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应仅仅是个长笛手

 知乐古典音乐 2020-07-16

从1958年结束公派留学,回国之后,我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人生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在六十年的长笛教学里,我时常会驻足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笛手仅仅就该是长笛手吗?

首先,你自然该成为一名长笛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器”不仅仅是一支适合自己的长笛,更是你如何驾驭趋势它的方法。作为长笛手,它是一柄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一匹在艺术的草原上载你飞驰的骏马。演奏方法就是学会如何使用它、驾驭它。

一个会学习的人,不是强迫自己的脑袋装下所有知识,把自己变成百科全书;而是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勇气,同时掌握一套永远能掌握新知识的技巧。作为长笛手,你有放空自己重头来过的勇气吗?哪怕已经取得的成绩足够让自己骄傲。你有探究、琢磨最新技法的好奇心吗?哪怕它在当下看来是多么的叛逆不合传统。你有见贤思齐的旁骛力吗?哪怕这个“贤”看似跟长笛八竿子打不着…

掌握演奏技巧很重要,同时你也不能被技巧所累。你可以不是最好的,但你要知道如何把自己变的更好。勉强攻克一首超级难曲没什么值得骄傲;把基础打牢,求学之路会走的更顺畅。看似简单的东西,实则很难,区分业余和专业,不在乎他们谁演奏的曲目更难,而是看谁的基础更扎实,更牢靠。南方的毛竹,四年内几乎都长不过3厘米,但到了第五个年头,它们就以每天平均30厘米的速度成长,因为之前的四年里,它把自己的根在泥土里延伸到近百平方米……所以,啃得下哈恰图良、伊贝尔这样高难度作品的人未必真优秀;而能把巴赫、莫扎特演奏到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家。这不难理解,只有空的茶盏才能容下新的茶;若已满了,如何容纳新东西?

不为技术所累的另一层含义是别沦为“乐器的奴隶”。长笛演奏不能简简单单只追求更高、更快、更响——我坚持这个观点是想说:艺术是人与人心灵相通的纽带,直通人心的事物不能用冷冰冰的数据或物理参数来判定好坏。如果把“高、快、响”当做技术标准,那把长笛演奏柔和、音色优美,节奏准确是不是也应该算是技术标杆呢?

在技术层面,你还应该懂得合作的意义与奉献的价值。长笛在交响乐团里是木管声部重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在交响世界里,它首要职责是与其他团员一道完美呈现整部交响作品。所以长笛手不能“锋芒毕露”,你要锻炼出一双敏锐的耳朵。耳朵要装得下整个乐队,你要为整个乐队承担起百分百的责任,而不是各扫自己门前雪的“生意人”。你要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先别问乐队能为你做什么,多问问自己能为整个乐队做什么。

超越技术所限,你不应该仅仅成为一名长笛手。长笛是你打开自己艺术之门的钥匙,是你畅游艺术之海的船桨和罗盘。透过一滴水能看到一片海,对于长笛手来讲,“那滴水”就是长笛。你要捍卫它在自己心中的纯洁,不能把它物化成赚钱的工具,自得意满的本钱。你需知道如何用它去体会、去发掘艺术之美,切忌做个深入宝山空手回的愚人。

你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演奏对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算是“知其然”,知晓作曲家为何这样写就是“知其所以然”。你要了解海顿的隐忍、莫扎特的叛逆、贝多芬的呐喊、勃拉姆斯的柔情还不够,还应该知道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艺术性格。

你不应仅仅是个长笛手

你要读读历史,去了解他们生活的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法国大革命的火焰燃遍欧洲时,莫扎特的生命之火却悄然烧尽了;而贝多芬的一生却是亲眼鉴证了这场改写欧洲历史的革命。莫扎特那些高贵音乐背后是无奈的叛逆,贝多芬却是在用音乐为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在呐喊……后辈艺术家所收获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此,而你手持的长笛是助你收获的“镰刀”。

你需要先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艺术家。学艺先学德,做艺先做人!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更应该恪尽职守。艺术在传递美、更在教化人,正所谓“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最后,你应该做一个爱自己文化且自信的艺术家。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根,更是我们的自信源泉。我亲眼新中国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来,我们真的富了起来,随着而来的诉求是如何恰当展现我们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应从自己的文化土壤里找答案。对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我想略微改动成“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钱穆先生在《国事大纲·序》中说,“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对未来憧憬与希望。”当代的艺术家,更应记住这句话。艺术需要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带有中国基因。如果五声音阶是我们的音乐标签,新时代的创作者就不能完全抛弃这个传统。中国人的新作品无论怎么写、如何演,至少能让人觉得出来它来自中国、来自东方。

归根到底,艺术是美育教育,美育先美德,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个长笛手,该深深的爱着些什么,或许你不应该仅仅是长笛。

(文/王永新 编/茶茶斑竹)

注:此文以发表于《人民日报》2019年9月6日第20版


你不应仅仅是个长笛手

王永新教授

生于1934年,中国第一代长笛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长笛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协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自幼学习音乐,1954年国家公派赴捷克布拉格高等音乐学院(AMU)学习长笛,1958年毕业回国,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至今。从事长笛专业教学六十余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长笛专业人才:学生韩国良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长笛教授、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学生马勇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授;2017年,关门弟子于渊获第九届神户国际长笛竞赛第一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教学中,编撰大量长笛教材,包括中外长笛曲集若干;创编木管五重奏曲《中国曲选》七首;编写的长笛独奏曲《僮锦幻想曲》由其学生、旅法长笛演奏家王伟在巴黎首演,引发轰动,此曲已在丹麦出版并在全欧发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