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丰县麦收时:一出热火朝天的大戏……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蒋雪花

眼下,我们正处在初夏的时光中,小满的节气里。布谷鸟的婉转啼鸣,鱼儿的腾空跳跃,麦黄杏的日臻成熟。仿佛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一个小麦收获的景象正在徐徐拉开帷幕!由此,我忽然觉得,从磨镰、割麦、捆麦、拉麦、打麦、碾场、晒麦,整个流程,犹如一出热火朝天的大戏一样,有序幕,也有尾声……

民以食为天,而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当然是以他那几亩坷垃头子“为上帝”。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汗水,施肥耕种,浇水洒药在麦田。每一步都事无巨细,谨小慎微。这是一个劳动人民种下的希望,也是一个地道农民的本真。而最能回报他们的便就是这一场丰硕的成果。

最近几天我的一些朋友们已从千里遥远之外的工作地赶回了老家,只为这一年一度的收麦忙。尽管离割麦还有一个多星期,可他们总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而在远方的我呢?由于一些原因实在脱不开身,只能给父母们寄点钱以表小心意。是的,也许我的父母并不缺少这些钱。倒不如回到他们身边帮忙捏个麦穗,或扯一下口袋。我越是这样想,越是对家的思念又更深了几分。

看到昨日的朋友圈中的照片和视频,在阡陌纵横处,田间地头,全彰显出了丰收在即的迹象。累弯了腰的沉甸甸的麦穗,一点也不娇羞,正在点头哈腰的对着镜头摆姿势,好以此来宣扬这又是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又透过视频,看到了金黄的麦子正在随着夏日之风一浪翻过一浪,一波推着一波走。我仿佛能感觉得到此时的空气里肯定又多了一份焦灼,这是一份该属于麦子成熟时期的热浪。

今非昔比,在今天这样高科技,机械化的时代里,收一季小麦是一场速战速决的事。和往日的那些收小麦的方法比起来不知少了多少“繁文缛节”,也不知减少了多少劳动力量,感觉收一季小麦还没有好好的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就已经归仓大功告成了。

由此一来,我对往日的那种收麦方法愈发的怀念,虽“笨重”了点,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愉悦。也许人,都是如此,当放慢了生活的脚步时,那些飘飘悠悠,忽明忽暗的记忆,总能又一次带着缱绻的深情,再一次撩起那片热切的心扉,更能把一些陈旧搁置着的记忆再次泛起一层层美丽无限的涟漪。温往品今!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八十到九十年代),我的父母们就要准备一些麦场上的“战斗武器”。木锨,镰刀,磨刀石,叉子,碌碡,草帽,甚至是往地里带的水壶。一切都要准备的妥妥当当,齐齐整整。

离开了家乡多年的我,不知多少回梦见了母亲总是坐在墙角的那块石头上,缝补口袋,搓捻扎口袋的经绳。不过割麦前的最重要的一件活,就是轧制打麦的场地,全家老小齐出动,选一块平坦的地,洇透水,手扶带着碌碡转了一圈又一圈,待轧的平整踏实之后,后面再拉上一个三角形的“托盘子”,外加一些树枝,通常是一些杨树枝,上面最好是再压上两个娃娃孩。不知您当年是不是也压过盘的,争先恐后的抢着要“得崩”呢?

随着紫色楝子花的纷纷飘落,布谷鸟的欢唱似乎更加婉转优美。所有的农民们都在做着“大战”之前的深呼吸。我的父亲,每到这个时候,他总是徘徊于田间地头,一边抽着香烟,一边揪起一个麦穗,捻搓开,吹掉糠粕,观察着小麦的成熟度,然后把其一并卡进嘴里,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然后蹲身守望着,思量着。

这一刻,他在揣度着犁铧翻土时的那种劳累,又在暗喜着即将到手的小麦。记得当年母亲和奶奶常乐开怀的畅言道:看吧,这麦粒子多喜人,如石榴籽一般。那种表达不尽兴的感觉,让我能感觉到她们的意犹未尽。我想,这才富有一个朴实的劳动人民的本色!

是的,从犁铧到镰刀的这一段距离里,每个农民都是一心扑在了田间。“宝贝”了二百多天之后,终见成果时,还在担心着天气。怕一场突入其来的暴风雨把小麦摧毁倒地,因为这样会造成相应的减产,并且给收割会造成很大的难度,且不容易脱粒子或轧场,如果继续连阴雨的话,会发芽,这样就会直接威胁到农民的温饱问题。

不过,在小麦成熟的时候,老天它还是很赏脸的。基本以燥热天气为主,太阳算不上毒辣,但可以称作为焦灼。所以一些讲究的农民们会全副武装起来,头压草帽,长裤长褂,脚踩一双纳底鞋。不过这样的人好像是有点矫情,通常有此类打扮的都是一些大闺女和小媳妇。一些老男人,或上了四十岁的大婶大娘们,也就不太注重自己的仪表了。手握镰刀,跨步于田间,腰一弯,割麦就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割麦的场景犹如千军万马齐奔腾,浩浩荡荡,轰轰烈烈。为什么会如此齐发?因为节气它是庄稼的掌舵人。节气一到,就是不成熟的庄稼也会自死。二十四节气,我想大家都会对此不陌生吧?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早已烂醉于心。特别是我爹,他对季节的转换,闭着眼睛都能了如指掌。

在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的那会,当然先进的“洋玩意”在每一个农村里也是屈指可数。手扶和四轮通常都是几家联合在一起兑钱买的,一些人家生活上实在困苦的,到了农忙时,就只有拉着个原始性的平板车,吭哧吭哧的咬着牙,撅着屁股的往前死拽,有掌把的,有拉捎头的。

尽管这样的不遗余力,弄不巧会从坡上倒退回来,有可能会造成翻车。即使不会造成人身危险,但心里面倒是在霍霍的疼,因为这时的麦粒子会撒落很多在泥土里。主要是那会没有像今天通往地头的水泥路。车好路好也只不过在丰县的大平原上才实兴了几年的时间,不过,我们蒋河村直到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不过,快了,听说正在筹划中。

那些年我们都有农忙假,假期时间通常为两个星期。即使当不了割麦的主力军,但可以做好后勤工作。跟着奶奶在家帮忙烧火做饭,要么就是往地里给收麦的爹娘送茶水,当然还要负责当好“羊官”和“猪官”,鸡鸭鹅,狗狗,猫儿全都在我的管辖统治下。

不过这样的好差役我当了没有几年,就被弟弟妹妹接管了。作为家中老大的我哪能当割麦“大战”中的畏缩兵,该闯的时候咱得上啊。从我九岁的那一年开始,我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奔赴在割麦的“前线”了。

那时的我,虽累但却快乐幸福着!因为那时的我不谙世事,一个冰棍,一个小甜瓜,就能瞬间激起我的干劲。娘她总是说:“不要急,慢慢的学着割,等一会有来卖冰棍的,给你买个吃。”

就这样我在大人的哄劝下,带着一颗期盼的心,学着大人的模样,尽了最大的努力。尽管有几次没有吃到所谓的冰棍,但我还是跟在大人的后面拼命的干着。因为那时的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读懂了“粒粒皆辛苦!”读懂了父母们的不易。一颗懵懂无知的心越发的清澈明了,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了地面的春笋,破土而出,洞察到了整个世界,芸芸众生的不易。

我是一个穷苦农民家的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当看到母亲那一身打上了布丁的衣服时,我就拼了命的帮大人干活。

尽管那时的我手还小,一把揽不到多少麦儿,甚至刚能攥过来镰把。尽管我被麦芒刺痛了胳膊上的皮肤,也弄黑了我的脸蛋。尽管我汗如雨下,浑身瘙痒。但一颗不向生活所服输的心已经在我的心底驻扎生长。

当我累了的时候就起身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黄色麦浪,这时的我忽感面包的香甜味儿,就藏在这浓郁的丝甜麦香里。还有星棋罗布的那些草帽儿,这时,你会发现一些穿着红背心,穿着花短裤的孩子们,正扭斜着身子提着一壶水往田间赶,有一些孩子踩着田塍追逐着玩,欢笑声,尖叫声和着刺眼的阳光,好像一场舞台剧就要在此大出上演。

一些兴致盎然的狗儿正哒哒的,伸着舌头,摇着尾巴的并跑于孩子的一旁。似保驾护航般的护送着它的小主人把水送到目的地。他们好像都如邀约在一起的同伴,一个骑着大杠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白冰棍箱的小伙就紧跟其后,时不时的吆唤一声:冰棍,冰棍……

一些老年人呢?实在在家坐不住,就跑到地里来帮忙捆麦子,要么就是装车的时候帮忙架着平车把,以防往前扑了把,这样一来就不会前功尽弃了。好像这分工水到渠成般自如。什么样的才就会起什么样的用。

富家人的车,砰砰的响着,车上的人在一捆一捆的码着垛,仔细而又要动作迅速敏捷,不然会跟不上趟儿,所以说上面的这个人一定不简单。要装的快,码的好,以防侧斜倒车。下面的人抓起一捆麦子,喝着号子的喊,身子往后一仰,扑棱一下子一个麦个子就传送到了装车人的手里。说时迟 那时快的一车如小山似的麦子就装好了。

这时的他们会呼喊着挨边地里的人,说:回家了,吃饭去了,好像有浑身使不完的劲似的。大笑着奔往麦场的方向去了。而一些没有手扶车的人,就在平车后面绑个排叉子,也要准备装车了,与其刚才的车比起来可能少了一份嘈杂,但绝没少了那股热情劲儿。只是多受了点罪,多出了一些力而已,绝少不了欢喜的心情。

一些人可能要从早干到天黑,中午饭就吃从家里带来的干馍,就着咸菜,咸鱼或咸鸭蛋。速速解决了午餐过后,又奋斗到了天黑,但尽管这样一个人一天下来也就是割个八分一亩。不过看着拼杀出的劳动成果,已经喜上眉梢了。到了晚上就是再累也要到麦场转悠两圈。一些人就干脆搭个鞍子天天睡在麦场里,直至粮食全部晒干进了仓。

一场收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持续一个星期左右,紧接着就是马不停蹄的转战麦场了。晒麦铺子,摊场,碾轧,挑场,收堆,扬场,每一步农民们都在大汗淋漓中如火如荼的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通常我们的麦场都是和邻居家集中在一起的。

记得有一年我们家正在轧场,一场突入其来的骤雨实在让人措手不及。这时的一些邻居们都不顾一切的跑到我家的麦场,拿着叉子,木锨,扫帚,不遗余力,投入真情的帮忙,就这样麦子“得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口粮也就有了保障,少了不知多少后顾之忧。是的,农民们的心就是如此的真诚朴实,关键的时刻不用多想,就不顾一切的甘心情愿的付出。是的,人间之爱无处不在。只要你需要,你哪里有困难,我就会来助你一臂之力!

时光在流转,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世间的一切都在革新。像割麦的器具从“原始”的镰刀到手扶式的割麦机,再到今天的大型联合手割机。无一不在彰显着人民的无穷智慧,及国家的强大。

如今,又到了割麦的季节,听母亲说今年的麦子可不孬。从她的语气中我能感觉得到她作为一个农民的自豪,因为在秋天播下的种子,穿越了冬和春,在今夏此季,就要收割入仓。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在两百多个日夜的守候中,取得的佳绩!

此刻,我仿佛能听到微风中麦子与麦子触碰时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正在我的耳边低语浅唱着一首丰收的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