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 近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名字已经非常响亮了,我也从他的著作中获益匪浅。研究他的人太多了,我想我们作为渴望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80后们必然也要学习大师的著作,而我给大师起了一个挺时尚的外号——抽离者。 自从有了网络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在网上到处都可以找到德鲁克先生的生平。并不用太仔细的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尽管德鲁克先生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是他却没有真正的和一个企业或者团队共命运过。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他是个旁观者,他将自己抽离于团队之外进行观察,他不必受到企业发展的桎梏和团队内部的倾轧。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好还是坏,毕竟他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研究后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遗产,但由于他没有能切身体会到那种在其位、谋其政的冰霜雪剑之刺激,我不禁又对他的遗产价值究竟有几何产生了些许疑惑。 世界上对德鲁克先生的溢美之词非常的多,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没有管理学。是他将组织学从社会学中抽离了出来;是他从管理中抽离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目标管理;是他的著作树立了管理的标准和定义。可我们不免困惑,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完全照搬德鲁克先生的理论肯定行不通,理论毕竟仅仅是理论。并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德鲁克先生在二零零五年辞世之前曾经非常希望来中国了解文化,因为在他看来管理绝不是简单的分类和统计,管理学院应该学习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自然科学。很可惜上苍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那么剩下的事看来也只有我们自己来做了。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理论和我们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做个抽离者。 关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了解实在有限,能够稍微给大家有点贡献的就是想办法从帮助管理者们从团队抽离了。 以前办公室的楼层在十七层,旁边还有很多未拆除的平房,视野非常好。我经常会站在窗边想事情(都是骗人的,我只在马桶上想事情,也是骗人的,你们信么?),站在高处会看见下面的格局,平常走在那些胡同中间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是一种距离的抽离状态,在上一段文字中韩非老先生已经给我们警示了,领导者是需要和下属保持一定距离的。这种距离必须打到你足够看清楚他们,必须能在他们面前保持神秘,不然他们就会顺延着你的思路来迎合你。他们会说你爱听的话,按照你的意思来办事,而无论事情到底对与错,这就是组织混乱的开端。当有的人每次都能和你合拍,我就需要抽离一下来看看这种状态是天然达成的默契还是某些人的有意为之。毕竟我们都是有感性的成分存在,做出的选择也多数是潜移默化的按照自己的内心在修正选项,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会距离的抽离。德鲁克先生就是在距离抽离中不断的发现管理学的真谛…… 距离抽离状态是一种常态化的表现,我们必须学会经常从团队抽身出来。在现今的社会信息传递越来越简洁的情况下,我们想和团队成员保持神秘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心的高度,做到真正的更高层次的心态抽离。心态抽离是很困难的,我们作为管理者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能在眼界、见识方面有所提高,必须高到随时能以俯视的目光注视着团队的发展。这样很难做到,但成功的管理者也是少数,碌碌无为的人们大把大把的随便抓。虽然我不喜欢那个已经死了的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的代言人,但是无疑他在思想境界上一直是用俯视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的,这样一来他才能号召所有的旗下员工为了一个更加崇高的理想去努力,才能实现德鲁克先生说的那种作为管理者特有的使命感。当然了,最后他累死了。 最后一种抽离我觉得应该给时间,时间抽离也是非常奇妙的状态。德鲁克先生从来没有过河哪个团队同呼吸共命运过,德鲁克先生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果团队运作不成功就要丢饭碗的严酷,德鲁克先生永远是抽离在团队时间之外的人,团队的进化时间轴不会影响到德鲁克先生的心绪。完美的时间抽离,可惜这个我们学不会。但时间的抽离完全可以归结于成功的时间管理。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团队需要你来进行构建目标、制定计划、实施培训、监督绩效,如何安排好这些,然后将自己抽离出来很重要。德鲁克先生就告诉过我们,团队都是和外部交流才会产生成绩,而我们过多的将目光关注到了团队的内部问题,尽管管理就是减少内耗,但毫无疑问我们的目光还要投向外面的世界。 做个抽离的管理者吧,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