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扎特的秘密(八),莫扎特的歌曲中器乐性的由来

 知乐古典音乐 2020-07-16
莫扎特的秘密(八),莫扎特的歌曲中器乐性的由来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莫扎特的歌曲为什么有器乐性?

这是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不过与贝多芬一直具有的“器乐性”相比,莫扎特歌曲中的器乐性可谓小巫见大巫了。这是因为,贝多芬是个理想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是个梦想实践派),晚年的《第九交响曲》超越了“人们是否可以实际唱出来”的问题,写出了的完全就是自己脑海里的东西。莫扎特的创作,在法国号和竖笛声部上也是这样,如果按照贝多芬的路子写,那对于演奏者来说一定会喘不过气来,必须在中间留下适当的换气口,所以如果有声音不连贯的歌曲,或许也可以说它是出自器乐性的想法吧。

比起贝多芬,莫扎特“人性化”很多,因为“唱不出来的器乐作品绝对不写”。他的乐谱是以“全部可以唱出来”为前提进行创作的,在这层意思上,你也可以反向理解为纯粹的声乐性。

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说“莫扎特的声乐曲有器乐性”呢?因为我们是二十世纪的人,在我们的意识里,《魔笛》的夜后咏叹调一点儿也听不出声乐性,觉得那一定是按照小提琴或者长笛谱写成的。不过这首咏叹调真的是配合一个叫约瑟芬·赫法的歌手自身特点写成的,那些五线谱上方高音群是根据她的音域和演唱技巧而设计的。这种演唱技巧在十八世纪非常流行,是最受欢迎的高音演唱技巧。下一段的乐谱是莫扎特在少年时听过的叫巴斯塔尔蒂娜的女高音演唱过的音乐。乐谱中最高音是高音C,比夜后的F还要高出五度。在现在人的眼中,这样的音域完全是属于小提琴、长笛这样的高音乐器的,只不过在十八世纪,那是值得夸耀的人声乐谱。

这种发达的声乐技巧在十九世纪没落了,十九世纪可以说是声乐丢失的时代,沦为了表达情绪的工具。到了罗西尼的声乐作品,已经不需要夸张的演唱技巧了,听过那些令人落泪的威尔第、普契尼的咏叹调之后,人们会被那样甜美的旋律误导为是“声乐性”;而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误认为只属于“器乐性”。

此外,歌剧院大型化也是个客观原因,十八世纪最大的剧院也不过能容纳500人,在这样的剧场中,你不必声嘶力竭,而良好地控制音量,同时运用高超的技巧才是赢得观众的不二法门。十九世纪之后,剧院大型化,唱出大型歌剧院里每一个角落都能听清楚的音量成为了声乐的标准要求,这必然会使曾经那些使用银铃般声色同时还要兼顾高超技巧的十八世纪声乐唱法销声匿迹。

所以,如今十八世纪的唱法如今被视为“器乐性”,完全是一种无奈之举。总之,十八世纪音乐的主角是声乐是不争的事实,高难度的声乐谱也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