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块状特色经济的逐步兴起

 马水焕 2020-07-16


1953年开始,慈溪社队企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蹒跚起步。1966年5月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后,全县社队企业排除“左”的干扰顽强生长。1976年2月,县委成立慈溪县社队企业管理局,至年底,全县各区、社(镇)均建立了社队企业办公室,慈溪社队企业开始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精神,把发展社队企业列入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充分利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所指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加大对社队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助,有力地促进了社队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贯彻和落实,社队企业设备落后、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缺乏和产业层次低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严重阻碍了社队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9月,根据国务院、省委相关文件精神[1]和县委指示,县社队企业局印发《慈溪县社队企业十年发展规划(初稿)》,把发展重点放在轻工市场和为人民生活服务上。首先调整行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轻工、纺织、支农和农副产品加工等6种行业,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如在轻工行业中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民用仪表和民用电子产品。并要求各区、镇、公社工办,联系当地实际,立足于现有基础,扬长避短,制订出适合本地社队企业发展的规划。

县委根据全县社队企业五金、塑料、胶木加工行业户数多,零配件加工历史长,生产设备拥有量也比较多,不少零部件基本上已具备配套成机的条件,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抓手,带动全县社队企业转行升级。如根据掌起公社生产的电度表计度器和字轮数量占全国需求量的57%,同时全县又有50多家企业加工生产电度表零配件的有利条件,县乡镇企业局组建了县电器仪表工业公司,组织开展专业协作,由6个骨干厂负责主装民用电度表。是年8月电度表整机投入批量生产,到年末共生产DD28型2(4)A电度表13154只。其中掌起仪表厂充分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带领周围三家社办厂和两家队办厂共同发展,1980年自身创产值684万,还带动掌起公社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千万[2]。除了县内协作,还出现了跨省、跨县、跨系统以合股投资、利润分成、产品返还、产品包销等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如针对县内针织行业较多,印染加工却要运到沪、杭等地的现状,天元印染厂和上海沪江印染厂联合,有沪江厂负责技术、化工染料、提供主要设备,天元公社负责基建和劳力,解决了全县针织行业印染加工问题。慈溪社队企业通过组织专业协作,经济联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成功制造出电度表、收音机、电风扇、电冰箱、人造毛毯、羊毛衫等新产品。从此,慈溪社队企业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萌发了块状特色经济的幼芽。

此后全县社队企业在调整中前进,在整顿中提高。至1983年,各区开始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行业布局,如龙山区以电器、化工为主,观城区以电器仪表和塑料制品为主,浒山区、浒山镇以轻纺和机械五金为主,长河区以机械五金仪器仪表为主,庵东区以轻纺针织、菱苦土瓦和蔬菜加工为主,逍林区以电子元件、电器仪表和轻纺针织为主,周巷区以轻工机械和蔬菜加工为主,横河区以建筑、建材、电器仪表为主。全县社队工业形成了电气仪表(包括机械五金)、轻纺针织、建筑建材、化工和食品五大行业,有产品千余种,其中一些产品还填补了省内外空白。

1983年11月,县社队企业局印发《慈溪县社队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稿)》,《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电器仪表和机械五金、轻纺针织等六种行业。并提出各个行业的发展目标,对电度表、水表、电风扇、燃气灶等民用电器产品,力创名牌,争取定点生产。对电度表、计数器字轮、带状电缆、电讯接插件、行程开关等为大工业配套服务的产品,则要求统一制定生产标准,获得相关证书,争取进入国家相关部委定点生产行列。

1984年4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要求乡镇企业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按照“投资少,见效快,技术适用”的原则,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努力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方法和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新产品。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进行:如本县技术人员去乡镇工业工作,工资上浮一级,奖金和所在乡镇企业职工同等享受;又如提高固定资产单价、折旧率,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专款专用,对技术改造贷款给予税前还贷优惠;还规定经县以上主管部门批准试制的新产品,可减免一至二年工商税, 并对产品更新换代有较大贡献者给予相应奖励。

 1985年6月,县委召开全县联户、家庭工业工作会议,明确联户、家庭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并要求各级工办在大力发展乡(镇)、村骨干企业的同时,热情扶助联户和家庭工业的发展,通过以大带小、以小辅大相互协作,促使“四个轮子”向同一目标转动。全县联户、家庭工业的健康发展,为块状特色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队伍。

 此后,各地通过请“财神”,攀“高亲”,换“筋骨”,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如慈溪微型轴承总厂,前身为横河镇相士地村一个只有20个人的村办五金小厂,1985年与上海轴承技术研究所联营后,走科技立厂道路,成功解决微型轴承技术难题,继而大批量投产,先后在云和、萧山和本县胜西等地建立4家分厂,组成了以总厂为“龙头”的生产群体,形成了年产500万套的微型轴承的生产能力。1985年,全县骨干企业达到227家,比上年增加99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10家,1000万元以上的从原来的1家增加到5家。全县骨干企业共创产值4.7亿元,占全县乡镇工业产值比重将近一半。这些骨干企业作为领头羊,通过外挂内联,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同步前进,出现了大厂带小厂先富帮后富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使全县乡镇工业年产值首次突破10亿大关。

1989年5月,慈溪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印发《关于慈溪市乡镇工业发展战略的探讨(讨论稿)》,提出乡镇企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区域发展对策,要充分发挥现有乡镇区域已经形成的产品优势,通过区域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和配套,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专业生产群体,促使乡镇工业向着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 。

1989年,随着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市委调整乡镇企业工作思路,从普遍发展转向抓“拳头”产品、骨干企业和重点乡镇。当年确定10个亿元乡镇,100家产值超500万或利润超50万的骨干企业作为优先扶植发展的对象。

1992年2月,市委召开全市乡镇企业产值超三百万企业厂长、经理会议,要求各乡镇以技术改造作牵引,带动企业资产存量改组。通过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为防止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消除内耗,市委规定一个乡镇一般不再重复审批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更不能一厂分两厂。

1992年4月,各镇(乡)开始兴办或规划工业小区,从基础建设入手,着力营造乡镇企业集聚、集约化优势。

在市委全力推动下,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冲破狭隘的小生产观念,主动去带、去联小企业;许多“劣、小、弱”也敢当配角,主动向重点企业靠拢。通过资产存量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重点骨干企业和小企业组成了“联合舰队”,使全市乡镇企业形成了群体优势、集团优势,在市场上有了更大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了家电、轴承、化纤、轻纺、服装鞋帽、模具仿古家具等块状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一镇一品”“一镇多品”的格局。至1993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2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全市注册资金150万以上,挂“总”字头企业集团、总公司、总厂等累计达54家,其中宁波金轮集团、宁波兴业集团、微型轴承总厂等四家企业成为国家中型一档(或二档)规模企业[3]。还有一大批企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产品的规模和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定气候。如帘子布、输纱器、密封件、接插件等拳头产品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块状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市工业的档次和规模,为全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指国务院国发(198064号《关于拟定长期计划的通知》,省委(198029号《批转省计委<

关于编制十年长远规划的工作意见>的通知》。

[2] 慈溪县社队企业管理局:《一九八0年度工作总结》,慈溪市档案馆,63-5-7.

[3] 慈溪市乡镇企业局:《1993年工作总结》,慈溪市档案馆,63-1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