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 乔 在我的故乡,女儿出嫁的当年年底,一般选择农历腊月卄到春节前的几个双日子,娘家便安排人专门去出嫁的女儿家送花。 送花一般两人同行,一是娘家哥哥或弟弟,另一位是负责背篮子的,一般是自家近门的兄弟,颇懂些掌故且有一定酒量的。篮子大多是柳条儿编制的方篮,里边装满各式各样的礼品。 从底往上依次放着柿饼四斤,意思是事事如意;圆枣四斤,意指早生贵子;糖盘四块;糕点八斤,主要是炒塘、蜜三刀、开酥、蜂糕之类。上面盖上一块红布,红布上面压着一块10斤--20斤不等的礼肉和一盘鞭炮。篮子系上插着一束或两朵鲜红的纸花,并配以绿叶黄须,煞是惹眼。 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篮底放些钱,是为女儿过年时给婆家小辈作压岁钱用的。 送花的篮子要用一根短扁担挎在肩膀上背着,因此随行人也称“背篮子的”。后来有了自行车,方篮就用绳索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再后来开着电动车、小汽车送花,但始终跟着“背篮子”的。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时值庄户人过年的日子,集镇上天天逢集卖年货,一路上便看到置办年货的人,三三两两的,都把过年的笑容写在脸上。有的手提着猪肉、羊腿、鲤鱼,有的挎着盛满葱、姜、大料、芹菜、土豆的箢子,有的拿着卷成圆筒的年画和写对联的红纸,有的背着手走在赶集的路上。 孩子们蹦蹦跳跳,他们高兴地抱着大人们买来的“大雷子”鞭炮和散装炮仗,忍不住点燃一个单丢双焾的掷向空中,炸开的细纸如雪花般纷纷落下,村头巷尾不断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乡亲们路上互致问候:“年操办好了吗?”回答大都是:“到那天就齐了!”有的老人见到晚辈或年轻人,还会招呼一句:“要钱不?”同时把手向怀里伸一伸,做出掏钱状。这是一种对晚辈关心的礼节性问候,让你感觉很温暖,但也并不是真的掏钱给你花,回答大多是:“不啦,不啦!” 送花的走在路上格外引人注目,兄弟哥俩身着崭新的衣服,身背的篮子上别着红花,远远地就有人打招呼:“送花去啊!”、“别喝多了!”,篮子上面的礼肉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人家送闺女的这块礼肉脸子真厚!” 冬日的阳光温暖地照着,送花人一路自豪地走着,他们不时掸掸衣服上好像并不存在的尘土,盘算着见到男方家人寒暄的说词,以便代表娘家人挣足面子,也免得嫁过去的姐姐或妹妹被婆家人小觑。 新女婿一行早在大门口迎候了,急忙帮助接过方篮,一边敬烟,一边寒暄:“带这么多礼做什么?”便引导客人堂屋里喝茶。 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婆家人了,送花人若是做兄长的,早已改口变换了称呼:“老李儿在家了 !”这种称呼不同于现在同志式“老李”、“老张”的,是翘舌音,带着儿化音的,读起来就象:“老李儿,老刘儿”,不仔细听,就叫做:“老楼儿”。颇感亲切。 若是上半年过门的女儿,恐怕身上就已经有喜了,俗话说:“当年的媳妇当年的孩,当年不来等三年儿”。送花人就心疼自己的妹妹道:“老刘儿你坐吧,别累着!” 姐弟们自是亲热地问候一番,多半也是那句:“年操办好了吗?”之类,便去厨房帮厨去了。女人家嫁到婆家需矜持一些,把说话的时间就留给了婆家陪客的男人们。 婆家这边接待的一般是新女婿和平辈分的三到四人,其中年龄稍长、颇懂些人情世故的大哥坐在上首,彼此互相敬烟寒暄起来。陪客的看着话题太少有些尴尬,便找些共同话题搭讪,“今年小麦长势咋样啊?”、“地里旱吗?”、“您村里瘸三爷我认识,同我家二爷爷一齐当兵的。”、“您村的书记铁郎,那叫一个汉子!” 不一会儿凉菜上来了,四荤四素八个冷碟。送花人便去院子里给公婆和长辈拜年,高声叫一声:“给您拜早年了!”老人们急忙出来劝阻:“一说就到,一说就到!”,便拉着客人进堂屋坐下来。 一上来大家都斟满酒杯,彼此谦让着慢慢喝。热菜上来不久便加快了节奏,屋内的一团亲情与和气被酒醺得升华起来,推杯换盏,兄长弟短,你好我好!姐姐腆着肚子过来劝大家少喝点,“甭让俺兄弟喝多了,他不能喝!”往往收效甚微。 主人这方面的人也是有策略的,一般送花人是媳妇的亲兄弟,可以少喝点;背篮子的能说会道,酒量也大,自然成为主攻对象。送花人也心知肚明,女婿照例不太多的回敬,陪客的巧舌如簧酒量好,自是多防着点的。 三个叫作“大件”的热菜上来后,送花人就用红纸包了十元、五元钱递给跑盘的,放在端菜的托盘里,这叫做“茶头礼”,是送花人专门答谢厨房伙夫的。跑盘人心领神会,原样送到厨房,伙夫大都是女婿家的近亲,哪里会收下,就让跑盘的端下一道菜时送回来。送花人便在新女婿的陪同下到厨房里敬酒答谢一番。 面红耳热之际,主人家也是见好就收,充分体现出热情好客、让客人喝好不喝多的原则。当然,这还需要谙熟人情世故的坐上首大哥善于掌控局面。 上了红色、绿色、黄色鸡蛋皮吊的热羹汤,吃了白面做的热发馍,整场宴请已近尾声。又叙了半杯茶,主人对收的东西见样对半回了礼,送花人便起身告辞了。 送花是新娘出嫁后双方家庭间比较隆重的一次亲戚走动。从此之后,姥姥小姨、俵兄俵弟、外甥俵侄,两个连姻的村庄间走动就多了起来,十年,百年,甚至更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