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末年,让他最头疼的并非孙、刘,而是立储的问题。选择曹丕还是曹植,让曹操纠结了很长时间。而朝野咸云,若非曹冲早殇,势将继承大统,曹操的家务事也会简单许多。魏武帝自己也对曹丕等人说过,“(曹冲去世)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这位曹冲名声在外,近2000年后的小学课本还讲述了他称象的事迹。他因为早逝没有机会当上魏国皇帝,但多年之后,却曾有一个机会摆在他的弟弟面前。
曹据,就是曹冲的弟弟,他与曹冲同为环夫人所生,母弟至亲。曹魏称帝建国后,曹据屡被加封,于公元232年被封为彭城王。按照辈份,曹据系曹操庶子,与曹丕平辈。曹丕死后,其子魏明帝曹叡登基,魏明帝死后,其子少帝曹芳继承帝位。此时,曹据相当于皇帝曹芳的爷爷辈,正常情况下是绝不可能黄袍加身的。 但当时的情况偏偏不太正常。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魏国大权,其死后由儿子司马昭接管朝政。皇帝曹芳对司马氏所为颇有微词,情况被司马兄弟得知,于是再次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曹芳退位。 (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形象,演得像)
国不可一日无君,接下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据史料记载,当时司马师上奏太后,要求“立彭城王据”。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从政治规律来看,有太后或权臣想擅权的话,最理想的状况就是让小孩当皇帝,操控于自己之手。此时为公元254年,根据年龄推算,曹据当时约在44岁左右。按说44岁的年龄应该有足够丰富的政治阅历,再从曹冲的智力状况推断,他的弟弟也不会太差。因此如果曹据当皇帝的话,恐怕并不利于司马氏兄弟的专权。 (有历史评价家认为,曹魏灭亡的根源就在于曹丕曹植兄弟不睦,曹丕去世时为防备自己的兄弟,安排司马懿等为辅政大臣,当时魏明帝已算成年,何需辅政?所谓辅政就是为了防范曹植等人,司马懿自此成为魏国政坛的关键人物。)
并且从曹据的简历来看,他曾因私作禁物被处罚过。从这一点来看,这位彭城王并不乏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不知为何,司马师要推荐他当皇帝,这一招从政治角度当属臭棋。 不过,当时魏国的太后却帮了司马氏的大忙。当司马师提议彭城王曹据时,太后坚决反对,理由是:“她是魏明帝的妻子,而曹据是魏明帝的叔叔,如果曹据当了皇帝,她这个太后还怎么当?”于是,最终的人选是跟曹芳一辈的高贵乡公曹髦。 此后的事情大家应有所耳闻,曹髦年轻气盛,认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决定亲自带兵(不多)讨伐他,结果身死国灭。如果,年老持重的曹据当了皇帝,曹魏政权能否多坚持几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