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退伍干部眼中的苏北乡村:生活的感受概括为三个字:爱、恨、忧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杨春恒

我自9月11日回到家乡,至12月13日离开,在苏北老家的农村生活了90多天。这是我当兵转业以,来回农村度过的最长时间,饱尝了我远离城市到农村过清静慢生活的夙愿。

要问我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感受,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爱,恨,忧,处在矛盾之中。下面我从吃喝住行等方面一一阐述:

民以食为天。自我记事起,就为吃不饱肚子而犯愁。如今的农村,吃饱的问题早已解决。以我们村为例,人均4亩耕地,在正常年景下,每年种一茬麦子一茬玉米,亩产近2000斤,人均产粮食7000多斤;以我们乡为例,人均一亩半耕地,人均产粮食7000余斤,除留下吃的外,大部分粮食都要出售。所以吃饱肚子根本不是问题,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方面则有不小差距。

穿

在我幼年时,真的是捉襟见肘的日子,一件衣服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如今穿的已经不值得去说了,县城和乡镇的服装店满眼皆是,农村的集市上叫卖衣服的随处可见。

进城的年轻人也在工作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收入进行匹配适合自己穿着的品牌,乡村的不少大爷大娘也穿很时髦的衣服。小河沟中也不时会看到丢弃的衣裳。穿的变化极为明显,再也看不到穿补丁衣服的人了。

我们家乡的农户,上世纪八十年代靠庄稼和副业挣钱,普遍将土坯草房改建为了砖瓦房。2000年以来,又有半数的家庭将砖瓦房改建为了半吊子屋(一层半),近几年大多农户建起了两层的楼房,农村人均住房超过30多平米。

农村的住房目前有一半是空置的,有的家庭是举家外出务工或搬迁到城镇居住。据我观察,目前我们家乡约有四成的家庭在县城或市里购买了住房,由于常年在外打工,那些新购置的住房约有一半空闲着。他们购买住房的主要原因是儿子找对象的需要。如果城里没有住房,男孩子找对象就没有底气。

农村的自行车已经很少有人骑了,使用效率最高的是电动车和三轮车。汽车已普及到了农村,前几年购买的大多是面包车,这两三年多数人都购买轿车,而且档次也越来越高,平时在乡下很少看到的奥迪、奔驰、宝马,也进入了一些百姓家。

遇年关时,城市的车开回了农村,部分村庄也出现了停车难。公共汽车普遍通达到了农村,我们村旁边,就有一个站点,可以直接到达县城,收费才4元。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好像普遍比较健康,一般情况下不生病,生了病也是小病拖,大病扛。

如今医疗水平进步了,病号也疑似更多了。不知是食物还是环境问题,脑血管病人特别多,我们村就有九例,约占总人口的5%。如今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补了钱,个人只要每年缴10元钱,到县以下卫生院住院个人独立负担200元,其余部分可以报销七成,转院到上一级医院,可按不同的比例报销医药费。

个人到乡镇卫生院看病时,先全额缴费,然后到新农合窗口报销七成药费。此外,农村的卫生所和私人诊所、私人药店生意也不错。上级政府按每个村卫生所5万元下拨经费资助建设卫生所,再按常住人口数每人每年10元钱下拨给卫生所指定人员作为劳务费。

以我的观察,如今的农民,不是有病看不看的问题,而是过度医疗的问题,本来是感冒和拉肚子的小病,动不动就要挂盐水。病人误以为好得快就好,医生乐意从中多挣钱。所以在乡村卫生所随处可见打吊针的现象。

过去,农村人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看电视为主,农闲时也有一些地方以庙会的形式唱大戏、大鼓评书等。其次是打老牌,不管是大村还是小村,村村可见打牌的人。

如今,随着条件的改善,广场舞成为大家最喜欢的娱乐方式。较大一点的村子上,有人在晚上提个录音机播放动感的音乐,半老的妇女们会凑在一起跳简单的广场舞。

其次就是喝闲酒。我们家乡的酒风之盛超出想象,办红白事要喝酒自不必说,下雨天或闲暇时男人会凑在一起喝闲酒,谈天说地,猜拳行令,以此为乐。

我小的时候,烧柴是农村面临的一大难题,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有拾柴禾的经历,树叶、树枝、杂草都可以当柴烧。

现如今人们煮饭70%靠烧煤气,芝麻杆、麦秆、玉米秸、玉米芯等都当作废物扔掉了,这些农作物秸杆的最好去处,就是村前村后的小河沟,给水源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前些年上级政府给每个建沼气池的家庭有扶持和补助,但后来却不了了之。

种植

麦子和水稻的种植与收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玉米、黄豆和花生的收获还是以人工为主。以前种地要施农家肥,现在农家肥根本无人问津了,茅坑中的粪便都成了累赘,有劳力的自己清理茅坑,没有劳力的出钱请人清理。

种植农作物时要随种子一起施化肥,生长过程中有时还要施追苗肥。令人忧虑的是,化肥越施越多,土壤已经出现了板结现象,而且农民们自己都埋怨如今生产的粮食味道变得不是那么好吃了。

农作物的种子是种子经营者下乡推销的,到了什么季节推销什么,多少还要有点看人情才购买。农民们看重的是种子高不高产,抗不抗倒伏,耐不耐旱,从来不问种子的来历和转基因什么的,我也不相信那些种子会与转基因沾上边。

种粮食的农户遇到的一个衍生问题是如何晒粮食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家庭都没有晒场,收了粮食就摊在公路上晒,每家都不愿在晒场上投入,这种现象大家见怪不怪。

土地集约化是一个趋势,村里的土地大多承包给种粮大户,土地每亩最高的租金为800元。

养殖

上个世纪,我的家乡农村家家户户都养鸡、鸭,七成以上的家庭养猪,三成以上的家庭养羊,由于那时候治安不好偷鸡偷鸭情况时有发生,后随着机械化不断普及和劳动力外出等多种原因,养殖业逐渐萎缩。

如今走向了规模化养殖,由于环保方面的因素,农村家庭养殖渐渐被取缔。

生育

在我的家乡,受孔孟思乡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生育男孩传宗接代的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前些年计划生育时代,有的家庭生育了四五个女孩还不罢休,任凭怎样罚款,也要生育一个男孩。

如今年轻人的观念在逐步变化,但一定要生男孩,只要有了男孩,再生育的意愿就不强烈了,而长辈们还是希望多生育为好。

教育

这两年,有人在微信上编了段子,说江苏考生的分数高而录取率低,我对这样的段子半信半疑。

自从90年代中期起,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撤村并校,使乡村的教育资源得以集中。学校的设施越来越完善,乡村教书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虽然和城市的教育水平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在渐渐缩小。

在我家乡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家长宁肯将读小学的孩子送到收费的私立学校而不愿送到不收费的公立学校。原因是私立学校管吃管住,家长可以放心在外面工作。

而公立学校每天需接送学生各一次,且一些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公立学校还要略好一些。因为私立学校的老师端的是泥饭碗,教得好留用,教不好解聘。而公立学校老师端的是铁饭碗,没有后顾之忧,其责任心相对而言,会偏弱一些。

养老

我们老家的乡镇,都有养老院,这些人都是生活能够自理的鳏夫(五保户)。全县有多少养老院我不清楚,对私立养老院的收费也不知情。我看到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不少家庭都是儿女不在身边,其生存状况不太乐观。

人情

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普遍报怨当下的人情消费负担太重了,结婚要请客,生一胎要请客,生二胎还要请客,有人生病住院要看望,人死了要祭祀,亲戚朋友要行情,同学同事要行情,一家办事全村家家都要行情。不想行情也要被动从众,实属无奈。

幸福感

如今的农村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贫乏了,道德伦理滑坡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多数农村人感觉不到幸福。一个家庭中,夫妻分居两地,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居两地,父母与年幼的子女分居两地。农村人挣了钱舍不得花,要拿这些钱到城市去买房,去供养子女读书,子女供养出来了就到城市安家不回农村了,农村变成了空壳,变得死气沉沉了。

结束语

我的家乡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又饱受战乱蹂躏和封建意识浸润,改革开放以来,被当代海洋文明和沿海开放的快速列车甩在了身后。

父老乡亲们虽然有纯朴的一面,但也有落后和愚顽的一面。要改变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需要政府和人民作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自身痛苦的蜕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