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乡村-我心目中的周庄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7-13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最美乡村——我心目中的周庄



作者 |   王春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最近,无论是在抖音、快手,还是微信朋友圈,老家大冯营镇周庄火了。终于在端午节的第二天,我借回娘家看母亲的机会,来到我心驰神往已久、日思夜想的周庄。

循着大冯营镇区间的“村村通”,我一路徒步西行约一公里,但见修竹苍翠,冬青碧绿,合欢夹道;池水碧波,小桥挺秀……

我的眼前一亮:遇见周庄,真好!

01




01月季斗艳

如若不是这黄蜡石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文化·周庄”几个大字,我真疑心自己走错了地方。抚摸着光滑的石碑,仿佛走进南国的水乡。

 

踏着干净的水泥硬化路面,从村西北角进村,再也不用怕“旱时满腿灰,雨天两脚泥”。闲游在宽敞、干净的马路上,我的目光迅速被路边那密密匝匝的月季花所吸引。

村子里的房前屋后,路边沟旁,到处都是月季的身影。小碗般大的花瓣层层叠叠,娇艳妩媚。花瓣如鸡蛋大小,仿佛清纯的少女素衣素裙,却风姿天然。鲜红如火,粉色似霞。

含苞的花蕾羞怯得像个小姑娘,悄悄散发着淡淡清香。怒放的花苞尽情舒展,在风中搔首弄姿。我不禁想起诗句“竹篱小径野人家,屋后房前处处花”。周庄作为“南阳月季村”,倒也名不虚传!

 

嗅着淡淡的花香,我注意到路左边是葱茏的冬青和梦幻般的合欢树。合欢花就像一把把粉色的折扇,棱角分明的骨羽纷纷散散地交错在叶柄上,一缕缕的红色丝绸从扇骨中滑落,合起扇骨每一条丝绸,却柔软顺服地偎在扇骨之上。

美丽的花儿在风中摇曳,在雨中绽放。只言时光明媚,不问岁月沧桑!等待蜂蝶的驻足,仿佛向窝居都市、只见线天的您,发出真诚的邀约:请到周庄透透气---文化周庄欢迎您!






02恍然如梦

我不禁感叹:“梁园虽好,周庄更难忘!”

回到老家周庄,心情格外舒畅。走在乡间小路上,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庭院前那炊烟袅袅,是家的味道!

这静静绽放的合欢,淡雅而幽远;这小桥流水,亭台廊榭让人恍然踏入江南梦乡,仿佛身在画中游。那田田的荷叶如伞似盖,擎立静直,让你不由得想起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美,莺莺燕燕的吴语软侬……

可那举着黄花吹喇叭,拇指般粗细的丝瓜;踮脚昂首、试比高的豆角;那似蛋如桃,青中透红的番茄;那郁郁葱葱、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红的胜火的指甲花,又让我的思绪有了烟火气息,仿佛回到了世俗凡间。




03朴实的周庄

我没有赶上文化节、朗诵节这样的盛典来周庄,失去了见证周庄端庄典雅、风姿绰约、妩媚婀娜的辉煌时刻。

看着画面上的香包:琳琳瑯瑯,流光溢彩,灵动别致。视之,引人入胜;闻之,清香淡雅;思之,浮想联篇……

如果可以,我真想买一些回去送给朋友:这是周庄的香包,沾着文化味,透着艺术气,肯定也让人爱不释手把玩、珍藏。

只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端午已过,此时又是傍晚时分,院门上铁将军把门。我只能望着“周庄女子手工作坊”的匾额兴叹!想像一下月季节时端午节时,这里大箱小袋、车载人提,热闹繁华的盛况。

可我见证了素面朝天、洗尽铅华的周庄,褪去光环的周庄。

周庄美的彻头彻尾,文化是浸洇在骨子里的,美得让我一见倾心,美得相见恨晚。

这千针万线的纳连缝缀,这小香包已走出周庄,走出南阳,甚至走出了国门。小香包留住乡愁,发扬传统,凝聚美好,表达情意,展示的是大大情怀!


周庄文化体现在村子的方方面面。周庄是农村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教科书。

那步犁让我想起早年间,那秋天的田野,牛儿拉着犁在不紧不慢地走着,身后牛把儿时而“哒哒”,时而“咧咧”。犁子下翻涌起黑色的波浪。新翻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身后跟一群打赤脚拾柴的孩子……

那大大圆圆的石碾,让我忆起了那被蒙眼的驴儿一圈一圈地走着,石碾子把包谷辗成糁。现在我还能记住那时辗出的“炒面”有多香,辗出的辣椒韭花香味是如何的绵长。

那随处都是,如装饰,似点缀,能当座的石磙,让我怀念起和父亲一起打场的日子。

小桥流水,华亭似盖,芳草如茵,蛙鸣处处,如今周庄的孩童他们将会留下怎样的美好回忆?政策给力,乡亲助力,周庄的青壮年,正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充实而壮美的周庄现代人之歌。老一代的周庄人如何开启夕阳无限好的幸福晚年模式?




04周庄文化

感谢“文化周庄不是梦”的创始人陈富广老师夫妇,陈涛先生,周同宾老师。此创意,举措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利在千秋。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


走在同宾路上,我回味着周老师在爱乡会上的讲话,“我年龄很大,辈份很低,在老家老少爷们面前我永远谦恭。我们是从周庄走出来的,都应该为家乡建设出点力,献一份爱。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更美好呢?”

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周庄呵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周庄子民,点点滴滴,那铁犁记得,那石碾明白,那黑土地更难忘,那古槐深情,那老井义重……

今天我们报本思源,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为故乡栽一株小花吧,种一颗小树,也让我们这些从周庄走出来的,为周庄留下点念想,人生也不算虚度。

残阳如画,袅袅炊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已渐行渐远,似乎封存在这石碾与石磨中了。

而一处乡村独有的流水河浜,炊烟夕阳,绿树掩映,原汁原味生态美,人文和谐的新乡村却经久的在心头穿越!

“一座村庄就是一所学校”,上行下效,薪火相传,聚力成城,相信周庄的明天会更好。

这一切都如这通幽的曲径,该是另一番如画的风景吧?让我们拭目以待。

临别,恋恋不舍。周庄,后会有期!   


作者简介:

王春兰,社旗县大冯营镇万庄人。幼时家贫,右手握锄头,左手不释卷,学习机会格外珍惜。及长从教,春风化雨,三十七载,辛勤耕耘,不问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闲来写写小文,抒抒情怀,且行且歌,岂不快哉!

原创首发,一稿一投,文责自负,1000字以上,作者简介、靓照同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