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14

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的一栋老旧房子,不过数十平方米的居室像施了“魔法”一样。扶着家中墙壁扶手走向客厅,86岁的睦佳(化名)很是兴奋。一年前,这个陪伴她数十年的家突然有了“大变化”。

彼时,广州推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依托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长者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睦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改造后,她的家随处可见生活辅助器具,各种传导设备则具备实时远程反馈健康情况的功能。

老去并非意味着一定要面对重重的“障碍”,睦佳对现在的养老生活很满意。她说:“这里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养老院,还可以留在社区里。”和许多长者一样,睦佳不希望孤独,也不想将就。长者们希望寻找到舒服的养老环境,自得其乐。

床位是友好养老环境的标配。过去,一个床位往往意味着偏远的养老院、漫长的轮候时间。现在,广州市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共有养老机构217间,床位6.8万张,从2016年起广州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40张,位居全国前列。

床位充足只是第一步。实际上,广州一直大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广州全市共有11个区级、173个街镇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1144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超过20.1万名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占老年人总数的11.6%。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广州已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将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支持养老机构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担心:独居出意外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身体变得脆弱,还能留在社区吗?”一年前,睦佳突然想到这一问题。在越秀区大东街土生土长的她对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年龄渐长,睦佳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腿脚已不如年轻时,有时会疼痛,而脑袋也时不时发晕。

四个儿女早已各自成家,睦佳已经习惯了一个人住。睦佳觉得,自己并非必须去养老院,但这个老旧的房子,似乎也对她不太友好。从睦佳的卧室走到客厅,有一条一米多长的狭窄走廊。对于行走能力开始弱化的她来说,这是每天早上都要通过的漫长路程,即便拄着拐杖,也不得不慢悠悠,“因为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借力”。

更让子女揪心的是,大部分老旧房子的洗手间不设座厕,有的更是由于设计原因难以改成座厕,对长者而言,蹲厕显然很不方便。“而且家里是淋浴,如果老人腿脚不便,或者身体状况不佳,家里又没有扶手或其它辅助安全器具,就会有隐患。”睦佳的女儿说道。

2019年,在越秀、海珠、荔湾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家庭养老床位148张,为长者提供局部功能性或实用性的防护改造,主要是在长者室内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房间、走廊、厕所、浴室等处,安装基础扶手、夜灯、防滑设施等安全装置。此外,家庭养老床位还配备智能化设备,安装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信息服务设备,家属和养老机构每天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实时掌握长者在家情况。

在了解到相关信息后,睦佳成了广州第一个申请家庭养老床位的长者。她的女儿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同意安装这套设备,主要是希望在长者有意外时能争取最快的处理和抢救时间。日常,睦佳的四个儿女轮流从手机APP上查看妈妈的状况,一旦发现异常,会马上与养老院后台工作人员联系,如果真有事情发生,工作人员和子女们都可以及时赶到。

居家养老:小改造带来大变化

申请体验家庭养老床位将近一年时间,提及家中的变化,睦佳和她的儿女们很是喜悦。加装于长者家中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及其生命体征的监测数据,会通过网络实时地传送至居家养老的后台监控屏和监护人的手机APP软件,可以实时了解长者在家中的动态;洗手间门口的感应器,能感应到老人在洗手间范围内的突发事件。睦佳女儿说:“大门口也装了感应器,妈妈每次回家、出门,在后台都有数据可查。数据显示还不涉及隐私,用起来也没有顾虑。”

睦佳女儿说:“现在这套设备感觉是越用越方便,感觉家里多了一个人,能够知道老人家情况,还无意中加强了家里人的联系。大家都随时能关注老人的情况,有了共同关注的话题。”令睦佳女儿更为安心的是,家庭养老床位的使用对长者的心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她回忆道:“有时候妈妈说不舒服,我们会提醒她吃药,她就会放心。儿女不在身边,老人家有时会担心和忐忑不安,有了这些设备,她会觉得安心很多。”

睦佳则说,自己爱上了从卧室到客厅的一根不锈钢扶手。原来,她每天从房间一出来就扶着这个扶手,慢慢走到客厅。不锈钢扶手从长者的房间门口开始延伸到客厅,由于有力可借,长者不易摔倒。睦佳还亲自示范了一下,不停地说:“这个很有用,尤其晚上出来上厕所都可以扶着,我觉得很安心。”

如今,睦佳的子女每周都会轮流上门探望,顺便带上一周的食材。“老人家喜欢做自己喜欢的饭菜吃,日常则玩玩练习手眼的益智游戏。”睦佳的女儿表示,对睦佳而言,目前家庭有一定照料条件,暂时也不需要入住养老机构,家里改造后就是长者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实际上,广州3个试点区内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居家老年人经广州市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评估为照顾等级2~5级后,可申请建设养老家庭床位,养老服务机构将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目前已设立家庭养老床位148张。

机构养老:

每天依旧面对面拉家常

并非所有长者都和睦佳一样可以实现居家养老。睦佳身边的不少老街坊和她一样向往社区生活,但由于身体机能变化,他们需要全方位的专业照护服务。选择养老院入住成了长者及其亲人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

一方面是不知道有哪些养老院可以入住,另一方面是担心养老院都在偏远郊区。周妍(化名)说,自己的母亲88岁,大半辈子和自己一样生活在海珠区沙园街道,五六年前发现老人很容易摔倒,“都知道需要在养老院接受全方位护理,但是老人家又怎么舍得离得开这里?”

近年来广州不仅增加养老床位供给总量,让老年人“住得上”;同时也在优化规划布局,让老年人“住得近”。其中社区嵌入式养老则是解决中心城区“一床难求”难题、探索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举措。周妍发现,沙园街道内便有一家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养老机构,“当时便带着母亲申请入住了”。

此后数年,社工安排丰富的活动陪伴长者、护理员实现全方位的照护、每天的餐食更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些都是养老院的常规内容。令周妍和她的母亲感到舒服的是,两人只隔了“十分钟”的步行距离。

周妍也已经五六十岁,走出家门,穿过街道小巷,不过十分钟,便到了养老院,看望母亲成为她每天退休闲适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有时送衣服、有时收拾床位、有时唠叨家常……周妍说:“母亲入住后认识了芳姨,她们一起合住双人间。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帮忙,总会夸对方的好。”

周妍从母亲和芳姨那里听到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芳姨出外要用轮椅,有一次出去理发,母亲还自告奋勇给芳姨推轮椅,两个老人家就慢慢地在小道上挪动,很温馨。”

实际上,这里也就是社区的一部分。周妍回忆道,自己买菜或出外也会经过养老院,有时隔着一栋围墙,听到里面的歌声、吆喝声或早操音响,就知道里面又有活动了。“有时我就打电话给母亲说,外边有活动,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周妍说。

“老人家的短期记忆不如长期记忆好,所以我老是唠叨她,老人则是笑着回应,以前她照顾我,现在我照顾她。”周妍说,社区内养老的好处恰恰在于,长者接受专业照护的同时,“我们的关系依旧在,而且似乎更加好了”。

社区服务:撬动长者社区活力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13年起,广州推动市区两级公办养老机构“1+5”新建、“1+6”扩建项目建设,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共有养老机构217家,床位6.8万张,从2016年起广州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40张。

6.8万张床位中,58.4%的床位分布在中心片区,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在中心城区就近养老的愿望。家人送一碗汤给长者,到了养老院,汤还是热的。许多家庭和周妍一样,享受着“一碗热汤”的养老距离,他们不因“护理”忧愁,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心理陪伴。

床位是基本需求,当长者走进社区,他们又能享受哪些“养老新玩法”?上述负责人表示,如今广州正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目前已统筹整合日间托老中心、老年人活动站点等场地设施和资源,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3级实体服务平台。

据悉,广州全市共有11个区级、173个街镇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1144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超过20.1万名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占老年人总数的11.6%。

除了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广州各个社区正通过多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激发长者的活力。其中,增城区荔城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长者学堂,如太极班、腰鼓班、歌唱班等。

长者学堂的导师都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每年,学堂会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同时也鼓励长者坚持学习,发展兴趣爱好。长者在自身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有机会发挥余热,大都觉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荔湾区华林街的兴贤社区为老服务站的社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的菜园。过去两年时间,一众退休街坊在这里翻土、撒种、浇水、施肥……每天如约而至打理菜园,十几种当季蔬菜,平均每三个月大收成一次。

在将近两年时间里,退休的骆智玲和一众伙伴在这里收获了630斤蔬菜,平均每天将收获的一斤蔬菜派送给社区的一名长者或者残疾人。她说:“种菜之前,自己和一群街坊每周到社工站给困难群体煲汤喝,后来变成种菜,依旧是把菜送给困难长者和残障朋友,觉得很有意义。”

在广州各个社区,多元的活动正让长者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同时也掀起了“初老服务养老”的氛围。对于骆智玲等长者来说,她们可以实现更多社会价值,这正是退休生活中最精彩的地方。

广州经验:

“花样”养老源于社会多方支持

近年来,广州举全市之力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一床难求”现象从总量上基本解决,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和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等国家试点。

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在养老机构中,长者都能享受丰富的退休生活。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广州正经历养老服务发展速度最快、资金投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民调显示,2018年广州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现状的满意度比201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实际上,优质丰富的养老体验,源于社会多方的支持。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市、区财政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持续加大,2017-2019年市本级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64.19%、72%、76.73%,主要用于长者饭堂、民办养老机构、市第二老人院、市老人院等项目。其中,福彩公益金更是连续四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开展为老服务公益创投,资助培育263个创新性为老服务项目,有力支撑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广州还率先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文件,开展社会组织为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价格优惠等支持,对社会力量运营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给予运营经费和服务项目补助等。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目前广州正坚持市场导向,全面放开养老市场,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各类服务。

如今,在广州市的各类举措激励下,广州全市73%的养老床位、85.5%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5%的长者饭堂、84.48%的家政养老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涌现出一批立足广州、辐射全国的品牌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已成为广州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

期待:

推动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相关负责人透露,2020年,广州市将狠抓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统筹推进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打造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养老服务机构为有照料需求但不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试点设立400张家庭养老床位,让老年人实现“足不出户”享受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

在推动“家政+养老”融合发展方面,广州支持家政服务企业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培育一批从事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家政企业,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强“护理员+家政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批村居家政实训示范基地,逐步实现“家政+养老”村居全覆盖。

在长者饭堂方面,广州将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做实做细做优养老助餐配餐服务,使“长者饭堂”成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把长者饭堂真正锻造成一块金字招牌、一项暖心的民生实事。

广州将全面建立独居、空巢、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探访制度,支持和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开展探访与帮扶服务,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100%。

在坚持市场导向,全面放开养老市场方面,广州将推动出台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扩大养老服务消费。

此外,广州将增强养老机构设施用地保障,落实《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修编(2019-2025)》,优化养老机构设施布局,规范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移交、使用管理,用好《关于支持利用国有企业物业开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支持国有企业物业建设养老设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