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皮囊》

 试问春归谁得见 2020-07-15

每年都会去买一些书,并没有特别的筛选,看到《皮囊》这个书名,挺好奇每个人都披着一个皮囊,作者究竟要写什么样的皮囊了,于是就选了它。

看完了,感觉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可能是自己的经历和段位太低,不太能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但感觉作者是一个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的人。因此只能说下面是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算不上品文章。

刚开始大多描述一个在海边小镇的闽南家庭生活,看这个的时候总有一丝熟悉感,因为自己也是在一个海边的农村长大,有着对海的依赖与眷念。书中在平常的叙述中突显了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个性,母亲应该是坚强又执着的,而父亲则是倔强又易碎,这也是我一个简单的概括,书中父亲母亲还有很多其他的脾性。但是他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见证了一个朴实而美好的爱情。同时也看到了一个闽南家庭的特点,男人一般都是家庭的主心骨。书中花了挺多笔墨来写亲人的故事,或许是一种想念,也或是一种留念吧,对于家,对于家人一直的爱。家是一个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地方,是在外累了可以歇脚的港湾,是心灵宁静的寄托。

 看到阿小,文展,厚朴这些人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文中“我”对朋友(应该算朋友吧)的感情与态度。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世间很多事情并不能单纯的说是好还是坏。只是选择的方式不一样,展现自己想法不一样。他们几个都是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我还是有点喜欢香港的阿小,虽然他有很多问题,好面子,但是在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依旧坚强的靠自己做技工努力活着。厚朴是一个典型的狂热人士吧,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又脱离不了世俗的枷锁,最后把自己困死在牢笼里。而自诩天才的文展了,努力去挤进城市,最后败给现实。

个性鲜明不是不可以,狂热张扬活着都不是错,但最基本的却是如何面对现实。这个世间遵循它的法度,道德,如果无法遵守,估计也很难立足。世间总是框框条条,想要突破不是只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就可以通行。而这世间还带着偏见,很多世俗也要经过时间的荡涤,或是淘汰或是传承。比如八九十年代的封建保守才让张美丽走向生命的尽头。

乡村,城市都需要成长,农村宁静悠远,却丰富多彩,城市热闹非凡,却千篇一律。我小时候刚到县城的时,也曾因为县城的房子都建得差不多,时常迷路。明明不是很远的距离,可是自己总找不到回去的那条。

一开始看这书的时候觉得与三毛的风格有点像,写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朋友,家人,但每一个故事都带着它的意义。前面没有觉得如何吸引我,但是到后来慢慢的就觉得这书挺有趣。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觉是生活是现实的,一切还是都要立足于现实。文中“我”是一个务实,努力的人,时常思索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去努力追寻目标的人。其实我也有认识一些做生意的闽南朋友,他们都是挺务实,努力奋斗的人。这一点真的值得尊敬。

世间没有千篇一律的皮囊,也就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灵魂。每个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喜欢书里最后马塞尔.普鲁斯特这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些仅仅是我自己对这书的一丝感想,要想更深刻的理解到,估计还是要慢慢多读几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