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北乡村里,那消失的屋檐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孙自见

图:来自网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总能让我在感受文字优美、人性淳朴的同时怀想起家乡老屋的屋檐。

在我眼里,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我的故乡在苏北农村,那里的屋檐其实非常普通,既无苏南民居飞檐的精巧,也没有湘西土家民居丝檐的阔大,但是那里却藏着我对儿时许多美好时光的记忆。

每年的初春,燕子总是用它那美丽的剪尾在老屋的檐下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告诉我们春天来了。然后用它们辛勤的劳动在屋檐下、梁椽上垒起了一只只漂亮的燕巢。再后来,燕巢里逐渐有几个黑黑的小脑袋在蠕动,在一阵阵叽叽喳喳的叫声中,燕子妈妈幸福地来回忙碌着。

小时的我总是对燕巢里的东西充满好奇,也曾试图用竹竿将燕巢戳下来一看究竟,但是奶奶告诉我燕子是益鸟,燕子在谁家屋檐下筑巢,谁家就会幸福,奶奶甚至吓唬我说谁毁坏了燕巢谁的眼睛就会害病。

奶奶的话让我对燕子心生敬畏,后来知道奶奶用来吓唬我的话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现在细想起来,这不正体现了今天人们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朴素真理吗?

夏天的晚上,我在屋檐下一边听母亲摇着蒲扇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一边仰望灿烂的星河,想象着银河两岸的故事。到了秋天,小院里洒满阳光,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农闲时节的锄头、钉耙、镰刀、铁锹等农具在屋檐下一字儿排开,仿佛是农耕文明里的标点符号。

真正让孩子们迷恋的,要算是屋檐下的冬天。下雪了,屋檐上堆了厚厚的一层积雪,太阳出来,积雪稍稍融化,第二天屋檐下就会结满大大小小的冰凌(家乡人成为琉璃),晶莹剔透,排列整齐,恰似一对对倒挂的玉柱,又似古代帝王帽子上的冕旒。

那时的冬天冷得很,冷得长,屋檐上冰凌也就挂得久。孩子们忍不住拿棍子打下来,握在手里当做打仗游戏中的武器,完全不在乎小手被冻得通红。冬天的屋檐带给我们的另一个乐趣是掏麻雀窝。与燕子相比,麻雀既笨又懒,根本不会垒窝,随便衔几根稻草就在屋檐下稍大一点的缝隙里安家。

村子里几乎每家的屋檐下都有麻雀栖身,架一把梯子,登上去伸手一摸,就会有不小的收获。冬天的晚上,我经常跟着年龄稍大些的孩子拿着手电筒扛着梯子在人家的后屋檐下掏麻雀。有时候嫌麻烦,不带梯子,就架人梯,我常常因为个子小而踩在别人肩上、头上,很像现在的技巧运动员表演技巧。

茅草屋檐下鸟窝最多,也容易掏;泥瓦屋檐下则需要把瓦掀起再伸手进去。有时候不小心弄出声响来,屋子里的人听到就大声呵斥,人梯底下的人一慌,上面的人就咣当摔下来,我就曾经多次尝到过摔屁股的滋味。

但摔屁股的代价也不是无偿付出的,摸到的麻雀我们用铁丝串起来烤着吃,香得很。成年以后,我吃过很多地方的烧鸡、烤鸭之类的东西,但我觉得那味道和我小时候吃过的烤麻雀真没法比。

后来长大了,读了点书,知道屋檐除了作为建筑物结构的一部分具有遮风挡雨、装点修饰的功能之外,它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南朝吴均《山中杂诗》里有“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句子,意境很美。

唐代诗人王建在《听雨》一诗中曾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同在唐代的皇甫冉《赋得檐燕》中 “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两句诗总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燕子。

此外,人们用“飞檐走壁”来形容武侠小说里高手们轻功之高,而俗语“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则道出了人对客观环境的无奈。

当代散文作家耿立在《故乡的沉沦》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情节:“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个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真没想到,一道薄薄的屋檐竟承载了如此多的文化和情感重量。

如今,家乡的茅草屋早已不见踪影,瓦房虽还有,但麻雀数量锐减,燕子难觅踪迹。何况现在孩子的文化和物质生活也早不是我们当年可以相比,成天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视肯德基麦当劳如家常便饭的他们绝想不到,他们爷爷奶奶的屋檐下曾有一群孩子在寒冷的黑夜里冒着摔屁股的危险掏麻雀。

今年春节前,99岁的奶奶走了,家里的老屋顿时变得空寂和悲凉。立在老屋的屋檐下,我久久无语。更为可悲的是,由于附近煤矿的疯狂开采,老家所在的村庄就要搬迁了,原先的几个村子不久后将变成一片汪洋。

就在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高楼正拔地而起,世代围院而居的农民们将带着复杂的心情住进那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那里,延续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农家院落即将消失,和农家院落一起消失的还有那长长短短的屋檐以及屋檐下的故事。

燕子明年再来,还有它栖息的地方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