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传恩:农具百事——宏 车 子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作者近影

文:宋传恩

土车子前低后高,宏车子却是前高后低。从宏车子的整个结构,就看出木匠的工艺之深厚,造型美观,形体轻便。宏车子的用料多是农民从自己房前屋后选出来的硬杂木。在造车过程中,木匠为了减少推车人的臂力劳累,在车轮的设置上,基本上是放在车架正中间,这样,宏车子的车轮承受了整个车子的全部重力。

与土车子比较,宏车子的车轮比较大,直径在90公分左右,车轮框由六块弧形木块对接,合成为一个圆形车轮,车轮内扎车幅条,就像自行车和三轮车轮子的车幅条,只不过宏车子的车幅条是木质的罢了。

由于自行车是舶来品,其车轮设计是否受其启发,我不敢妄下结论,但结构原理是相通的。由于车轮大,木匠改变了宏车子的框架结构,车轮前后各有两个拉撑。为了保护车轮,木匠在车轮上面安上一个罩架,车轮罩架长约一米,四个立柱均匀安在第二到第三拉撑两旁的车帮上。

车架中间突出一块,叫人看似突兀,此种设计,绝不是木匠心血来潮,率性而为之。细细想之,存放在农家的农具,大到太平车,小到镰刀锄头,看似简单粗糙,但其结构的合理精巧叫人叹服。可以断定,每件农具的定型是千百年来的实践经验的凝聚。既然木匠这样安排宏车子的结构,定有他的用心所在。车轮小,接触地面的次数多,车轮易磨损,同样车轴、车耳易磨损,显而易见,减短了车子的寿命。

因此,木匠选择桑木做车耳,选用枣木车轴,这类木料虽质细耐磨,但脆而易折,因此,推车人一般备装车耳与车轴,一旦损坏,立即更换,以免延误路程。为保持车轴与车耳润滑,推车人车把下挂一小油瓶,内插鹅翎毛,一停下来休息,便抽出鹅翎毛膏车耳与车轴。因农家人购买一辆宏车子并不容易,因此对宏车子的使用倍加爱惜,每到休息时,载货的红车子,皆头扎地,以减少车轴与车耳的承受力,走时抓把下放肩膀挂袢,再推车前行。

因中间的车罩,而减少车子的载重面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木匠们采用延长车横撑的方法,在车帮外约一尺的外边,装上一个弧形的小外帮。

宏车子比较难推,首先车子的两边的重量不能悬殊太多,偏沉容易造成车子的不平衡。另外因重力在车轮上,加之载重,很容易翻车。所以,推宏车子,最重要的是保持车身平稳,这就要靠两条臂力与身子重力的配合,跟在推宏车子的人后面,常看到他们的屁股扭来扭去。

有一个传说,足道出推车人的辛苦。有一天下雨,推车人买店主的柿子、咸鱼喝酒充饥。店主说,吃柿子、咸鱼喝酒容易死人,推车人不听,吃了两篮子柿子,一碗咸鱼,喝了斤半白酒,用手一抹嘴,推起车子就走。

店主不放心,跟了十多里路,只见推车人越推越来劲,宏车子吱吱扭扭地响向远方。店主回到店里,他也像推车人喝酒吃着柿子,半夜时分,差点送了性命。他心中不解,向医生说了原委,医生告诉他,推宏车子的是出苦力的,不要说吃柿子喝酒,就是吃生铁蛋,也能克化得了。

在我们村,专有一帮人出外做生意,他们的运输工具就是宏车子。他们将本地的生姜运往沧州,返途带回当地的红枣,一趟下来,竟有两块银元的盈利,这在当时,是桩令人眼红的生意。最有名的是领头的张大个子,他身高马大,一顿吃五斤壮馍,外带一斤白酒,每次出门,他的车总比别人的车多装200多斤的货。

出门贩货,十几辆宏车子,吱吱扭扭行驶在苏鲁平原的官道上,成为乡野中的特殊风景线,这也成为村中饭后茶余多年的谈资。张大个子生于何年,又死于何年,我没有探究过,在我能记事时,他唯一的孙子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整天坐在牛屋门口,眼眯缝着,一副似睡似醒病恹恹地样子。这使我感到诧异,当年,他的祖上是何等的强健和威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无法解释,他祖上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