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大肠ESD/EMR指南学习(2)

 孤鴻66 2020-07-13

以下内容摘译自大肠ESD/EMR指南(2019年 第二版),仅供学习之用。

第二部分 术前诊断

1、性质诊断

在进行大肠ESD/EMR之前,病变性质的诊断是很重要的。性质的诊断对于应该切除的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病变范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大肠中,除了病变整体是早期癌以外,腺瘤、腺瘤内癌也很多,因此,不仅是病变整体的恶性度,正确评价病变内的恶性度的差异也与选择ESD/EMR、分片EMR等治疗策略有关。

性质诊断,通过使用图像增强、放大观察,可以进行精度更高的性质的诊断(推荐的强度2,证据水平A)。

为了进行性质的诊断,通过常规观察以及喷洒靛胭脂色素内镜观察,有必要确认病变的色调、表面凹凸、凹陷的有无、褶皱集中所见等。并且,喷洒色素(靛胭脂、结晶紫等)的放大观察(pit pattern诊断),以及使用NBI、BLI等图像增强观察的放大观察成为可能,根据病变的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所见的诊断成为可能。在与肿瘤/非肿瘤的鉴别中,包括色素内镜在内的常规观察为80%左右,与此相对,pit pattern观察为96~98%,据报道,在使用NBI以及BLI的扩大观察中,也可以得到95%的正确诊断。另外,在与腺瘤/癌的鉴别中,通过pit pattern观察可以得到70~90%的正确诊断,在NBI扩大观察等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通过使用扩大内镜观察,可以进行精度更高的性质的诊断。另外,在使用NBI的诊断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但是在国际上统一为即使在非放大观察中也可以使用的NICE分类以及基于放大观察所见的JNET分类。

图a  I型pit pattern  b II型 pit pattern

图a IIIL型 b IIIs型 pit pattern

图a IV型 b VI型(轻度不整) pit pattern

图a VI型(高度不整)b VN型 pit pattern

而且,最近有报告称,由于超细胞扩大内镜的出现,可以在细胞水平进行观察,诊断精度超过放大内镜,诊断精度极高。像这样,随着内镜机器的进步,内镜诊断达到了接近病理组织诊断的水平的证据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是,由于还没普遍用于临床,因此“推荐的强度”定为等级2。另一方面,迄今为止认为是非肿瘤性病变的锯齿状病变中,SSA/P和TSA是癌前病变,受到关注,但是,在包括癌变病例在内的这些病变的性质的诊断中,有报告显示,图像增强、放大内镜诊断是有用的。

图 常规结肠镜图像  超细胞放大内镜图像

另外,为进行性质诊断而进行的活检原则上不应推荐(强度2,证据水平C)。表浅型病变的情况下,作为术前诊断的活检会导致黏膜下层纤维化non-lifting sign,有时会给其后的内镜治疗带来困难,另外,腺瘤内癌多为LST-G 等肿瘤直径较大的病变,通过单纯的活检也有可能无法正确进行性质的诊断。不如通过使用图像增强、放大内镜观察进行诊断更有效。

2、浸润深度诊断

早期大肠癌,在实施内镜治疗之前,有必要预测SM浸润的深度(推荐的强度1,证据水平A)。根据癌的SM浸润度的不同,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也不同,另外,在T1(SM)高度浸润癌中,由于内镜治疗有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在实施内镜治疗之前,有必要预测SM浸润的深度。另外,在得到内镜切除标本的正确病理评价的基础上,指出SM浸润的地方也是很重要的。

在浸润深度诊断中,通常在色素观察中,如果发现深凹陷、紧满感、黏膜下肿瘤样外观、延展不良所见中的任意一种,提示SM高度浸润,其正确诊断率为70~80%。并且,在通过色素放大内镜观察的pit pattern诊断中,通过确认V N型pit pattern,可以得到约90%的正确诊断率,但是在隆起型病变和表面型病变中,前者的正确诊断率有稍差的倾向。并且,在使用了NBI的NICE分类、JNET分类中也可以进行同等的诊断。

图 IIa+IIc早期结肠癌 隆起部位有凹陷,紧满感、延展不良。(图片源自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断  日文第一版 )

另外,在超声内镜检查中,根据扫描条件和病变的形态,虽然受到扫描能力的影响,但几乎可以得到80%的正确诊断率。超声内镜检查各有优缺点,另外,由于病变的肉眼类型和发育方式等的不同,诊断精度也不同,因此,最好是根据情况结合最佳的检查法进行诊断。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略,仅供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