐处也,所谓息肩。镫王,香积,事出《维摩经》。《论语》云'温故知新’。理既不绝,更宜复温,则可待为己之日用也。”把佛祖、经教、老子、孔子都恭承出来了,无非是在宣传石壁精舍的完美无缺,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兑现对乡人许下的承诺,每年举办九十日斋事,然后为己之日用,点明了建造石壁精舍的意图。 赋云:“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剪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围,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塔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注云:“云初经略,躬自履行,备诸辛苦也。罄其短浅,无假于龟筮。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谢郊郭而殊城傍,然清虚寂寞,实是得道之所也。”始宁墅虽曰山居,然俟县治,又舟船车马,过于喧闹,故谢灵运另在始宁墅外,寻找一处幽静的深山冷岙,兑现他为乡民建造佛寺的承诺。他走遍了山居附近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地貌,经过选优劣汰,确定了石壁精舍的地址。从选址到建筑,完全由自己规划设计。石壁精舍是谢灵运的一个杰作,他第二次归隐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大都生活在这里。那末,石壁精舍在那里呢? 赋云:“若乃南北两居,水通击阻。瞻风观云,方知厥所。”注云:“两居谓南北两处,各有居止。峰崿阻绝,水道通耳。观风瞻云,然后方知其处所。”原来是在一个从始宁墅看不见的地方。因为两居间隔着一座山,一条江,所以陆路不能直接通行,远远望去,只知道它一个大概的方位。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石壁精舍“在所住山南”,那么隔绝的这座山,不是嵊山就是嶀山。而嵊山属剡县,嶀山属始宁,石壁精舍一定在始宁界,故知必与嶀山有关。在《山居赋》下一节总叙始宁墅三精舍的注文中,有这样一段注:“方壁,西南石门。世□南□池东南。皆别载其事。”虽然中间一句被蛀蚀得不成章句,但我们仍可以认定“别载其事”者就是石壁精舍。更可喜的是“方壁,西南石门”一句,道出了石壁精舍的所在地————石门山。我们甚至怀疑“方壁”就是石壁,因为方壁字义不明,行草方字与石字形似,又遭蛀蚀而字迹难辨,故为后人所误读。 我们从“西南石门”这句话中,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谢灵运的三首石门诗:《石门新营所住》、《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以及《游名山志》中的《石门山》、《石门涧》。诗中“朝搴”、“暝还”、“晨策”、“夕息”,皆指来回于南北两居之间。我们认为,所谓“石门新营”就是石壁精舍。如果说二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石壁精舍是一幢佛寺式的招提,而石门新营是一个建筑群,除了石壁精舍这幢主建筑外,还包括供众多香客做九十日斋事时住的茅房和食堂、奴僮们居住的野舍。 石门山在今嵊州市城西北10公里,北与嶀山接,以石门岭和强口涧为分界线。《游名山志》云:“石门山,两岩间微有门形,故为称也。”石门山北抵石门岭,呈南转东走向,于今仙岩镇强口村南与剡溪接。最高峰为风门山,海拔695米。陵顶处有塘丘村,村有登云馆、梯云桥,为纪念谢灵运登山而命名。山脊全长10公里,有600米以上的山峰5座,为古剡和始宁的分界线。山北强口涧,长8公里,发源于石门山,自西向东流,于强口村汇入剡溪。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即此与族弟惠连分别。石门山西为石门涧,源头石门岭,《游名山志》云:“石门涧,六处石门,朔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④涧中数处石壁相揖,又有石门槛、石门瀑,为剡中名胜。谢灵运邀庐山高僧昙隆来石壁精舍,《山居赋》载与其“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今为沸水水库。石门涧中有石门村,今属崇仁镇。石门涧属剡县,强口涧属始宁,石壁精舍当在强口涧。强口涧呈“V”形谷,深割切,两坡峻峭,山崖壁立,流水湍急,然至源头,忽然开朗,呈瓢形阔谷,有四山回萦之势。谷底有谢岩村,距剡溪6公里,据宋《剡录》载:“县北有谢岩,灵运游北,四顾放弹丸,落此为祠。”村民认为这就是谢灵运居住过的地方,故以谢岩名村。所谓落此为祠,和石壁精舍的佛寺性质相同,可见传说也有一定的真实性。近村的那块大岩石,被称为康乐弹石,谢灵运诗“弄此石上月”即此。谢岩村是石门山中有关石壁精舍所在地的唯一记载。综观所有资料和地形条件,我们认为石壁精舍在今谢岩村最为可信。至此,谢灵运为什么在强口与惠连告别,入舟剡中登天姥山,其理自然明了。 谢灵运往来于南北两居之间,留下了许多诗篇。“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朝搴园中兰,瞑还云际宿”点明了南北两居间的行程和距离。其中《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对两居行程的交待最详细,诗中:“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四句,言出谷、入舟,印证了两居水通陆阻的地理关系。日尚早,阳已微,敛暝色,收夕霏,以时序表达路程,点明两居间较远的距离。谢岩海拔200多米,至强口船埠头,是一条弯曲崎岖的山路,至少有7公里,约需2小时;从强口行舟至临江楼12公里,需3小时,两居间得走四五个小时,故诗言极是。这首诗见于《文选》,唐李善注引谢灵运《游名山志》曰:“湖三面悉高山,枕水渚山,溪涧凡有五处。南第一谷,今在所谓石壁精舍。”后人对这段注颇多误会,以为石壁精舍就在太康湖的南第一谷,可细想之,如果石壁精舍是在太康湖的山谷中,那不是在始宁墅境内了吗?怎么还分南北两居呢?往来于南北两居间的这些诗又该如何解释呢?事实上,这段注应该分为二段来解读:前面一段讲太康湖的地形,后面“南第一谷,在今所谓石壁精舍”是交待石壁精舍的所在地,是不可以把二段混而为一的。所谓“南第一谷”,是指始宁县南边的第一个山谷,过了此谷便到了剡县,这个山谷就是强口涧。 石壁精舍所在的谢岩村属今嵊州市仙岩镇,唐宋时为康乐乡、游谢乡,奉谢灵运为乡主,尊为仙君,立庙祭祀,一千多年来香火不绝。据民国《嵊县志》载,里坂、漩泽、强口、张岙、水口、桥石头、故港等村都有谢仙君庙,乡人对谢灵运的思念之情,可见一斑,也是石壁精舍在此地的一个佐证。 注:①中华书局《宋书》校点本分47节,将“若乃南北两居”和“南山则渠夹二田”合为一节,似不妥。二节各有赋和注,分则清,合则混,有把“南山”理解为南居者,便是一例。 ②中华书局《宋书》校点本标点为“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使读者以为西溪和谷障在始宁县西,与原文含意相悖。 ③半路阔以竹渠涧,字义不明,似应为“半路,以阔竹渠涧”。阔竹,大毛竹,将其对剖,刮去内节,用作引水。谢灵运《从斤竹涧越领溪行》诗,斤竹涧之名即由此来。又《游名山志》“神子溪,南山与七里山(按:宅里山,见《山居赋》自注)分流,去斤竹涧数里。”可知斤竹涧在始宁墅内。 ④198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为“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石门涧为山间小溪,仅一条。上游峭岩相揖如门者颇多,谢灵运游石门涧时,指称这样的石门有六处,而并非石门涧六处。 ⑤文中□,为缺字。 影事前尘,颇似噩梦。当时他确实是想认真做一辈子隐士的,但心犹不甘所以有“冀夫赏音,悟夫此旨也”之盼。他自认为“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毛泽东说“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见记于1949年5月5日,与柳亚子先生谈论诗。) 1975年毛主席与北大中文系教师芦荻读书时说: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他认为,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见《读毛泽东札记》) |
|
来自: 碎玉h43ve28g9l > 《越文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