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那段幸福的为师时光……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高霭亭

面对势不可挡的应试教育狂潮,看着一簇簇蓓蕾饱受折磨摧残,便常常回忆起我的那段最幸福的为师时光:1999年9月1日——2001年7月30日。

那时,我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任教,心忧心痛的是辍学生年年增多,初中一年、二年里,每班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离开学校,到了初三,教室大显空空荡荡,好的是有一大批复读生涌入,教室里便又拥拥挤挤了。

学生之所以辍学,多是因为家境贫寒且学习成绩甚差。名目多多的乱收票子,难负其重;讲分数排名次的应试教育,倍有压力。人间的冷酷和残忍让幼稚的心灵饱受创伤,如同刚刚萌出的花蕾遭到严酷的风霜,辍学便是不难理解了。

那些日子,我悲哀,我忧虑,我苦闷,我愤怒,我无奈,如同困在笼子里的野兽。1999年暑假里的一天,为师之心再也忍受不住蹂躏和折磨,便来了勇气。

我大步走进学校领导办公室,一口气直言了自己的想法:“暑假开学,最差的初一新生独立成班,我来带;教育教学,你们别干涉……”真要感谢校领导的开明和大度——他们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顿时,我的心上像掀掉了磐石,身上如挣脱了锁链。此后的几个昼夜,又起草了一份厚厚的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培养与研究》,呈于市教科所。

1999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堂课,500名初一新生中成绩排在尾巴上的39名学生坐进了一个教室。我走上了讲台,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要自信,别自卑,要自强,别自叹。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做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即使成不了大才,但一定要成为好人……同学们张仰起脸笑了,像一朵朵灿烂的花朵。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任课老师们齐心努力,爱心感染,让学生感受温暖而萌发进步之愿;改革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而尝到成功之甜;善于发现,让学生展示其长而享受自我表现之乐;精心安排,让学生大开视野而感悟多彩生活之趣——

我们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爱心之暖:有的学生衣单薄,我们拿来了自己孩子的厚衣,有的学生头发长了,我们找来了理发工具;饭后,多去教室里与学生聊聊天,睡时,常去宿舍里给学生掖掖被;同路而行,拍拍他们的肩,远远看见,向他们摆摆手;课堂答问,只有暖语,绝无冷言,课后辅导,只有循循善诱,绝无急厌躁烦……

我们大胆改革教学,因人施教:删简教学内容,补习小学学习不足,每晚练书法一页,读美文一篇,唱歌曲一首,音、体、美课保证正常正规,每天下午固定一节课外活动,课堂多让学生质疑、解疑、板演、讨论和辩论,作业布置少而精;每学期只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简化试题,降低难度,不排名次……

我们对全班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发现他们大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或爱劳动,或讲卫生,或作业认真,或写字规范,或爱唱歌,或喜美术,或乐运动,或长书法,或擅朗诵等。于是,我们便给他们多多提供机会,让其在班内、校内、县内展示其能。同时,班级还组织了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和书法、唱歌、舞蹈、朗诵等兴趣小组,于是,班级风貌为之一新。

这里不妨撷取几个镜头:学生入校的第一天,我们便把卧睡于校院墙角多年的水泥乒乓球台架立在了教室门口,课余对打,引来了层层围观者;校国庆联欢会、澳门回归欢庆会,全班学生的合唱《小草》、《七子之歌》,令全场师生刮目相看;定期举办的班级美术、书法、作业、手抄报展,多次参加县、校的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而此班学生多次获得好名次,更令人们惊讶且惊喜。丰富的课外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使他们找回了自我,班级更见团结和温馨,更见正气和生气。

我们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铺开广阔的生活天地。偏僻乡村的孩子,环境逼仄,视野狭窄,因此,更应该放眼大社会,融入大生活。为此,我们定期举办了“走近雷锋”、“语美行正”、“国际风云”、“乡土名人”“家乡大事”、“汉语的魅力”、“艺术与人生”等专题讲座。同时,还让学生走出校门,清扫街道垃圾,慰问孤、病老人,参加植树活动等等。这里,有两个活动尤值得一说。

一是春游:仲春时节的一个周日,我们带着全班学生,浴着早霞,唱着歌儿,走出校门,沿着苹果树林中的蜿蜒土道,向西北行进。果树嫩叶初展绿,叶间花蕊吐浅红,枝枝簇簇,像打扮入时的乡姑;树隙间阳光轻筛,斑斑驳驳,映着一片片金黄盛绽的菜花,如一块块巧手精织的锦绣。蜜蜂声声歌,彩蝶翩翩舞,间有莺鹊飞去翔来,撒下甜韵,传于茫茫林间。

学生时疾走,时慢步,时雀跃笑语欢歌,快乐得像蜂蝶,幸福得如莺鹊。前行二里许,林间现一小村,村口立一石碑,碑上文曰“荒庄血案铭恨碑”。学生们围上来,我便给他们讲起了发生于此处的“血案”:1938年4月18日,一队日本兵窜至这个仅有48个村民的小村,兽性狂发,挥起屠刀,杀死村民46人,重伤两人,接着又点起大火,将村庄烧了个干干净净!——这便是丰县史书上最悲惨的一页——荒庄血案。

过了这个曾经血洗火焚的小村,便登上了高高的大沙河之堤。眼下是一滩正在拔节的油绿麦苗,微风阵阵,像绿波涌动。大沙河蜿蜒流碧,像一条绿色的绢带飘向东北天际,碧波粼粼,艳阳灿灿,满河浮光跃金。

放眼北望,是无边的果林,莽莽苍苍,像无边的海洋。河北岸的果林掩映着的一片青墙红瓦房舍,此村叫蟠龙集。我告诉学生,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即于此村决口,奔腾呼号,一泻而下,形成了这条流经丰、沛两县而注入微山湖的大沙河。

解放前,沿河是茫茫沙滩,寸草不生,如今竟化成了良田果树海了!同学们耐不住满河清波的诱惑,便纷纷跑下河堤,脱下鞋袜,挽起裤管,跑进河里,嬉闹起来,清波撩起,玉珠飞溅,欢闹满河,有几位同学还捉起了条条柳叶似的鱼儿,捧在手中,看着它们摇首甩尾。

太阳升高,大家沿着逶迤的河堤继续东行。满堤的槐树,架起一道看不到头的绿色长廊。行至八里许,下了河堤北行二里许,便来到了故黄河观光带上的著名景点——果都大观园。

此园里有清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之墓,有纪念此人的仿古建筑宫保府,有两汉文化展馆,有亭台楼榭,有曲桥幽径,有碧塘扁舟,有绿柳红花。流连园中,孩子们眼前铺开了一片五彩斑斓的新天地。在李卫墓前,我动情地给他们讲述了这位康、雍、乾三朝宠臣、《清史稿》中留下厚重一页的不凡人生。游园之后,团坐大吃自带的午餐,太阳已经偏西,然后沿公路南行,返回十里外的学校。

此次春游,行程30余里,有的学生脚上磨出了血泡,有的学生累得腿疼难以迈步,大家便互相搀着扶着,一路欢声笑语。夕阳西下,到达学校,大家相拥欢呼,一片沸腾。

二是徐州之行。初二那年的清明节前一天,全班学生包车赴百余里外的徐州,凭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那天一早,学生们坐在车上,映着春天的朝霞,稚嫩的脸蛋像绽放的花朵。到达目的地,汇入了凭吊者的大海,学生们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圈,聆听了淮海战役介绍,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观看了国防教育园。

之后,又乘兴爬上了徐州地区的最高一山。置身于顶峰,古城秀貌,尽收眼底。松涛阵阵里,融着孩子们的欢呼和笑语。接着,又游览了烟波浩渺的云龙湖景区。一次徐州之行,学生们受到了教育,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身心而终生得益。

就这样的两学年里,此班的39名学生没有一个掉队,且安心、快乐、幸福地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县职业高中的一教务主任知道了这个班级,便说:“这班学生上了初三,我们全要了。”是的,学一门专业技术,同样能够改变其命运。

然而,令人遗憾更心疼的是,这班学生读完初二,便解体了!——那时,应试教育发疯了,无视教育是科学,封建家长的思想,短视固陋粗暴的管理,再加上教师工资甚低,且克扣,且连月不发,致而那年暑假全县骨干教师四飞,我们学校便也飞走了近二十人!

绽放正艳的小花就这样夭折了,令人痛心,也留下了多多的遗憾:还没有带着学生去一次大沙河这个得天独厚的游泳池学游泳,(我读初一的第一堂体育课,便是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前面的清塘里学游泳)还没能让学生在校园里开辟一块田地,让学生们学种蔬菜或种庄稼,(我读小学、中学时,校园里都有各班的“自留地”,中学、大学时,还有校办农场)还没有带着学生参观过一个工厂车间(我读小学时,老师就带着我们参观过钢铁厂、玻璃制品厂等)还没能让学生学会一种普通的乐器,(我读初一时,同学们大都能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还没能让学生学会一段家乡流行的梆子戏和拉魂腔,(我们读小学时就学会了这些地方戏的多个唱段)还没能带着学生作过一次乡土文化调查(我读中学、大学时,我们进行过多次这样的调查)还没能带着同学们看看境内极具文化内涵的博物馆、护城河、汉皇林、龙雾桥、凤鸣塔、复新河、状元碑园……

面对明镜里的斑斑华发,回望从教的37个春夏秋冬,如此的两个学年,最苦累,然而又是最幸福:勇敢且乐观地挑战威风、狰狞而凶残的应试教育,挣脱锁链,步着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的后尘,甩开膀子,放开双脚,洒下心血,让39个孩子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为这群孩子留下了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